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03:56:50

作者l 青竹君

在遙遠的上古時期,我們的先人們在長期的生産和生活中,不斷地體驗、觀察和總結着他們所身處的這個宇宙、世界以及生命本身,他們那一點一滴的經驗和感悟,在時間的長河裡不斷地被濯滌、浮沉,逐漸地,便沉澱、積累下了一些厚重的精華——這,便是人類早期形成的對于這個世界和生命最基本的認知,以及所運用和解釋的方法一一在今天,我們管這叫做世界觀和方法論。

氣、陰陽和五行學說,便是其中最基本、最經典、最實用和對于我們這些後代孫子們影響最大最深刻的理論代表一一有多大多深刻呢?這麼說吧,是刻在骨血裡、融進 DNA 裡、可以通過自然而遺傳的民族之精魂!

用目前最流行的官方表達,叫做:它們是中國古代認識自然、解釋世界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于民族文化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産生重大影響)的古典哲學思想,是樸素的唯物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1

太虛無形,一氣分陰陽

1/3 氣

一、氣的學說,又叫氣一元論精氣學說

二、所謂,一言以蔽之:是指存在于宇宙中、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

三、氣的學說主要内容

1、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物質本原

精氣學說認為,宇宙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由精氣所構成的。(注:一般來說,精與氣的概念内涵是同一的;二般來說,精是氣中的精華部分。)

用老祖宗的精華來講,是:《周易.系辭》:“精氣為物”“天地氤氲,萬物化生”。《莊子·知北遊》:“通天下一氣耳”。《素問.氣交變大論》:“善言氣者,必彰于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于天地之間,氤氲和合而化生萬物。”“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氣也”“天地萬物無非是氣”。

2、精氣有“無形”和“有形”兩種存在

形式

其中“無形”,是指處于彌散而運動狀态、用肉眼看不見的氣。“有形”,是指處于凝聚而相對穩定狀态、看得見摸得着的氣。

習慣上,我們把“無形之氣”稱為“氣”;把“有形之氣”稱為“形”、“質”、“物”或者“實體”。

“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形之質”,形散質潰又複歸于“無形之氣”。以氣為本原,“無形”和“有形”始終處于不斷地轉化之中。

《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素問·六節藏象論》:“氣合而有形。”

典型對于人的生命而言,《醫門法律》:”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

3、氣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中

氣是活力很強、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始終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如自然界中,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等。

如《道德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4、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氣環流貫通于有形和無形之間,浸入潛出地進行升降出入、凝聚發散等更叠與交換活動,借此,大千世界一氣牽系,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天、地、萬物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也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如樂器共振、磁石吸鐵、月之盈虧引起潮汐等,都是以氣為中介而相互感應的。

而日月、晝夜、季節、氣候等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也是通過氣的中介而實現的。

5、天地精氣化生為人(包括人的精神活動)

《管子内業》:“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淮南子.精神訓》說:“煩氣為蟲,精氣為人。”《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2

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天地氤氲,萬物化生

2/3 陰陽

一、概念

所謂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陰陽僅代表事物的屬性,不指具體的事物,是抽象的概念。

陰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由陰陽二氣所構成的,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醫原》:“天地與人,不外陰陽二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類經.陰陽類》:“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一陰一陽謂之道。”《靈樞·陰陽系日月》:“陰陽者,有名而無形。”

二、屬性劃分

一切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所具有的陰陽屬性,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來劃分。

凡是具有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揚的、無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于陽;反之,凡是具有靜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于陰。(如下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3

三、陰陽學說的主要内容

1、陰陽相互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屬性相反的陰和陽兩個方面

如上與下、左與右、天與地、動與靜、水與火、寒與熱等。

陰陽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同時還存在着相互争搏、相互制約的趨勢,兩者呈現你強我弱的态勢

如寒與熱、動與靜、興奮與抑制、陽氣與陰邪等,都存在相互抗争、相互制約的關系。再如一天中晝夜的交替、一年中四季的變幻等,都是陰陽從相互對立到制約、再到變化的過程的結果。

2、陰陽交感互藏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如:《類經·運氣類》:“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

另:陰陽互藏,是陰陽二氣交感和合的動力根源,是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基礎,也是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的内在依據

《素問·六微旨大論》:“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之間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運動過程

陰陽交感,是自然界萬物得以産生和變化的根源與動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素問.天元紀大論》:“陰陽相錯,而變由生。”《周易·系辭下》:“天地氤氲,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陰陽二氣在運動中達到平衡協調時,即為“和”

《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天文訓》:“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3、陰陽互根互用

