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香滿室佳人醉?記者一任蕙蘭春日陽光明媚,天朗氣清,困在辦公室的人們,雖然時時有一顆郊遊踏青的心,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談何容易,倒不如在辦公桌上擺一盆植物,讓春天的氣息,萌化你的心,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蘭香滿室佳人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記者一任蕙蘭
春日陽光明媚,天朗氣清,困在辦公室的人們,雖然時時有一顆郊遊踏青的心,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談何容易,倒不如在辦公桌上擺一盆植物,讓春天的氣息,萌化你的心。
萌妹子愛“多肉”
這裡說的多肉,不是熒屏上的“小鮮肉”,是一種植物。當然,不管是小鮮肉還是多肉,都是萌妹子的愛。
花月夜、新玉綴、白雪姬、黑法師、八千代、碧光環……光聽這些嬌滴滴的名字,已經可以想見多肉的美貌了。雖然很多“肉迷”可能并不清楚每個名字分别對應哪一種肉肉,但這并不妨礙她們欣賞這些“治愈系”萌物。
又到了多肉植物的生長繁殖旺季,讓我們先來科普一下這些已經火了幾年的小東西——
它們有着名副其實的外貌,個子小小的,葉子或根莖肉乎乎的,就像普通植物的Q版形象。多肉到底是不是植物?依照17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的解釋,多肉植物即是多水葉的植物。換言之,多肉植物仍具有标準植物形态,隻是葉子或者根莖“肉質化”而已。
為什麼多肉的莖葉這麼圓潤肥厚?這和它的生長環境有關,多肉植物一般生長于缺水地帶,比如沙漠幹旱地區、高山頂部降雨稀少的區域、風強幹燥而土壤水分稀少的岩礫區域,還有因凍結産生生理幹燥的區域。多肉的葉片和根莖中的海綿組織膨大,能貯藏大量水分,因此能忍耐幹旱,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也就是說,多肉的莖葉就和駱駝的駝峰功能差不多。
雖然多肉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但其實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因為從廣義上來說,仙人掌也是多肉植物。多肉植物是個很大的門類,約含50科,334屬,有近萬種。
世界上對于多肉植物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前400年——英國皇家植物園圖書館收藏的希臘博物學家梯歐夫拉蘇斯的專著,曾如此描述多肉植物:“枝葉折傷處流出大量乳液,此乳液與人類及其他動物之乳汁相似。”
而中國對多肉最早的記載是在公元1000年前後,宋代範成大所著《桂海草木志》一書中,曾提及“龍骨木”——就是多肉的别名。明朝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對多肉植物也有所涉及。多肉植物不僅能入藥,還能用來釀酒,龍舌蘭就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科。
多肉植物能紅極一時,“霸屏”朋友圈,一是因為貌美,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好養活。不然,像昙花那樣,再嬌豔,忙碌的現代人也沒幾個願意伺候的。打理多肉植物簡單得很,一個白色小陶罐,一點營養土,加上幾顆充滿文藝氣息的碎石,就可以把一株多肉養得清新可人了。
一些文藝小店,還推出了許多加入景觀設計的多肉造型,比如把幾種不同的多肉組合在一起,疏密有緻,高低協調;或是把多肉植物和一些景觀擺件組合起來,在花卉下面加一些苔藓、編藤以及“萌”态十足的小道具後,多肉就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除了技術門檻低以外,入門級的多肉植物價格實惠,也是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買上一株普通的花月夜或新玉綴,價格隻要個位數。當然,如果追求品種“血統”,價格也會随之上漲:一株品相不錯的恩西諾可以賣七八十元;韓國進口的海琳娜賣到三四百元;一盆有十幾個“頭”的群生“姬玉露”,市場價近千元;一盆帶粉色“錦”(一種變異)的“姬玉露”,可達數千甚至上萬元……
雖然多肉普遍好養,給點陽光就燦爛,無需過多照料,但如果要把稀缺品種養得水靈,也要花一些功夫。除了用多菌靈、高錳酸鉀消毒片,以及各種除線蟲的基礎藥之外,專業植友還會購買日本進口的赤玉土、鹿沼土代替普通的營養土,薄施肥料,并用專門的藥物促根發根,再用矮壯素控制多肉的長相……
不少發燒友為了求購新奇品種,不惜花費重金。一些國外品種因為繁殖困難、生長緩慢等原因價格居高不下,有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險攜帶入境。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今年2月以來,在深圳各口岸截獲的“肉肉”價值就已超過10萬元。其中在福田口岸入境旅客攜帶物中檢出的50株多肉植物裡,就包括黑皮月界、黑鬼殿、卡拉菲厚敦菊等多個珍稀品種。
