陰虛心虛的12個表現怎麼調理?林沛湘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黃帝内經》裡的四條條文及其句讀解釋相信一定對你有所啟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陰虛心虛的12個表現怎麼調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沛湘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黃帝内經》裡的四條條文及其句讀解釋。相信一定對你有所啟發。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專業中醫知識,歡迎了解)
1,陰虛&内熱?“陰虛則内熱”、“陰虛生内熱”、“陰虛發熱”,此三者在症狀、病機上是不同的。
“陰虛則内熱”一語,最早見于《素問·瘧論》,原文是“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内熱,内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
這裡說的是瘧邪相移傳變引起的陰陽虛實相并的病理變化。
瘧邪從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從陰并于陽,則陽實而陰虛。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虛陽實,陰虛則内熱,陽實則外熱,形成邪實陰虛,内外皆熱的病機。
在症狀上,由于熱傷氣,氣虛則喘,熱甚傷津,津傷則渴,故善冷飲以自救。
“陰虛生内熱”一語,最早見于《素問·調經論》,原文為“陰虛生内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這裡說的是勞倦傷脾,引起谷氣(陰)衰少的病理變化。
它的臨床症狀是上午身熱,心煩,口渴不引飲,自汗,時而惡寒,身倦,懶言,動則氣喘,乏力,脈大而虛等。
“陰虛發熱”,是以《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所言“有病熱者,寒之而熱。……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為理論根據發展而來的。
張景嶽指出:“諸寒之而熱者,謂以寒治熱而熱反增,作火之有餘,乃陰之不足也。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故當取之于陰,謂不宜治火也。隻補陰以配其陽,則陰氣複而熱自退矣。”
臨床“陰虛發熱”的脈症,多見于午後發熱,骨蒸,或五心煩熱,消瘦,盜汗,口幹,舌紅,脈細數等。
2,精明?《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過去一些注家對此句經文的注解,有以下三種意見:
一是“精明見于目,五色見于面”。把“精明五色”四個字,分為目和面色兩部分。
二是“精明,穴名也,五氣之精華,變化于精明之間也”。認為是氣色見于精明穴。
三是“五髒之精,見于五色”。把精明當作為五髒的精華、正氣的表現
上述這些意見,筆者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精明”指眼,包括内外眦、上下眼睑及眼球。這句話的語義拟作“眼的五色,是五髒精氣的表現”。
《靈樞·邪氣髒腑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注于目而為之睛”。
《靈樞·大惑論》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精之窠為眼,腎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眼黑,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其裹撷筋骨血氣而與脈為系”。
可見五髒六腑、十二經絡的精氣皆上注于目,皆與目相通。
所以五髒六腑、十二經絡的健康與否,就必然反映到目。察目的形态顔色,是望診中一項主要内容,所謂“一面唯神可侍”,就可見一斑。
“精明五色”,不是精明見于目,五色見于面,也不是五色表見于精明穴,更不是精明作為五髒的精華表現。精明就是目。
本篇上文說:“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下文又說:“夫精明者,所以觀萬物,别黑白,審短長”。都說明精明就是目。
同時原文又說:“黑欲如重漆色”,面色有如重漆色的,隻有眼睛的烏珠才有晶瑩烏亮的重漆色。所以說“精明五色”是指眼的五色。
眼的望診,自古以來,就廣泛應用于臨床,現在更有所發展。
《靈樞·論疾診尺》篇說:“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卧狀……風水膚脹也”。《靈樞·五閱五使》說:“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眦青”。
《素問·評熱病論》說:“水在腹,必使目下腫也”。《金匮要略》說:“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晴慧了,知衄今止”。
還有,鞏膜發黃多為肝病或膽病,婦人眼胞黯黑則多為經帶病,蛔蟲感染可見鞏膜有蛔斑,小兒麻疹則目多赤等等。
望眼之形色診斷,多至不可勝數,在臨床上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3,天癸至?“天癸至”,一語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對其中“至”的解釋,有多種意見。
現推薦王士雄一說:“天癸者,謂指腎水本體而言,癸者,水也。腎為水髒,天一生水,故謂腎為天癸。即俞東扶所謂精血之源頭也。天癸至,至,調至極也,猶言足也。
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腎氣始盛,腎水乃足。蓋人身五髒屬五行,惟腎生最先,腎足最遲,腎衰最早。”
筆者認為,相對于各家注解,王解是較佳的。
4,腎将兩髒?《靈樞·本輸》篇說:“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将兩髒。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
過去一些注家把“故将兩将”的“将”字作“統率”解,認為腎統率三焦、膀胱兩髒的。如張景嶽說:“腎以水髒而統領水府,理之當然”。也有認為是統領肺和三焦的。
筆者認為這裡的“将”字,應作“輸将”、“輸送”解,“将”字應讀平聲。
《論語》中說:“阙黨童子将命”,其中的“将”就是作“輸送”的意思。從文義上看,“故将兩髒”之“兩髒”應為肺和三焦,否則“故”字便無來源。
如果為統領三焦和膀胱,則肺髒又無着落。因此前面的解釋總覺得不妥當,未能完全反映其意義。
《靈樞·經脈》篇說:“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這是“腎上連肺”的經脈。
《難經·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脈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五髒六腑”。這是腎間動氣輸送于三焦而行氣化。
所以,後人有“三焦之根,根于命門”,“三焦之氣生于腎”的說法。
因此,筆者認為“故将兩髒”是說腎輸送陽氣于肺和三焦兩髒,是說明了腎、肺和三焦的生理關系,不應排除肺。
關于“腎上連肺”的生理關系,前人理解為“金水相生”、“金與水合”的髒腑相關系。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下焦陽氣對上焦陽氣的作用。
腎陽衰少,不能正常輸送到肺,就會失去“上下相合”而導緻“上實下虛”、“腎不納氣”等病理變化。
“衛氣出在下焦”,“三焦之根根于命門”,腎陽虛則三焦氣化無權,其“開發,宣五谷味,若霧露之溉是為氣”的功能就會失常,從而造成肺失宣發,精反為水等病理變化。
總之,“以水髒而統領水府”來理解,似覺欠妥,反不如以“輸送陽氣于肺和三焦兩髒”的解釋切合于臨床實用。
注:本文選摘自《林沛湘——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林壽甯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于360圖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