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一陣寒風讓衢城氣溫驟降,在衢江區全旺鎮岩頭村方志林家的柴火爐子旁,慕名而來的食客圍着溫暖的爐火,品嘗着剛煎出鍋的毛豆腐,隻有在天氣轉涼時,方志林才會把這項祖傳的手藝拿出來。
柴爐燒熱了油,毛豆腐的表皮被煎得香脆金黃,一股豆制品的香味瞬間蔓延開來。
“毛豆腐是一道徽州特色小吃。”方志林說,“太外公從徽州遷居全旺,從那以後我們全家就以制作販賣毛豆腐為生。”
濃密純淨的白毛是毛豆腐發酵成熟的标志。方志林說,他家秉承着傳統手藝制作,毛豆腐在發酵箱裡成熟需要一個星期,不像有些地方一晚就“長毛”了。
因為父親說,有一門手藝,再窮也不怕。11歲的方志林開始和父親學做毛豆腐,這一學就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時光荏苒,他做的毛豆腐的味道在社會變遷中保留了下來。
方志林說 ,他家毛豆腐的秘密就在 這一勺鹵水中 。
2013年1月,方志林在老作坊裡熬制豆漿。
1965年,方志林和父親把毛豆腐做好後,用擔子挑到鎮上販賣,每塊毛豆腐賣兩分錢,父親總會把一擔毛豆腐的總數算好,防止年幼又調皮的方志林偷吃。那時候方家毛豆腐在當地就小有名氣,他家的毛豆腐深受村民的喜愛。上世紀八十年代,方志林賣毛豆腐平均一天能賺25元,而當時在農村做一天的泥水工隻能賺2.5元。
2012年11月,方志林在衢江區大洲 鎮賣燒餅夾毛豆腐,一群老食客将他的三輪車團團圍住。
“現在大家生活水平都好了,毛豆腐已經不是填肚子的必需品了。”需求的下降和歲數的增加,今年方志林不再挑擔上街販賣了,隻在家裡做少量的毛豆腐給慕名而來的食客。
家傳的手藝在牆上留下“記憶”。如今上了年紀的方志林隻在家裡做少量的毛豆腐給慕名而來的食 客,更多的時間花在帶孫子上。
陪伴了方志林半個多世紀的毛豆腐,已經從果腹的食物成為了品鮮的小食,從謀生的手段成為了想要傳承的手藝。
小孫子對毛絨絨的豆腐充滿了好奇。
(原标題《一塊毛豆腐,走了半個世紀》原作者 謝丹 柴子峰 編輯 錢潔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