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許多心髒病人都要面對的事情,這就是“窦性心律過緩”。
一般來說,這“窦性心律過緩”出現在運動員、青壯年身上,以及睡眠期間,倒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如果發生在中老年或者老年人身上,尤其是患者本身有過心髒病史,這種情況就不得不重視了。
因為它往往是心髒病變的一種表現。
尤其是當窦性心律低于每分鐘40次的時候,還可能誘發心絞痛和暈厥。一些嚴重的患者,甚至要為此嚴格服用藥物或者安裝人工心髒起搏器。
當然,今天我不是來給大家介紹病症的。我要為大家說的,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張老方。它對于窦性心律過緩的治療,可謂立竿見影。
方見:
人參,黃芪,白術,當歸,陳皮,五味子,肉桂,炙甘草,生姜,紅棗。水煎服用,每日兩次。
是名方必有出處,這個方子它化自明代醫學巨著《醫宗必讀》裡的“拯陽理勞湯”。
它的功用主要就是補氣。窦性心律過緩,說白了就是心髒跳得太慢。這是典型的心氣不足的表現。
拯陽理勞湯為補氣良方,對窦性心律過緩的治療有怎樣的作用呢?
這種猜測,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得到了證實。根據2005年的《河南中醫》記載,臨床曾用此方治療窦性心律過緩患者36例,與接受一般療法的對照組35例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發現,服用此方的患者,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
治療組用藥後的靜息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等指标,也都比治療前有很大提高。消息傳來,一時引得中醫界同仁心生振奮。這真真是古方效力的鮮活證明。
那麼,這拯陽理勞湯,又是怎樣拯救心髒陽氣的呢?接下來,我給大家詳細說說這其中的門道。
話說這補氣一事,萬萬不可亂來。
一方面要層次清晰、循序漸進,一方面要補中有通,防止氣機壅滞。可以說,就這兩點來講,拯陽理勞湯算是做得到位了。大家請看:
第一層,用人參和黃芪補心肺之氣。
這是全方的君藥。人參,性味甘、微苦,平,入脾、肺、心經,功在大補元氣,複脈固脫。人參對于心髒的強壯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中國藥典》裡明确指出,它可以用于治療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肺、脾經,為補益肺氣的要藥,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裡贊曰:“黃耆,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溫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所以,對心肺之氣不足、窦性心律過緩的人來說,這兩味藥的應用十分及時。
第二層,補脾胃之氣。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補脾,就是益氣,可以為心肺之氣的充足提供後勤保障。
用什麼?我們用炙甘草白術。白術,性味苦、甘,溫,入脾、胃經,功在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本草彙言》說:“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本草通玄》也說:“白術,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
這味藥聯合前面的黃芪,補脾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炙甘草,和中補氣,而且氣血雙補,《注解傷寒論》就認為它“益虛補血氣而複脈”。
第三層,補腎中真氣。
用什麼?我們用溫陽的肉桂。此藥辛、甘,大熱,入腎、脾、心、肝經,功在溫補腎陽。
另外,《藥性類明》裡說得好:“桂,導引陽氣,調和榮衛之氣,隻是辛熱助氣上行陽道”,也就是說,它憑借辛熱之性,令陽氣在經脈中循行暢通,宣通血脈,因此為補氣的有力保障。
第四層,善後。
補氣,離不開補血。血為氣之母。血足,氣自足。因此,我們用當歸來補血活血。
然後,我用一點陳皮,讓方才補益氣血之功,不至于出現壅滞的局面,陳皮的理氣行氣的功效,正好可以在這方面幫助我們。補氣,我們既要“開源”,也要“斂氣節流” ,所以我們用五味子。
五味子能收斂脾肺耗散之氣,安養五髒,可以提高補氣的效果。
最後,我們再用一點生姜和大棗來溫補中焦,使得氣血生化有源,這就讓全方顯得周正、圓滿了。
那麼,這張古方适合什麼樣的窦性心律過緩患者呢?主要表現就是少氣懶言、自汗、面色少華、食欲不振等。
可以說,這張層次竟然、條理清晰、用藥全面的好方,如果能得到科學的運用,是可以給心髒病患者帶來福音的。祖國傳統醫學的價值,也得到了一次彰顯。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