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
作者:常常
近期,網上一個提問引起熱議: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評論區被填得爆滿。
看了一下,明顯分兩派:
年齡較小的孩子“媽媽、媽媽”叫不停。
年齡較大的孩子直呼“媽”,沒有一句廢話。
老母親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被叫“媽媽”的人,既享受親昵的感覺,又對“事事叫、聲聲催”感到抓狂。
被叫“媽”的老母親們,則失落惆怅、五味雜陳。
小寶寶的母親,盼着孩子早點獨立,不要每天叫無數次“媽媽”。
大孩子的母親,卻又懷念孩子小時候,那句軟軟糯糯“媽媽”。
有網友一語點破問題背後的深意:
“孩子不經意間就長大了,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叫媽媽,整天黏在身邊了。”
一聲“媽媽”,像無形的臍帶,
連接着彼此
對于孩子來說,“媽媽”不僅僅是一個名詞。
它是與生俱來的依存,也是溫暖包融的港灣。
熱門音樂短片《萌芽》,形象地還原了現實中的一幕幕。
吃飯時,女兒不動筷子,因為“要等媽媽坐邊邊”。
過生日時,女兒捧着蛋糕說“媽媽,生日快樂”。
睡覺時,女兒鑽進媽媽的被窩,奶聲奶氣地叫“媽媽”。
上班時走出家門,依然能聽到女兒依依不舍地哭喊“媽媽”。
對于媽媽來說,那一聲“媽媽”,更加意義非凡。
是依賴,是信任,似無形的臍帶,連接着彼此的生命。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第一次被叫媽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網友們的回答,幸福得能溢出蜜來:
“為了這一聲媽媽,做什麼都值得!”
“每個細胞都興奮,覺得世界是如此美好。”
“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喜悅。”
漸漸地,“媽媽”成了孩子的口頭禅。
不光吃喝拉撒,連牛奶灑了、玩具掉了、需要開電視、想玩遊戲……每一件事情的前綴,必有“媽媽”。
把娃扔遊樂場,花錢買清淨?
很難如願。
因為“整個遊樂場裡蕩漾着不同聲線的‘媽媽’。”
但,煩躁過後,享受感更多。
因為叫多少聲“媽媽”,就有多少分的依賴、信任和需要。
即便沉甸甸,也是甜蜜的負擔。
長大,或許就從那一聲“媽”開始
不知從何時起,挂在嘴邊無休止的“媽媽”,變為了幹脆利落的“媽”。
曾經滔滔不絕的言語,也随之惜字如金。
“媽,我上學去了。”
“媽,我回來了。”
“媽,電視聲音小點。”
……
再以後,這一聲“媽”的後面,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腳步。
“媽,晚上我不回家吃飯了。”
“媽,這個長假我和朋友出去旅遊。”
“媽,今年過年回不去了。”
……
從“媽媽”到“媽”,意味着孩子勢不可擋的成長。
每個做母親的,都能明顯感受到孩子的變化。
TA的心理更加成熟
前些年刷屏的青春劇《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李霹靂的媽媽一直把她當小孩子,即便她已成年,父母離婚依然瞞着她。
母親準備和父親複婚,李霹靂以一段成熟理性的話,刷新了她的認知:
“如果二位單純為我,而不是出于個人意願才決定複婚,就别勉強了。我放了你們倆,讓你們自己做主。
如果你們經過思考,認為還有感情還有共同生活的意願,我非常高興看到你們破鏡重圓。”
孩子的成長,是生理與心理的雙軌線。
他們不再用疊字,不再盲從依賴。
那個曾經分分鐘都要追随媽媽的跟屁蟲,變得成熟幹練、獨立思辨。
TA的自我意識更強
泰國有個熱播短視頻。
青春期的女兒,有繁忙的課業,有同學夥伴,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可媽媽還像從前一樣——
早上掀被子催起床。
晚上訓斥孩子不早些回家。
周末拉着孩子在菜市場貨比三家。
終于,孩子忍無可忍,聲淚俱下:“媽,你要給我一點自己的空間啊!”
