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過600公裡海岸線的珠海,宛如南海邊亮麗的飄帶,146個島嶼如同珍珠般鑲嵌在海灣邊。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如同珍珠般串聯起來的萬山群島,猶如秘境的海灣之下,一顆顆流沙無意中鑽進牡蛎的體内,一顆顆亮白的珍珠在“母蚌”的痛苦中,孕育而生。
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坐船來到珠海東澳島,探訪珠海萬山國家級海洋牧場的建設一線,記錄海水養殖珍珠的故事,直擊“開珠取貝”的精彩一瞬。
◆開珠取貝:痛苦孕育出的神奇
到過珠海海島的人會發現,這裡海水的藍,是有層次的。深藍、湖藍、碧藍……清澈見底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淺水區,因為這裡海水幹淨,能見度可到30米,不是老漁民可千萬别往下跳。
作為一名萬山東澳島的土著,膚色黝黑的老梁從小便跟随父輩出海打漁。
“出海打魚是個辛苦活,而且危險,尤其是當你把船開到更深的海域之後,這種風險就更高了。”老梁說,不過,深海魚多。為了打到更多的魚,小時候的老梁更多的時候還是選擇铤而走險:到深海去。
不過,長大後的老梁,卻停下了在大海上遠行的腳步。在沖鋒舟上,他指向了海灣的另一邊,“那裡藏着大海的秘密”。
正值一天中漲潮的時分,開足馬力的沖鋒舟在伶仃洋海面上馳行,層層海浪拍擊着船沿,開出白色的水花。
大概15分鐘之後,沖鋒舟便駛進了白瀝島一個深凹入島的海灣,它伸出兩個寬厚的“手臂”,溫柔地将一灣平靜的碧水擁在懷裡。
浪靜風平的海面下,一排排的吊片懸浮在海水中,像是人工漁礁,珍珠貝幼苗就附在其上面生長。
老梁從海水中将一袋貝殼從海水中取出,熟練地把珍珠貝撬開,取出熠熠生輝的珍珠,白色的,金色的,粉色的,灰黑的,色彩豐富,在海水和陽光的映襯下,閃閃發光。
實際上,珍珠是痛苦的産物。
“牡蛎體内能分泌一種閃亮的珍珠質,當一顆小沙粒鑽進牡蛎體内後,這些珍珠質就開始工作,一層又一層地覆蓋在小沙粒的表面,保護牡蛎不受沙粒的傷害。日複一日,就形成了一顆美麗的珍珠。”老梁說。
老梁拿出來的珍珠,則經曆了近半年的痛苦。
去年10月,珠海琚翠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引進“養珠技術”,在海南進行初期培育後運到珠海,共分兩次投放了大約6萬個,委托老梁等養殖戶在白瀝島深海漁排處進行吊養。
跟哺育嬰兒一樣,養殖珍珠并不容易,養珍珠對水域環境的要求很高——水溫要十分穩定,不能過冷也不能過熱,水質要足夠清澈且有豐富的浮遊生物保證母貝的營養。
因此,在培育母貝過程中,養殖人員需要不斷的檢測海水的鹽度、潮汐影響以及水溫,以便提供最優的生長和進食條件。
盡管如此,也隻有在經曆一番痛苦的掙紮之後,母貝才可以孕育出真正的圓珠,形同逐夢般艱難。
“珍珠的養殖周期在8個月至1年之間。我們今年現場開貝取珍珠的成功率在八成以上,已經非常難得。”珠海琚翠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琚翠薇說。
◆海洋牧場:為魚兒在海裡建個“家”
中國人眼中的“農”和“田”,并非僅限于陸地,向海要地,耕海為田的曆史也很久遠。包括嶺南地區在内的廣大範圍内的沿海先民,在生活的驅動下,以勇毅的氣魄和靈活的頭腦,最早地發展出了豐富的海洋養殖手段,選育出繁多的海洋養殖品種,令中國成為世界上海洋養殖規模最大的國家。
對海水水質要求極高的珍珠在東澳島養殖成功,是近年來珠海萬山“耕海萬頃”的真實寫照。
2016年,珠海萬山海域成為國家農業部公告的第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在一個特定的海域裡,為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就是海洋牧場。”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相關負責人說,“首先營造一個适合海洋生物生長與繁殖的生境,并進行水生生物放流,再由所吸引來的生物與人工放養的生物一起形成人工漁場,依靠一整套系統化的漁業設施和管理體制,将各種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如趕着成群的牛羊在廣闊的草原上放牧那樣。”
碧波茫茫,大海如倉。随着人工魚礁建設的推進,這樣的海洋牧場正在逐漸成型。
2018年,廟灣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區作為全省三個示範區之一,率先完成竣工驗收;外伶仃海域海洋牧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人工魚礁就像是魚兒在海裡的‘家’,不同造型的魚礁是為不同生活習性的魚類服務的。當然,它們都有為海中的貝類、海葵、海藻等提供可附着物,以及阻擋‘底拖網’等漁具捕撈傷害的作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大型魚礁主要是為生活在海洋中上層的洄遊性魚類服務的,這些魚不與魚礁接觸,所以魚礁的高度要高,空間要大;而多孔洞的中小型魚礁主要是吸引海裡中下層及底栖型的戀礁型魚類等,為這些魚類提供繁殖、避敵、索餌、嬉戲的場所,其中有些魚貝類喜歡身體經常與魚礁接觸,多孔洞型的魚礁受它們歡迎,如六線魚、黑鲪、海參、海膽、鮑魚、龍蝦、石斑魚等。”上述負責人說。
【采寫】林郁鴻
【作者】 林郁鴻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