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僧宣講佛法與武學障
我們需要從佛學,禅宗法門,内功,外功四個角度來分析掃地僧口中的武學障究竟是什麼!先上原文掃地僧的話語:
但如練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羅葉指、般若掌之類,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髒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厲害百倍。
1,武學障其實是内功障。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少林派武功的武學障的意思有兩層:第一,需要練習七十二技的上層技才有武學障之說,這些上層武學需要以内勁即内功練習為根基,所以《易筋經》是最容易導緻武學障的武動,即使聰明悟性如鸠摩智大師亦不能突破。第二,武學障最明顯的害處是戾氣深入髒腑,劇痛難忍,甚至走火入魔傷及全身。
蕭遠山,慕容博勇猛精進,已經傷及全身。
由這兩點展開,練習少林派七十二技,如初級的羅漢伏虎拳,進階的大力金剛指,高階的龍爪手其實不存在武學障的問題,這些武功典型的特點是對内功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但是還沒有臻至上層内功的需要。這一點在出走西域的火工頭陀上有很好的體現,在鸠摩智大師身上也有實證。鸠摩智以逍遙派的小無相功驅動般若金剛掌,袈裟伏魔功,多羅葉指等,也沒有遭遇七十二技的武學障問題。
因此,真正的少林七十二技武學障其實指的是少林派的内功修習障!
2,禅宗法門的理解:武學障與知見障的異同。掃地僧是如此詳細解釋武學障的佛法緣由:
隻是一人練到四五項絕技之後,在禅理上的領悟,自然而然的會受到障礙。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學障’,與别宗别派的‘知見障’道理相同。須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制約。隻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高,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各種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掃地僧這裡用了一個知見障來說明少林派的武學障,我們先從知見障入手,因為這個知見障我們可以舉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知見障即所知障,在佛學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知見障不會逐漸改變,需要經親證實相以後,智慧增廣而漸漸破除。
掃地僧勸誡鸠摩智大師
我舉例足球來說明可能會更好理解,知見障第一層:戰術闆“天才”。我可以在戰術闆上頭頭是道,卻無法下場踢球。知見障第二層:臨場的窘境。在努力練球七八年後,我終于迎來上場機會,卻被一個我嘲弄沒技術的球員戲耍。知見障第三層:天花闆,瓶頸。再練習了數年,我超越那個球員,但是我的見識、技術增加,卻無法再往上一層的聯賽踢球。知見障第四層:退役。選擇足球解說,教練等我所擅長的工作。通過四層的“入世”親證,我終于明白之前對足球認知的不足,糾正我的偏見與淺薄,而選擇用其他方式繼續足球愛好。
所以破除知見障側重佛法中的“入世”親證實相,而破除武學障側重“入定”禅宗境界的領悟。
少林寺是禅宗法門,禅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所以禅宗法門的門檻既高又低,對于慧根的要求很高。
南華寺,六祖真身供奉道場。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麼什麼是“入定”呢?入定即禅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禅内定,專注一境。禅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禅要進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禅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産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禅。
禅定是禅宗重要的修行方法。禅定第一要務是破除業障,持戒修持。而武學修煉者,往往癡迷武學選擇貪功冒進,不能無我,忘他,即掃地僧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
《六祖壇經講話·坐禅品》:“禅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禅;對内,心裡面了無貪愛染着,就是定。參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領悟禅宗武功的主次。少林寺高僧(主要是達摩祖師)在創立七十二技的時候,“入定”面壁參禅,所思所想皆是佛法修行,參禅悟道。武學作為強身健體之術,隻是參禅次要的領悟,是軀殼受想行識與佛法融合的一種境界。在這種基礎上,内功法門必須以佛法領悟為主旨,這就是掃地僧的辯證法。即修行佛法的境界越高,你就能領悟更高的武學(内功),但是你的佛法境界越高,你又不屑得到武學。
達摩祖師面壁參禅,悟得七十二絕技
因而,後輩僧人隻圖練習武學内功,不去參悟内功所求的佛法境界,是隻得其一,極容易走火入魔,戾氣攻心。
遊坦之與鸠摩智大師練習《易筋經》為什麼結果有差别?遊坦之與鸠摩智大師,一個懵懂小子,一個佛教高僧,本應鸠摩智大師有優勢,問題出在哪呢?依我之見,遊坦之一瞬間的“頓悟”高過鸠摩智大師。而“頓悟”是禅宗法門最為重要的方法論,可以讓一個普通人勘破無我相,我人相立地成佛。
易筋經也好,神足經也好,都是上乘内功
無我相,無人相是練習《易筋經》需要突破的魔障。對于普通人來說,無我相,無人相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無我”,“忘他”。
金剛經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節選)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金庸先生修改《易筋經》為《神足經》并非是遊坦之沒有達到“無我忘他”的境界,隻是無法解釋其認識梵文等原因。遊坦之心性空靈,雖遇劫難而有貪、嗔、癡之念,他很快放下仇恨,唯有對阿紫的癡念。冰蠶之毒讓其離五蓋:昏沉、掉悔、不嗔、不疑、不貪,進入“入定”之境。而修習《易筋經》讓他解除痛楚,也是“入定”的感覺。
般若金剛掌是禅宗上乘武學
鸠摩智大師在少林寺背誦《般若金剛掌》要義:“如或長夜不安,心念紛飛,如何懾服”。“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塵,内不駐足。”其實出自佛教禅宗史書《五燈會元》,“五燈”系指五部禅宗燈錄。
《五燈會元》卷八:嘗有人問:“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伏攝之方,願垂示誦”。師曰:“如或夜閑安坐,心念紛飛,卻将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塵,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而鸠摩智大師号“大輪明王”,是密宗八大明王之一,是藏傳密教。藏傳密宗尤其強調“三密(身、語、意)加持”或“三密為用”的修煉方法。就具體而言,人們如果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即修行者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和坐法,即身密),口誦本尊真言(咒語,即語密),心觀本尊神(佛),就能使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清淨,與本尊佛的身、語、意相應,即身成佛。
其實這裡就可以破除鸠摩智大師的《般若金剛掌》外傳之謊言,完全不同的修習方法。并非一本《五燈會元》典籍,而是禅宗修習方法“明心見性”已經融入《般若金剛掌》要訣,一性怡然是還源心性之道即“明心見性”。
因此,鸠摩智大師有兩個缺點導緻他修煉《易筋經》走火入魔。其一,密宗與禅宗的修習方法不同。其二,貪癡之毒使他也不能達到“禅定”的境界,即沒有參透無我相,無人相。
後記我們可以看到 ,修煉少林派的上乘武學重點是修煉内功,内功的修煉重點是參禅悟道。玄慈方丈在虛竹擊退鸠摩智大師後 ,拒絕虛竹進入達摩院是有一定道理的。虛竹身上的武學是道家的武學,與少林派的武功格格不入,如果互相修煉,從本質上是削弱少林派參禅修行的主旨。這不是門戶武功之見,而是佛法是否進入魔道的大是大非問題。
我們再此探讨《天龍八部》,如果隻沉迷武學因緣,其實也同于鸠摩智大師,進入了武學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