小時候,孩子和媽媽共生一體,視媽媽為全部世界。
長大後,媽媽不再是孩子認識世界和心理營養的唯一來源。
他們有想法、有選擇、有隐私。
他們需要空間和界限、尊重和信任。
TA漸漸走向獨立
有一期《媽媽是超人》中,董潔7歲的兒子頂頂要完成“獨自乘坐地鐵和媽媽彙合”的任務。
起初,董潔在頂頂後面偷偷跟着,用對講機保持聯系。
後來,對講機信号中斷,母子失聯。
頂頂第一次獨立坐地鐵,董潔無比擔心。
沒想到,頂頂淡定地往和媽媽約定好的彙合地點走去,提前抵達。
孩子走向獨立,就是這麼猝不及防。
世界廣袤,母親不再是他能依靠的唯一。
TA可以輕松找到方法、關照好自己,甚至還能顧及大家。
原來那句“放心吧”,不是随口應和。
“母愛的本質,是希望孩子獨立,
并最終與自己分離。”
“媽媽”到“媽”的幾年,對于母親,彈指一揮間。
我們早就期待孩子快點長大,而那個節點到來時,卻又忍不住失落難耐。
因為成長,意味着依賴的結束,獨立的開始。
母子(女)曾合體,可終究是兩個生命。
一聲“媽”意味着,他們曾經有多依戀母親,如今就多渴望掌控生活。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母愛的本質,是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與自己分離。”
而為人母者,這時能做的,不是顧影自憐、阻擋羁絆。
而是将孩子放手給世界,同時找回自己的一方天地。
你可以臣服歲月,積極轉變
孩子長大,意味着母親要退場。
但不必為此悲傷。
因為媽媽依然重要,隻是形式發生變化。
從“救火隊員”退居幕後服務,從“安全基地”變成隐形支撐。
站在人生的長度看,成長是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我們将這份豐富的情緒體驗,轉化為與孩子的良性互動。
這也是自己重新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機會。
你可以尊重孩子、給予空間
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熱映,易烊千玺再次用演技證明了實力。
這個寶藏男孩,不僅會唱歌能演戲,還會跳好幾種舞蹈、吹葫蘆絲、變魔術、寫得一手好書法。
這得益于母親的尊重和放手。
熱愛文藝,從小苦學,易烊千玺的母親疼在心裡,但選擇尊重意願、支持選擇、鼓勵拼搏。
尊重、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而是深知:
我們誰也做不了誰的主。
我能做的,隻是在過程中,全力支持。
最後的結果,是你自己書寫的一本書。
你可以撕掉标簽,擁抱世界
遠離舞台居家多年的伊能靜,起初拒絕了《浪姐》邀請。
兒子的一句話給了她啟發:“你下半輩子很重要的事情,是對我們這個家庭的用心,去對全世界吧。”
最好的養育,不是單向輸出、不是全能自戀,而是與孩子肩并肩。
你有你的人生軌迹,我亦要找回我的世界。
從“媽媽”到“媽”,
是一場彼此成就
大家一定還記得印度電影《神秘巨星》吧。
女孩尹希娅熱愛唱歌,母親排除萬難支持她的夢想。
她唱得最多的歌曲,就是關于母親:“我自由自在地舞蹈,親愛的,是你的光芒照亮了我。”
所以,不必擔心——
從“媽媽”到“媽”,并不是真的解體。
我們依然是母子/女。
你隻管義無反顧,成為你自己。
我短暫失落後,更多是寬慰、欣喜。
我也從未失去你。
我們各自蕩開,但沒有天涯淡泊。
變化的,隻是親昵無間的形式而已。
我們終将彼此成就,各自收獲。
最終,我們擁有的人生,一定比想象中,更加豐富精彩,高遠遼闊。
本文轉自知名母嬰育兒領域媒體“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作者:常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