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孜淮
來源 | 孜淮雜記(ID:TTDmoon)
21:02 與你相遇
大家好,我是孜淮。
前幾天加了幾個新好友,習慣性地點進他們的朋友圈,發現清一色的僅三天可見,有些甚至連朋友圈的背景都是灰色的。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也很久沒在朋友圈裡分享過生活了。
你呢,有時候會覺得對這個世界「無話可說」嗎?
1、不合時宜的評論
“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對别人的朋友圈評頭論足,我想發什麼難道不是我的自由嗎?”
“我的自拍有沒有P過和你有什麼關系?”
“在評論區裡陰陽怪氣有什麼意思,不想看就拉黑呀。”
閨蜜被氣哭了,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
因為長相漂亮,有很多人加她的微信,說是要安靜地參觀美女的朋友圈。
卻又反客為主,肆意點評她發布的内容。
她滿心歡喜地更新了自己的今日穿搭,卻有人評論「長得好看的有錢人果然不一樣」。
更新自己的書單,卻有人評論「美女不需要讀這麼多書吧」。
發布傷感文字,有人評論「美女居然也矯情」......
挺糟心的。
自己不過是想随意分享一下,滿足當下的表達欲。
卻被人整的跟名利場一樣。
發布榮譽成就被說成炫耀,發布健身打卡被說成作秀,發布自怨自艾的話被說成矯情。
這些不合時宜的聲音潛伏在朋友圈裡,暗箭難防。
總會有人過度解讀,總會有人拿别人的生活當茶後笑料。
那還是謝絕參觀了吧。
攝/ 子柯
2、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大,是從降低表達欲開始的。
有一天和媽媽相對無言,她說我成長了話少了,不再毛毛躁躁了。
我搖了搖頭,明明是因為你接不住我的情緒。
比如每次我跟她講,“我覺得xxxxxx怎麼樣。”
無一例外,她都會自然而然先否定我說的話,然後緊接着舉一大堆例子佐證我是錯的。
好吧,可是我隻是想她能站在我這邊。
接住我抛出的情緒,而不是始終否定我的情緒。
微博有一個話題,叫做「跟父母喪失分享欲的瞬間」
看得真的挺難過的。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有很多可以說,但很多也沒必要說了。
你讀不懂我文字裡的隐忍,我也讀不懂你話語裡的态度。
我們都把想法咽了下去,變成不動聲色的大人。
沉默,群體沉默。
面對面都說不明白,還是不發朋友圈了。
發洩情緒需要勇氣,承接情緒亦需要勇氣。
一種不怕接收不到回應的勇氣。
攝/ 子柯
3、懂你的人不在朋友圈裡
認識一個很厲害的人,很帥很有才很有趣。
可他不發朋友圈也不發空間,微信像小号一樣。
以前問過他為什麼不發朋友圈,發了肯定會火。
他爽朗地笑着說,“我過自己的生活還來不及,哪有空過給别人看呀。”
太通透了。
生活不是過給别人看的,也不需要向别人證明什麼。
朋友圈展示不了真正的自己,不如把精力全部放在現實生活中。
不斷地打磨自己。
後來他得瑟地跟我說,“我這下更不會發朋友圈了,因為我交女朋友了。”
我酸了。
想發的“朋友圈”,已經以私信的形式發給在乎的人了。
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情緒,都給了身邊的人。
快樂的事情有人分享,悲傷的情緒有人分擔。
好像更加不需要「朋友圈」這個情緒出口了。
最後。
不知道我會不會有一天也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也不知道下一次我更新生活朋友圈會是什麼時候。
但我承諾我的表達欲不會消失,真實的我永遠會在這裡。
點亮「在看」,永遠對愛的人充滿分享欲。
作者 | 孜淮
編輯 | 孜淮
©孜淮雜記
尋找筆友請添加moyun233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