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則關于跨性别者的新聞,讓小康感到十分痛心。
出生在山東一個傳統家庭的朱亦,性格柔弱,從小就喜歡粉色的物品。
由于,“經常哭,像個女孩”,因此經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被周圍人嘲笑。
逐漸的,她學會了隐藏自己,壓抑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男生。
直到2018年,她宣布“出櫃”,成為學校裡唯一一個公開身份的跨性别者。觀念開放的老師、充滿善意的同學,都大大減少了她作為跨性别者在生活上的阻力。她感到被尊重、理解和支持。她變得自信,勇敢起來。
但美好的時光在2019年下半年終止。朱亦的媽媽,從開始的聯系僧人給她的卧室“調風水”到向親戚們控訴她有多麼“不正常”,直至最後把她送入痛苦的深淵——接受殘酷的性别扭轉治療。
這所私立中醫院用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極端方法,想要強行改變朱亦的性别認知。
每天朱亦都在醫生的羞辱、威脅和恐吓中度過,而母親則一直在監視她的一舉一動。
在社會上還有無數像朱亦這樣的跨性别者痛苦的活着,他們想要站在陽光下,能被周圍人所理解,可卻始終隻能活在陰影中。甚至生活中很多人覺得他們是“怪物”,是“神經病”。
今天,小康就和大家來聊一聊,究竟什麼是跨性别者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跨性别者跨性别者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沒辦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應該屬于另一種性别。
跨性别者有三種情況: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以及第三性别。
同時,跨性别還可以按照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一般重度跨性别者,會強烈反感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特征,希望通過手術來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别。而部分中、重度跨性别者,在沒有辦法做手術的時候,會通過藥物消除或減輕自己的生理特征。
跨性别者産生的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先天因素和環境影響。
先天因素是指像遺傳影響和産前激素水平等生理因素。
環境因素則是指早期經曆,包括童年、少年乃至青春期的成長過程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在第 72 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其中将跨性别者的術語“性别不符”從精神障礙章節中除去。
世界衛生組織的Lale Say博士表示:跨性别與精神健康狀況無關。
因此,跨性别者既不是“精神病患者”,也不是“怪物”。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對于跨性别者,人們用往往會用異樣的眼光去打量。
就連他們的就業也面臨着極大的困難。找工作時,他們通常遭到用人單位的歧視,即使有能力也不被錄用。
曾經有份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跨性别者對變性手術有需求,但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行手術。
我們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性别、生存環境和家庭背景,就像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性别,卻也困于現實。所以我們為何不多給他們一點善意?
跨性别者也是這個社會的組成之一,他們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他們不應該成為我們眼中的“異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