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宮裡、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隻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
南宋時,首都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那麼,湯圓又興起于何時呢?
湯圓起源于何時傳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裡迷路了,肚中又饑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開門是位老婆婆,她家裡很窮,沒啥食材,隻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團成圓球,在湯裡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贊賞,問這是啥好吃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裡團團圓圓,就順口說這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裡想念湯圓味道,就讓禦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起源。
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學者懷疑這是一本僞書,所以這個關于湯圓起源說法是不太可信。大家就當作是一個故事即可。
團圓,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别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美好願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