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圳長第一次來深圳找工作時,就是到羅湖寶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場。
1997年,深圳人才大市場正式開業,20 多年來,為千萬深圳追夢青年提供了就業機會,為深圳源源不斷輸送着青春血液。
深圳客,贊229
這裡是曾經是衆多南下深圳求職者的第一站,許多人都是在這裡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也是我“深圳夢開始的地方”。
在那個年代,許多從這裡走出來的深圳人第一次發現:原來人才也可以在市場中自由流動,自我價值可以憑借個人才智創造。
深圳人才大市場 圖源:網絡
01
“人才竟然還有大市場?這把人弄到市場上去賣,這跟賣菜、賣肉一樣嗎?”
内地的親友實在不能理解“人才市場”這個概念。其實,人才市場就是找工、招工的一個集中的地方。那時深圳大量需要各種人才,有人才大市場,找工作就容易得多。
容易是容易,但沒有親朋好友指引的情況下,還是會入一些“坑”。
圳長是在世紀之交來到深圳的,在寶安北路遠遠看見一棟樓的側面挂着幾個大字——“人才大市場”,頓時血脈噴張,似乎深圳夢就在眼前。買了5元的門票進去後,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都是一些招技術工種的小企業。
與深圳人才大市場相似的羅湖人才市場 圖源:網絡
一問才知道,這是羅湖區的人才市場。而真正的深圳市人才大市場就在不遠處。
後來有人寫了個“深圳求職指南”,就專門告誡過,不要被羅湖區人才大市場這個“小西天”騙了,要取真經就在旁邊的“大雷音寺”——深圳市人才大市場。這是5元錢換來的刻骨銘心的教訓。
深圳人才大市場的前身,深圳人才智力市場。圖源:讀創 (資料照片)
要取得“真經”,還得交10元錢門票。還可以辦理月票,門票好像是30元。那時候人才大市場門口還沒有醒目的巨大顯示屏,滾動顯示招聘信息,但門口卻有很多人拿着傳單高新招人,開出的條件很是吸引人。
這邊有人拿着傳單說,“月薪5000起步”,那邊幾個人拿着傳單說,“月薪8000不封頂”……那時候深圳白領平均工資水平2000元-3000元,特區内最低工資月标準為547元,特區外最低工資标準為419元。
看到這外面就有好工作,我心裡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剛才那10元錢豈不是白花了?
興緻勃勃上前一問,原來是招賣保險、地産中介的,還有其他崗位,說不清他們賣什麼東西……有保底工資,其他還得自己去努力。
人才大市場門口的滾動電子屏 圖源:網絡
保險聽說過,但賣房子很少見,那時深圳房價大約5000元一平米,一套兩居室六七十平米的房子就要三十來萬,這得很有錢的人才會買吧。
“不是這樣的啦,工薪階層也可以買得起,可以按揭。”保險、地産招聘人員巧舌如簧,把工作前景說得很美好,有人拿了招聘表就開始填。但這樣反而讓我懷疑有詐——畢竟剛被騙去“小雷音寺”。
一個填表者說,這個學曆怎麼填?招聘人員回答說:“學曆沒關系的啦,高中都可以,隻要識字都可以的了……”對學曆沒要求,這是什麼工作?我決心不再流連,一腳邁進了真正的人才大市場。
02
在人才大市場的5樓,我終于得見“如來”真身——5000多平方米的招聘大廳裡人頭躜動,好公司真不少,光富士康就有十幾個展位,華為也有好幾個展位。他們招的基本是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一些生産管理人員。
上世紀90年代深圳人才大市場的火爆場面 圖源:讀創 丁慶林攝
華為那時在國内不出名,但是在業内卻是叫得響的公司,在深圳也是大名鼎鼎了。很多内地來的理工男,就是沖着華為來深圳。那時和我同住的有個男孩,華工畢業(那時還沒有華中科技大學),來了快兩個星期,一直給華為投簡曆,每次都是不同部門。最後他終于得償所願,搬出了農民房,去住華為的員工宿舍了。
那時候找工作的人,一般都在人才大市場附近的農民房租住。後來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生意越來越好,房東們把房間也越隔越小,最後就形成出租一個個床位的“十元店”,也就是十元一個床位住一晚。
“十元店”集中在筍崗路到八卦嶺一帶,除了農民房,主要是由工廠外遷後留下的集體宿舍改造而成。由于房價便宜又緊鄰深圳人才大市場,“十元店”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員留宿。
行李也來不及安置就來到人才大市場的求職者 圖源:讀創 丁慶林攝
