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創酷RS」這個頗具00後既視感的名字和它色彩明快、造型激進的「鋼炮跨界SUV」車身,我一度以為,這又是雪佛蘭品牌為國内的年輕化戰略而捯饬出來的叒一個新車系——直到背面的Tracker水牌提醒我,這個車系的歲數,應該比它的目标用戶還大一輪兒。
「創酷」是啥來頭?
上世紀70-80年代連續兩輪的石油危機,使得美國消費者不再青睐本地特産的大排量V8機械增壓汽車;與此同時,日系車憑借小尺寸小排量低能耗的特點,大舉湧入美國市場;受到巨大沖擊的傳統美系陣營也開始尋求與日本車企合作造車。而1988年面世的初代Tracker,就是一部「美日混血」的産物,與它同宗的是彼時第一代鈴木維特拉(在北美被稱作Sidekick)。
随着上世紀末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高增長,通用集團逐漸将産品研發和營銷的重心轉向了中國。由上汽和通用兩方牽頭成立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開發了GME平台,于是「混血兒」Tracker又從「美日混血」變成了「中美合拍」,并且「反向輸出」賣到了南美洲;與這款新創酷同平台的姊妹産品,還有最新一代的别克昂科拉。
改款改了什麼?
我試到的這部創酷是剛剛完成中期改款的2022年款頂配。應當說,作為貨真價實的00後,我是它産品定義當中絕對的目标用戶。改款創酷将動力總成由之前的直列3缸改為全系1.5T直列4缸,并匹配CVT變速箱。這款車一共發布了3個配置級,官指價覆蓋10.99萬~12.89萬元區間;不區分高低功率、全系都叫「創酷RS」。
比起動力總成缸數的變化,更加顯性的改變是内飾由傳統組合儀表 中控屏的布局改為了雙聯屏。一向鐘情物理旋鈕按鍵的我看到大尺寸聯屏瞬間心裡一沉——好在自動空調的實體控制面闆還在,盲操仍然可以實現。
與車機硬件搭配的,是一套全新的、名為「小雪OS」的UI。相比前代,這款新UI設計了更多的系統動效、界面視覺也更加新穎;但從實際使用體驗而言,字号和按鈕控件的尺寸不及改款前大、響應速度也比不上語音交互那種「秒回應」,隻能說UI看起來更美觀了。而在不少車企都在車機拓展性上削減成本的今天,創酷RS的車機仍然提供了無線蘋果CarPlay,這點還是要提出表揚的。
好坐不好坐?
這輛創酷RS的主駕座椅提供了4向電動和2向手動調節,方向盤僅能上下活動而不能前後推拉。從人機工程學角度來評價,創酷的調節自由度并不算豐富。以我175厘米的身高,坐入車内,調節到标準駕駛坐姿,需要小幅屈腿,大小臂夾角的度數也比标準模型稍大,有種「夠」方向盤的感覺。
考慮到僅10.99萬起的官指價,這樣的主駕人機工程設計表現能夠至少在同價位排到中遊水準。以及它的車長雖說隻有4270毫米,後排的縱深空間卻是一點不小——雖然偏陡峭的靠背角度也在其中「貢獻」了一部分。
同樣令我欣慰的,還有創酷RS後備廂的容積。即便作為小型SUV後備廂地台較高,創酷仍然憑借較大的進深換取了足以支持全家出遊的空間,而在面臨偶爾的大件搬運需求時,還可以将後排座椅4/6放倒。通用集團以往的「純粹美系」産品在空間利用率上堪稱乏善可陳,以至于我對傳統美系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龐大的外尺寸搭配狹小的内部空間。而從「中美合拍」的表現來看,我也許不需要再擔心通用集團後續車型的空間表現——畢竟日後我們能在國内買到的所有上汽通用産品,都由泛亞負責開發了。
好開不好開?
号稱「頭号鋼炮」的創酷,身披着RS套件和橙色外衣,确實顯得足夠戰鬥;184馬力最大功率的賬面數據似乎也讓我有理由相信它炸裂的駕駛體驗。然而CVT變速箱的标定策略在應對全速域下動力響應的表現算不上特别快,無論車速高低、無論Tip-in的行程深度,出力要慢上半拍……這總不能是為了照顧00後新手吧。
平順性層面倒是高低能給出一個中好評。雖然扭矩随油門踏闆行程深度的變化并不完全平滑線性,但好歹不是「一點就猛竄」;以及車速變化過程中基本隻存在少量不自然的抖動,算不上「頓挫」的級别。
轉向手感倒是相當「緊緻」,阻尼和回正力矩随車速和轉向角度都具備較為自然的增益,從方向盤上也能獲取足量的路面信息,操控感受較為精準。就是懸架對于側傾的抑制比較一般,入彎一旦帶着較高速度,體感上并不舒适。
身為一部通用集團的産品,創酷RS在風噪和胎噪控制方面都延續了自家一貫的高水準,它的隔音靜谧性表現至少在同價位是排得上号的——除非你大腳開油門,發動機噪音會立刻給你「安排妥當」。
表裡不一,但它真務實
所以與其稱創酷RS是個偏重激烈駕駛的「頭号鋼炮」,不如說它更适合初拿駕照的城市年輕人們在市内進行輕松的日常通勤——較為溫和的駕駛風格,反而更容易和創酷RS開展溝通,人和車都不抗拒。
想來也确實是這麼回事——國内市場上年輕消費群體的購買力普遍偏低,這些偏重「年輕運動」的車若是真想做到完全徹底的表裡如一,必然要投入更多成本,做駕駛和操控層面的調校,進而拉高車子的售價。結果就是,車确實「運動」了,但售價也不「年輕」了。
創酷RS的做法就相對更現實一些,把外觀設計、賬面動力數據之類顯性層面的「運動感」盡可能提上去,而在相對隐性的駕駛性和操控性表現上,滿足日常家用車水平即可——說真的,購車預算僅僅在10萬元級别的年輕人們,又有多少真的會動辄花費不菲的價格去下賽道呢?
雪佛蘭明白這車的目标用戶最需要什麼,也确實給到了。作為一輛入門級合資品牌小車,運動化的外觀、鮮豔的色彩、出彩的賬面數據、平順的駕駛體驗、可圈可點的内部空間、再加一個小巧好停車的車身尺寸……要素有點多了。
别看通用車老長得濃眉大眼的,到了做這種小車的時候,還真挺務實。歸還了試駕車,開上我的大排自吸,回想起上汽通用早年間靠着賽歐凱越之類小車發家的曆史,感觸頗多。篇幅有限,暫且按下,有緣再叙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