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上的每一個人,不被人誤解,幾乎沒有可能。
實際上在人與人的溝通中,能夠達到七八成的溝通到達率,也就是你想要表達的、對方也理解了(并不是同意了),就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人和人的溝通到達率不足一半,甚至更低。其實這就非常可怕了,因為一半意味着,你溝通的效果有可能和你希望的相反。
光的折射定律
為什麼溝通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讓我們看看光的折射定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和入射光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随着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當光從水或其他介質中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人和人的溝通,類似于光的折射
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和認知能力,溝通的雙方(或多方),處于不同的“介質”中,因此同樣的溝通要素(語言、表情或動作等)各自的含義不同。所以,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不可避免地出現偏差,或多或少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責怪某人聽不進、聽不懂、聽不全我們對他的描述,認為是不負責、不認真、不專心。其實根本并非如此,這是彼此的介質不同而已。
同一件事情、同樣的描述,并非所有人的溝通效果都一樣,正如光的折射前後的介質并不相同,所以折射率也就不同。一般而言,認知能力不同的人,在認知有差異的領域溝通起來相對比較難,所謂雞同鴨講、夏蟲不可以語冰。而共同價值觀和共同經曆的人之間的溝通,偏差會比較小、比較通暢。所以,越大的企業組織越會強調企業文化、價值觀念,就是為了降低溝通過程中的損耗、提升溝通的到達率,進而提升協作效率。
長期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就類似話題的溝通偏差比較小,但是如果不是這類話題,仍然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後果。所以,并非熟悉就一定會溝通通暢,還要看溝通的是什麼話題(換做物理學的角度,就是要看光的波長)。一個比較簡單的處理方法是:隻和對的人、溝通對的事。然而現實不可能如此簡單,企業中的協作關系,必然會出現“面對未必正确的人、溝通未必合适的事”,怎麼辦?
企業亦如此
寫論文的時候,有一個要點,在開篇的時候,先寫背景、目的以及名詞解釋,将這些作為前置條件之後,文章的内容才能便于理解。企業中的溝通也是類似,如果不得已面對“未必正确的人、溝通未必合适的事”,就必須把背景、目的和前置的解釋先說清楚,這樣的溝通就相對更容易到達。
幾千年來,人與人的溝通、人群與人群的溝通、組織與組織的溝通、國家與國家的溝通,都存在“被誤解”的難題,根本都不在溝通的語言本身。很多偉人嘗試大而一統的“介質”,實際上沒有看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案例,包括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比較好的辦法是:不要期望介質相同,而盡可能描述溝通的背景、縮小溝通的邊界、增加溝通的内涵(例如重複和互動),從而降低溝通的偏差。
當然,如果我們足夠強大和“善解人意”,可以努力理解不同介質的折射率,進而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也許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不過那樣的話,也有可能讓人精神分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