是指陰陽雙方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相互為用的關系

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是對方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即:《醫貫.陰陽論》:“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比如:對于人體的機能活動(陽氣)和營養物質(陰血)而言,機能活動的運轉依賴于營養物質的充養,營養物質的化生又依賴于機能活動的運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協調平衡,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倘若人體陰陽雙方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則會出現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病理現象,最終導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4、陰陽消長平衡

是指陰陽之間在一定的時間、範圍之内,處于不斷的消長運動變化中,并維持着相對的動态平衡

陰陽的相互消長

是指陰陽雙方之間存在着量的增減和比例大小的變化。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

a 、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引起的彼此消長,即陰或陽給予對方的制約力量加強或者減弱所導緻的陰陽變化。包括此長彼消此消彼長兩種情況。比如四時氣候、晝夜的變化等。

b 、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彼此消長,即陰陽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為用的作用增強或者減弱所産生的陰陽變化。包括此長彼長此消彼消兩種情況。比如人在饑餓時疲乏無力,少氣懶言,這是由于體内的營養物質已經匮乏,不能釋放充足的能量所緻。

陰陽的動态平衡

陰陽雙方的消長穩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諧、勻平狀态,這是萬事萬物自身正常運動所形成的的最佳狀态

即《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5、陰陽相互轉化

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

陰陽轉化的必要條件:即重”和“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要注意的是:陰陽消長屬于量變;陰陽轉化則屬于質變

比如晝夜、四季交替等。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4

晝放交替,陰陽變化

3/3 五行

一、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指它們的運動變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運動變化的結果

這五種物質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聯系的。

五行相生相克,從而促進自然界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維持着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當然,五行學說中的五行,已經不再特指五種自然物質,而是一組将事物的性質和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總結出的抽象的哲學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尚書·洪範》中:“木曰曲直、火日炎上、土愛稼、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是對五行特性最經典的概括。

“木曰曲直”,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歸屬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為凡具有熱、溫、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歸屬于火。

“土愛稼穑”,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歸屬于土。

“金曰從革”,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潔淨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歸屬于金。

“水曰潤下”,引申為凡具有寒涼、向下滋潤、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歸屬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分類(如下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5

四、五行學說的基本内容

五行學說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幾種情況。

其中相生相克代表五行之間的正常關系,制化是相生相克的動态平衡機制。

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間生克的異常情況。

(一)五行之間的正常關系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着有序的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此關系被喻為“母子”關系,任何一對關系都存在“生我”和“我生”的兩方面因素。“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例:以木為例,生我者為水,故水為木之母;我生者為火,故火為木之子。餘可類推。

2、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着有序的克制、抑制、制約的關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此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兩方面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

例:以火為例,克我者為水,故水為火之所不勝;我克者為金,故金為火之所勝。餘可類推。

3、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自然界的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而有序變化和發展的關系。

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結合的自我調節。《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類經圖翼》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故而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動态平衡的狀态關系。

比如:以木為例,木克土,但土生金,金又克木,如此,使木不能過克土,金也不能過克木,從而行成這三行之間的動态平衡。

(二)五行之間的異常關系

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五行相乘次序與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導緻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例:以木克土為例,木過度亢盛,雖土不虛,但難以承受木的過度克制,造成土的不足,即為“木旺乘土”;如果土自身不足,木雖處于正常水平,但土難以承受木的克制,造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強盛,使土更虛,即為“土虛木乘”。

就人體而言,五行相克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相乘則是異常的病理變化。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

五行相侮次序與克相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導緻五行相侮的原因也是“太過”或“不及”兩種情況。

例:以木為例,如果木氣亢盛有餘,金不能克木,而反被木所侮,即“相旺侮金”;如果金氣虛弱,不能克木,反被木所侮,即“金虛木侮”。

五行相乘與相侮皆屬于異常克制現象。

相乘與相侮即可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發生。例如:木氣亢盛有餘時,即可乘土,又可侮金;木氣虛弱不及時,即可受金之乘,又可受土反侮。《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不勝,而侮己所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幾所勝,輕而侮之。”

3、母子相及

五行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異常情況。

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子行,導緻母子皆異常。

母病及子的規律:母行虛弱,累及子行,導緻子行不足,終緻“母子皆虛”。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影響母行,導緻母子皆異常。

比如子行過亢,導緻耗母過多,終緻母虛子更弱,兩者皆衰。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學之)6

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圖表

老子《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傳·系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代表了我國古代先人們的最高智慧,是指導和影響了華夏民族世世代代幾千年的對于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生命本身最基本、高度凝煉的認知、解釋和方法論,對于人們利用自然規律行為處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說是全人類最大的财富也不為過分。

一﹣-- The end 一﹣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