為了面試,大家都穿得很正規很精神,男孩皮鞋擦得賊亮,女孩還穿着高跟鞋。但是進了人才大市場,招聘大廳内人擠人,樓梯上下人擠人,樓下大廣場人擠人,很多人後悔不該穿皮鞋來。
人才大市場周一到周五營業,很多公司都喜歡在周一來招人,因此周一上午公司多,人也多。
人才大市場1996年成立,1997年進場人數為91萬人次,2001年已達215萬人次,平均每天進場人數達到8000人,以後多年一直都維持這個規模。
深圳人才大市場 圖源:晶報
外企往往是人才大市場的亮點,因為來的公司不多,待遇好,英語要求也不高,招聘一下子就滿了。
有編制的單位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金融機構也很少見,平安保險倒是經常在人才大市場出現,那時他們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
2001年中國加入WTO,深圳憑借自己對外貿易的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服務貿易,報關員職業成為深圳就業的一個新熱點。深圳海關舉辦的2002年報關員資格全國統考深圳區考試現場上,出現了14140名考生應試的火爆場面。
那時候互聯網第一波熱潮興起,大大小小的網站都在招程序員、網站策劃、編輯等。深圳的公司都已經普及網絡,網絡公司、網站招聘的時候特别看重是否有互聯網經驗,但内地人對這個概念還很陌生。簡曆一遞過去,招聘人員就問你上不上網?有多久上網經曆?圳長還沒開口回答,招聘人員就注意到圳長電子郵箱是hotmail(全球第一個面向公衆的免費電子郵箱,1997年被微軟收購)的,而且賬号還是3個字母,“這麼牛的電子郵箱啊,那你應是老網民了。”
當時深圳人才大市場計算機、财會、工商管理等專業的人才供需兩旺 圖源:大洋網
當然,剛來深圳的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都不會太滿意,大家都抱着“騎馬找馬”的心态,畢竟機會太多了,一旦發現合适的機會,就立馬跳槽。在來深圳的第一年時間裡,圳長就換了四五份工作,工資也從2500漲到四五千元一個月,這時才穩定下來。
回想起來,那時面對加入WTO的曆史性機遇,處于開放前沿的深圳可謂熱火烹油,互聯網公司,倒了一批,又新成立一批,工作機會多如牛毛。
03
用人緊張,就容易渾水摸魚,還有弄虛作假。圳長到第一家公司上班後,部門經理一直招不到,因為美國回來的老闆認為應該招個研究生。不久人力資源經理很得意給老闆說,終于招到了部門經理,但是過了幾天,這個經理悄然消失了。
深圳人才大市場官網深圳人才網首頁
原來這個部門經理的碩士文憑是假的。人力資源經理挨了批。後來,這個經理自己弄了個獵頭網站,和其他人才網站一起,搶人才大市場的生意。他說:“招到人不難,最頭疼的是鑒定其簡曆真假,尤其是文憑真實性。”那時候教育部的文憑查詢系統還沒上線,要查文憑,就要去人才大市場,人才大市場有個部門專門提供文憑鑒定服務。
當時公司的IT部門經理,看起來很年輕,但是精通C語言、彙編語言。他手底下有一群清華浙大華工畢業的員工,他們懷疑自己的領導是假文憑,于是想辦法拿調出來他的簡曆,一看吃了一驚,人家最高學曆才高中畢業!原來這個部門經理是自學成才。老闆認為人才難得,大膽聘用。當時的深圳,就是那樣的草莽和不拘一格。
2010年,深圳人才大市場 圖源:讀創
當然,深圳社會主體還是存在“文憑崇拜”,或者說“學曆歧視”,那時候還沒有211、985,深圳人事局就編了一個重點大學名單,供各公司參考。人才大市場有些公司除了看工作經曆,還要看畢業學校,因為隻有名單上的學校畢業生才可以上戶口,這在當時是一個吸引人才的條件。
另外,還有性别歧視。在辦理人才調動時,夫妻雙方均是幹部身份的要“先男後女”來調入。不過2001年深圳取消“先男後女”的人才引進規定。同時,還淡化了學曆歧視,隻要積分達到要求,自學本科也可以落戶深圳了。
由于網絡交流的便利,面試、筆試都可在線進行,現在的深圳人才大市場早已轉型,隻舉辦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會。
2021年深圳人才大市場七樓舉行了一場“名企有約”預約式人才招聘會 圖源:晶報
人才大市場的存在,呼應着一種自由、開放的時代姿态,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朝氣蓬勃的未來。
在寶安北路的路口,高樓林立,恍如隔世,十元店、廠房早已不見蹤影,如果再來一次,又會如何選擇?至少,不會瞧不起保險代理、房産中介了。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