據統計,2015年,我國僅多肉自身産值就達到了20億。不過,據媒體報道,上海市花卉協會透露,多肉植物的高利潤時代即将過去,今春滬上“肉肉”價格普跌。從2012年到2015年,國内多肉植物愛好者的數量以每年300%的速度在增長,多肉的價格也因此很堅挺。但今年春天,多肉普貨的批發價下跌了40%—50%,不少歐貨小苗的批發價也跌到了一棵10元以内——去年初每棵六七十元的“雨燕座”,現在10元就能拿下;5頭以上群生的“女雛”,一年多前賣到百元以上,現在約30元;做拼盆常用的“黃麗”,以前3到5元,現在降到2元以内了。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多數多肉植物的繁殖難度不大,像景天科的很多品種可以無性繁殖,半年左右即可上市;另一方面,市場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原有的多肉生産戶大量擴繁,不少多肉愛好者也進入了該領域的生産,緩解了供不應求局面的同時,也壓低了市場價格。
當然,對于伺花弄草怡情養性的人們來講,把一株普通多肉打理得嬌豔有姿,遠比重金求到一株珍貴多肉更有成就感。
文藝青年玩花道
一個容器、兩三枯枝、幾朵花團錦簇,這幾樣随意的東西,在插花人的巧手擺弄下,不僅奉獻出清新馨香,還帶上幾許詩意。
插花,日漸在都市白領中流行起來。在百度搜索“插花教程”,跳出37000多條視頻,線下的插花培訓班更是如火如荼。在文青聚集地豆瓣,到同城活動的頁面搜“插花”,一下子就有幾十個相關的活動。
将花、枝、葉以合适的造型插在花器中,帶給人美的享受,以前這叫插花,現在流行叫花道。和道有關,精神境界就更上一層,變成非常有藝術感的一件事。
花道的叫法來源于日本,和茶道、舞道一樣,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傳統文化。随着日本禅意文化在都市年輕人中大行其道,不曬幾張磨抹茶粉的照片,背景沒有一盆插花、一支線香,似乎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藝青年。
在日本,花道是衡量淑女的标準之一。在東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中,女主角雪穗不惜殺死自己的生母,把自己成功過繼到養母家中,就因為養母是有名的茶道、花道老師。雪穗跟着養母改掉了關西口音,培養了各種高雅愛好,如願以償被調教成世人眼裡的淑女,獲得了嫁入豪門的資本。
一些80後對日本花道的最初印象,是從一部90年代起熱播的日本推理劇《古畑任三郎》開始的——劇中,山口智子扮演的前衛花道家,在台上和花共舞,光彩奪目。在她手上,花不僅僅是道具,而是有生命活力的舞伴。
很多文藝女青年通過日本影視劇、小說、詩歌等接觸到花道,被這一來自鄰國的神秘藝術俘獲,然而一翻典籍,卻發現:中國才是東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中國插花始于先秦,插花的雛形,是在寺廟中作為祭壇的佛前供花,到唐朝時在宮廷中盛行起來。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在民間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愛,“燒香點茶、挂畫插花”是宋朝文人的日常風雅,留下了許多關于插花欣賞的詩詞。到了明朝,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還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
公元607 年(隋大業三年),一個叫作小野妹子的外交官,被日本攝政的聖德太子當作遣隋使派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小野在潛心研究佛學的同時,也被佛教供花藝術所吸引,把它帶回了日本。他住在六角堂池坊,由他推廣的中國佛前供花就發展成了日本“池坊流”花道,這是日本曆史最悠久的花道流派。
如今,日本花道已有3000多個流派,雖源于池坊,卻各有特點,在最早的花道形式上有所傳承又不斷在創新,并且融入了日本精緻、凝練、簡潔的文化特征。日式插花,選材簡潔,以花的盛開、待放、含苞代表過去、現在、将來。日本人認為,花與枝葉的自然循環生态,是宇宙永恒的縮影。
日式花道講究禅意,而中式插花則追求文人意境。
插花藝術,一直是墨客醉心吟詠的題材之一——南北朝詩人庾信的《詠杏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金盤紅杏的插花配色濃豔熱烈。唐代劉禹錫有“翠黛葉生籠石翁,殷紅子熟照銅瓶”,可見當時流行以銅瓶插花。南宋朱淑真的“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則更有女子旖旎之态。開創“誠齋體”的詩人楊萬裡,有一首《瓶中紅白蓮》,“紅白蓮花共玉瓶,紅蓮韻絕白蓮清,空齋不是無秋暑,暑被香銷斷不生。”他的花藝品位可以算是“小清新”了。
