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 辰
7月17日世界表情符号日之際,某求職招聘平台向數千職場人發起Emoji社交溝通使用調查。
調查有三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其一,近九成受訪職場人在社交溝通表達中習慣使用Emoji等表情,非文字的職場社交溝通補充已經成為剛需。其二,外資/合資企業中高頻使用Emoji等表情的人群占比達67.6%,國有企業次之,政府/公共事業單位中幾乎不使用Emoji等表情的人群占比最高,反映了職場人對表情符号的使用受場合因素影響。其三,“微笑”表情最被讨厭,斷層領先于“尴尬”和“擦汗”。受訪的70後、75後職場人中,鮮有人讨厭“微笑”,但大多數年輕人認為其真實意思相當于“呵呵”,通常用于冷漠嘲諷。
Emoji等表情成職場溝通剛需,不免又會引發表情符号濫用導緻語言能力下降的擔心。但從職場人使用Emoji的場合和頻率來看,政府/公共事業單位重視信息及時準确傳達,主要通過準确性更高的文字溝通,趣味性更強的表情符号更多出現在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中。使用者根據不同場景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是一種主動适應,表情符号充當線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補充。
職場溝通與日常溝通的明顯區别在于,前者重效率,圍繞清晰的任務和解決問題展開,後者重趣味,重點是增進感情。
基于這種目标差異,同一個人在工作場合和非工作場合的表情符号使用風格可能大相徑庭。同樣地,Emoji表情既可以是拯救職場尬聊的社交潤滑劑,也可能是問題和矛盾導火索。如員工在群裡對領導回“ok”表情,遭批不懂規矩被開除;再如前不久江蘇高院發文指出,表情符号已被寫入法院判決書,可成為“呈堂證供”。這都提醒我們,使用表情符号,不可過度娛樂化。
Emoji表情
以“微笑”表情為例,調查還驗證了表情符号使用的代際差異。“微笑”為什麼瘆人,大部分年輕人或許無法專業地從微表情心理學角度說出個一二三,但依然能大緻感受到假笑帶給人的不适。諸如此類,在“官方含義”基礎上衍生出“實際含義”的表情還有很多。
“Emoji十級學者”能夠知悉并“準确”運用其“實際含義”,其實是“Emoji使用禮儀”“微信社交禮儀”在年輕群體傳播的結果。以受訪70後、75後為代表的群體,一般按照“官方含義”使用Emoji。職場人經常調侃,最害怕領導突如其來的“微笑”。表情符号變向增加了精力消耗,溝通障礙和隐患就此産生。
客觀來看,“官方含義”和“實際含義”沒有優劣之分,隻有理解差異之别。而這種差異是不同群體的獨特印記,也是外界了解認識他們的窗口。調侃歸調侃,即便近六成職場人讨厭“微笑”,也不妨礙别人繼續按照“官方含義”使用。互動過程中,雙方要考慮到共通的意義空間,尊重、理解差異,Emoji等表情就能成為職場高效溝通工具,讓社交更有趣。
【作者】 楊悅
南方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