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胰腺癌發病率越來越高,胰腺癌死亡率高,向來有“癌王”之稱。2017年發布的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胰腺癌發病率約為8.8/10萬,死亡率也高達8/10萬。
作為非醫學類人員,我們到底該如何預防胰腺癌呢?
由于位置的特殊,所以人體的胰腺一旦發生癌變,有被漏診的風險。有很大部分的胰腺癌,病變的位置深埋在胰髒管的位置,由于被其他髒器環繞包圍,因此即便出現了癌變,也難以被察覺。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2016年,淮安的李先生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身體一切正常。然而還沒到一個月,當他再次入院時,就被确診極晚期胰腺癌,兩個月後就離世了。
事後,李先生家人很不解,按理說,既然已經到了晚期不至于醫院查不出來。據悉,李先生體檢這家醫院是淮安市三甲醫院,醫療診斷水平是完全沒問題的,怎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誤診?其後,醫院辯稱,李先生腫瘤篩查分析報告顯示,檢測胰腺腫瘤的蛋白指紋圖譜腫瘤篩查标記峰均小于正常胰腺腫瘤值,根據該檢查結果,診斷李先生未患有胰腺癌符合醫學原則,所以才未告知李先生做進一步檢查。
其實,這種“體檢正常,突然查出晚期癌”的情況并不是孤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普通體檢所用的儀器、檢測方法跟癌症篩查不同,即使有異常,也未必能檢測出來。
所以醫生提醒,想要篩查癌症,一定要做針對性的項目,不能完全相信體檢結果。
癌王:發病率與死亡率基本持平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胰腺癌發病率最高,其次是亞洲地區。我國2017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胰腺癌的發病率是每10萬人約8.8人,死亡率是每10萬人約8人,發病率和死亡率基本持平。
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郝繼輝教授表示,之所以我國胰腺癌的死亡率幾乎和發病率持平,最大的原因就是存在這幾個問題:早診斷率低、誤診率高、各地區治療水平層次不一、生存率短。尤其前兩個原因,導緻胰腺癌患者中,隻有20%的人發現時處于較早期,具備手術機會。換言之,大部分就診的患者都是晚期不能進行任何治療,隻能靠有限的醫療手段短暫地延續性命。
胰腺位置藏得太深,普通體檢根本發現不了,而且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隻是腹痛、消瘦以及出現黃疸症狀,這非常容易跟胃腸道的炎症疾病混淆。有些病人因為腫瘤壓迫而腰酸腿疼,還會以為是腰肌勞損的問題。正因為極難被發現,所以胰腺癌的死亡率往往居高不下。
胰腺癌再會“藏”也會有征兆但無論胰腺癌藏的有多深,身體一旦有癌變的情況出現,不管在哪個部位,身體都會做出預警,胰腺癌也不例外,關鍵是這些症狀有時候非常容易被大衆所忽略。
胰腺癌出現的首要症狀,就是體重突然下降。如果你平日裡體重正常甚至還有點胖的話,若是某個時期體重開始往下降,你可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好現象。在沒有采取有效的減肥措施而體重無緣無故下降的情況下,很可能是胰腺癌。
體重下降的同時,往往在同一時期還伴随着上腹悶脹等症狀,有時候還伴随着腹部的疼痛,這些情況都表明,胰腺的部位可能發生了病變,這是身體在向你發送求救信号。
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黃疸、厭食症狀,而這些因素往往也會出現在健康人的身上,所以會被人所忽視。
由于胰腺的位置靠近身體内部的最裡面,因此有時候還會引發背痛。這種情況下,如果做了胃鏡等檢查沒發現什麼問題的話,就得考慮是胰腺出現狀況了。
如何預防胰腺癌?既然它隐藏的如此之深,那麼提前做好預防,也是應對胰腺癌的有效辦法。
第一就是不能抽煙,抽煙誘發胰腺癌這已經是定論。數據顯示,2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抽煙的曆史。
第二是糾正飲食,控制體重,要減少或者幹脆不吃熏制加工後的肉類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導緻肥胖,而肥胖又是引發胰腺癌的風險因素。美國有研究顯示,BMI數值超過30,男性胰腺癌的發病風險上升1.4倍,女性則上升1.3倍。所以控制體重,也是預防胰腺癌的關鍵。再者,肥胖會引發糖尿病,而糖尿病也會誘發胰腺癌。日本的調查數據顯示,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得胰腺癌的風險比健康的男性高2.12倍,女性則高1.5倍。因此,體重以及血糖,都要加以注意。
第三就是要做好體檢,以免延誤治療。常規的體檢确診率不高,需要做CT造影掃描來體檢。而一些高風險的群體,還可以通過内窺鏡的逆行性膽管胰管造影和超聲波内窺鏡來進行必要的篩查。
針對胰腺癌,大衆除了做好預防外,醫護人員也要對其提高認識和防範意識。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郝繼輝教授表示,診斷上需要專業的鑒别能力,治療上對外科技術也有很高的要求。兩方合力,才能展開對胰腺癌的持續圍剿,也才能逐步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清風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男子體檢沒查出癌症 2個月後因晚期胰腺癌身亡》.央視網.2016年6月6日
[2]《“癌中之王”胰腺癌 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央視網.2018年10月30日
[3]《帶走了名人的“胰腺癌”有可能克服嗎?》.環球網.2016年2月16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