傳統的中式插花,自然而然帶着文人士大夫的審美風格,重意、重韻而不重形。袁宏道在《瓶史》中寫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文人山水畫的“留白”。
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寫到插花的情形很多,第五十回,賈寶玉踏雪從栊翠庵折取一枝紅梅,别具雅趣,“這枝梅花隻有兩尺來高,旁有一橫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播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蘭蕙。”正是有袁宏道所說的折枝“天趣”。
菊花也經常被用于“清供”。《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探春的秋爽齋内,用鬥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着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畫面感簡潔大氣。同回書中,寫到寶钗的插花品位,又是另一番情景:“案上隻有一個土定瓶,供着數枝菊花,并兩部書,茶奁茶杯而已。”倒是很有日式插花的禅意了。當然,書裡最出彩的還不是對插花的描寫,而是史湘雲的《供菊》詩,“隔座香分三徑露,抛書人對一枝秋。”一派潇灑率性。
清嘉慶後百餘年,插花因國勢衰微逐漸蕭條。直至近年,插花才随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複興,重回人們視野。2008年,傳統插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4年11月,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亮相APEC峰會。此外,各種插花藝術展、插花賽事及插花培訓學校,更讓其深入百姓家。
永不過時的盆景
雖然多肉系和花道風行一時,但盆景依然在室内春色中保持着自己的地位。
盆景源于中國,一般分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盆景脫胎于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園林造景是以摹仿自然山水景色為主旨,而盆景又是一個縮小的園林。在方寸之間,植物、山石、土、水等材料經過藝術創作,于小小一盆裡集中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傳統的盆景就像一幅立體的山水畫,或是一首無聲的詩,意境深遠,而反過來,它又常常成為詩詞吟詠的主題——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詠太湖石》:“煙萃三秋色,波濤萬苦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元代詩人丁鶴年有《為平江韫上人賦些子景》詩曰:“尺樹盆池曲檻前,老禅清興拟林泉。氣吞渤波盈掬,勢壓崆峒石一拳。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旁人莫訝胸襟隘,毫發從來立大千。”他們不約而同地,在小小盆景中看出了吞天食地的氣勢。
還有一些文人會把自己的創意運用于盆景設計。明代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記錄,他和妻子芸娘以制作盆景作為家庭樂趣,以石為山,以苔藓為樹,還用細針刺死昆蟲,不破壞其形态,放在山石中,模仿猛獸。這樣極緻的創意,确實有些殘忍。
到了清代,盆景藝術漸成體系,嘉慶年間玉溪蘇靈著有《盆玩偶錄》二卷,把樹樁盆景做了分類,就有了“四大家”“七賢士”等等的榜單。
而現代盆景設計更多了一些新奇别緻的創新,比如把日本枯山水加入盆景設計。枯山水是中國古典園林在傳入日本後,為适應日本地理條件限制而改造的縮微式園林景觀,現多見于小巧、靜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枯山水用石塊象征山巒,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線條表示水紋,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畫卷。現代人在盆景中運用枯山水元素,白沙、石子、綠植融合,就多了幾分禅意。
微景觀生态瓶,也是盆景的創新,近幾年在城市裡悄然流行——它以透明玻璃器皿為載體,通常選用一些蕨類植物與苔藓進行搭配,加上各種籬笆、砂石、可愛的卡通人物、動物,裝進一個瓶子裡,構成妙趣橫生的場景,仿佛是一個簡單純淨的童話世界。宮崎駿動畫裡的龍貓,就經常是微景觀生态瓶的主角。
一些科技創新,也令盆景變得更有趣,比如磁懸浮植物盆栽——盆子在空中旋轉,發出藍光,環境幹燥的時候,閃爍的藍光會變成紅色,提醒你它很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