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了。
清明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但它并不是一個節日,雖然也說成清明節,雖然也放假,而且還列入我國法定節假日當中,但我個人認為它真的不是一個節日,這是它和春節、中秋節等最不同的一點,它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另外還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清明既收不到祝福的短信,也沒有人問候你節日快樂,所以才有人說清明是所有節假日裡最清靜的,這裡的“清靜”是沒有人打擾的意思。其實在清明這天,所有的人們,特别是男性朋友們也不會閑着,因為在我們當地,女性在清明當天是不去上墳的,一般都是提前去上墳,因此在我們這裡清明那天你看到的都是男人們在上墳。
清明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日子,無論哪天去,人們都要表達對逝去的先人們的紀念和哀思,燒點紙錢,給墳頭添一層新土,再在墳頭的最頂處壓上一些紙錢,最後再放一放煙花爆竹,像給逝去的老人過年一樣,生怕老人們在另一個世界吃不好,穿不暖,吃不上肉,喝不了酒,準備的東西很全,想得也很周到,希望先人能永生。其實隻要你曾經近距離接觸過一些人,你就會知道有的人的孝是裝出來給别人看的,是在演戲給别人看。其實大可不必。人都會老,人皆有一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甯要床前一碗水,不要墳前萬柱香。
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手裡都有點閑錢了,在填飽肚子之後人們的精神追求也在求新求變。最近這十多年的光景吧,在我們當地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習慣,清明上墳以後要舉行清明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大家族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要舉行一次聚餐,在推杯換盞中繼續聊一聊家族的事、老人的事,包括故去的和健在的,本家族的和其他家族的,聽說的和親曆的,你一言我一語。家族人多的,有家簿的,還有把家薄挂在牆上,讓大家看一看,由在家族中輩分最大或者德高望重的人講講話,内容無非就是撫今追昔,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對先人表示哀思,對老人表達感恩之情,對年輕人寄予厚望,說白了就是要求年輕人知感恩,知孝道,知圖強,說得俗氣點就是讓後代子孫們有為、有位、有錢、有勢。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又是中國的感恩節,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它能把一個家庭的過去、現在、未來,借助上墳、聚餐這種形式很好地串聯在一起,一來使每一個人有了歸屬感,二來也通過掃墓、聚餐這種簡單的形式使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活着幹什麼”、“身後留什麼”這個說來既簡單又深奧的哲學問題。
有關清明的文藝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應是宋朝張擇端的那幅世人皆知的繪畫《清明上河圖》,幾乎與之齊名的另一個作品個人認為應是唐朝杜牧的詩《清明》。有關清明的戲曲不少,不過大多數都隻是借着清明外出踏青、賞花,或者趕考路上正值清明而發生的愛情故事,隻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在清明,其實換作任何一個其他時間也依然不違和。比如豫劇《洛陽橋》,其中有一段唱是“清明節到城郊踏青遊玩”。另外一點就是古人們,特别是戲子們為了應景,以确保有錢又有閑的人能夠在什麼節看到什麼戲而随機應變加入的節氣,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真正講清明、演清明的戲還是京劇《焚綿山》,有的也叫《火燒綿山》,以介子推為核心,對清明節、寒食節的來曆,做了詳細的介紹,特别對于象征政治清明的寓意,進行了很深刻的演繹。
兩千多年過去了,說來說去,清明的寓意脫離不了“忠”和“孝”二字。正如明朝張居正寫的那副對聯一樣,“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直到今天,孝依然處于道德的高位。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出以“孝”和“不孝”為主題,化“不孝”為“孝”,由苦惱人的“孝”到皆大歡喜“孝”的戲———呂劇《牆頭記》。
八不嚨咚哐,開戲啦!咿——咿,呀———呀!哇呀呀呀——呀!!
先來看一看劇情:
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個兒子不孝、兩個兒媳不賢,遭到百般虐待,因兩家誰也不願意贍養老人,推來推去,你推給我家我又推給你家,最後張木匠被推上牆頭。這一幕恰巧被路過的王銀匠碰到。王銀匠聽到張木匠的哭訴,設下巧計,最終令兩個兒子争相贍養張木匠。
呂劇《牆頭記》劇照
接下來再簡單說一下呂劇: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風格質樸清新,最能代表山東風格,也體現了東北、華北農民的樸素特點,曾與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秦腔、川劇并稱為“中國八大戲曲劇種”。
呂劇也是“闖關東”文化的代表,是中原文化與關東文化相交融後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新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
2008年,呂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呂劇流行于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代表劇目有《姐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關注我,讓中國戲曲的鼓點驚醒你的耳朵,讓你我的靈魂有趣起來。
七不嚨咚嗆,散戲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