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中有言:“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對這句話的解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優”即裕也,有餘力或有時間。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官有餘力就努力去學習,進修學業有餘力就可做官。第二種說法是将“學而優”之“優”解為“優良、優異”。可譯為做官優異就去學習,學習成績優異便可去做官。
在這兩種說法中,顯然是第一種說法更有道理。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優,饒也。”“優”的本義就是充足、寬裕,這裡應該是“有餘力”的意思。《論語·學而》中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正是這個意思。
在周代,“學而後從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是自然的道理。所謂“學”,是指通過學習“大學之道”而有了理想信念,有了修己安人的理念,有了從政治國的能力,才可以出仕為政。人而不學,何以為政?學而不優,如何為政?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也是希望通過出仕為官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論語·先進》中孔子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學而優”是出仕的前提,所以當子路推薦未完成學業的子羔去費邑做官,孔子認為這是誤人子弟。子路辯解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即子羔完全可以在管理百姓和服務社稷中邊幹邊學,何必讀書才算為學?孔子說子路這是巧言強辯。這裡,孔子并非反對子路所說的邊幹邊學,隻是主張為官之前的學習是必備基礎,因為有些是邊幹邊學學不出來的。
當然,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與讓人僅僅熱衷于功名利祿、汲汲追求仕進完全不同。孔子曾說:“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學多年,而沒有做官的念頭,是很難得的。因此,《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孔子讓學有所成的漆雕開去從政,漆雕開說“吾斯之未能信”,即我怕自己還不行,還得加強學習,孔子因此很高興。孔子對漆雕開的贊許并不意味着他以不仕為上,隻是在為政與讀書的關系上,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夠先學習後為政,這才是其聞漆雕開不仕則悅的真正原因。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