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一處猕猴桃種植基地,羅翠美(左)與工人察看猕猴桃長勢(5月8日攝)。
羅翠美(右)與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直播平台推銷五彩糯米飯(5月8日攝)。
羅翠美(右)與工作人員一起将新産品擺放在貨架上展示(5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曹祎銘攝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王念、何偉、黃浩銘)7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仫佬女兒賣“菜”記》的報道。
20多年前,在桂北小縣城裡賣菜的仫佬族姑娘羅翠美懷着夢想,跳出大山去浙江打工,那時候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再回到山裡來,做的事情竟然還是賣菜。
不同的是,當年一根扁擔兩個筐,一個人挑着菜在集市上大聲叫賣;如今,羅翠美是廣西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通過她的電商平台,家鄉原生态農産品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們都說,這位“80後”仫佬族妹子做了一件大事情。在大多數村民對于電商這一新生事物很少嘗試的時候,羅翠美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村屯,在貧困村屯建立起71個電商服務站,向村民傳授“互聯網”“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知識,把電商帶到田間地頭。不到4年時間,公司旗下的“仫佬侬”電商産業園總銷售額超1億元,帶動了2萬多貧困人口增收。
在仫佬族語言中,“侬”是“女兒”的意思,“仫佬侬”就是“仫佬族的女兒”。羅翠美傾心打造的“仫佬侬”農特産品品牌名聲越來越響亮,産品銷路也越來越好。她内心最大夢想,是讓仫佬山鄉“土貨”走出中國,銷往全世界。她為此一直在不懈努力着。
(小标題)賣菜妹子懷揣300元跳出大山“尋夢”
她下決心自己創業,從溫州、義烏等地批發服裝、襪子等,在杭州租下門面銷售。“每天起早貪黑,一天隻睡幾個小時”
初見羅翠美,中等身高、留着短發,說話語速快、條理清晰,渾身散發着自信和幹練,又透出女性的細膩。那一天,她正在電商扶貧産業園展示廳内策劃“直播帶貨”活動,對每個細節認真謀劃,反複琢磨。
羅翠美1980年出生于羅城縣東門鎮章羅村大羅屯。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8%,如今還是廣西尚未摘帽的8個深度貧困縣之一。1993年,羅翠美的母親突然病倒,剛上初中的小姑娘就利用假期學着賣菜補貼家用。因為家境貧寒,羅翠美高中尚未畢業就辍學,靠着賣菜挑起生活的重擔。
“每天淩晨四五點起床,天剛蒙蒙亮,就挑菜到集市上去,有時在菜市場守一整天,菜也賣不完。”回憶過去,羅翠美感慨萬千。
也許是因為這個仫佬族妹子看上去年幼,長得黑瘦,惹來許多人同情,加上價格也賣得相對低,慢慢地,羅翠美總是很快能賣完。但是,憑着她瘦小的身子骨,又能挑得動多少菜呢?每天的收入非常有限。
挑着籮筐往回走,經過縣城裡的飯店和酒樓,她靈機一動,這些地方每天都要用新鮮蔬菜,需求量應該比較大,如果能給他們供貨,哪怕賣得更便宜一些,薄利多銷,也比蹲守在菜市場強多了。
“我一家一家飯店酒樓跑,說服他們買我的菜,價格也開得很低,隻要有賺的就行。看到我年幼,又有一股子拼勁,他們漸漸都接受了,後來縣城裡稍大的酒樓都買我的菜,有的還是主動找我的。”羅翠美說,兩三個月時間就掙了8000多元,這對當時的她是一個天文數字,“差不多可以建起一間房子。”
雖然生意越做越順暢,但羅翠美突然打住了。那時,這個青春韶華的仫佬族妹子正是有夢想的年齡。一天淩晨出門賣菜,看着四周莽莽蒼蒼的群山,她的心不平靜了。當時村裡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逢年過節回鄉,帶來了山外五彩缤紛的信息。她想,世界那麼大,難道自己這輩子就一直在大山裡賣菜嗎?
羅翠美想跳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2001年,她下定決心,說服家人,把幾年賺得的錢都留給父母,懷裡揣着300元錢,隻身一人坐上了東行的列車,在硬座車廂裡經過幾十個小時的颠簸,到達浙江。
那一段時間,羅翠美嘗到了外出務工的艱辛,她先後在五金廠、電子廠打工,幾經輾轉來到慈溪一家服裝廠。彼時,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開始加速,羅翠美回憶說,“那真是個遍地機遇的年代。我打工的地方其實是小作坊,年初時老闆還為生存犯愁,年底就開回了一輛幾十萬元的奧迪車。”
靠着勤奮,羅翠美的收入比一起打工的工友都高,很快就立住腳,漸漸有了一些積蓄。這時候,她又開始“不安分”起來,當時浙江的服裝生意機會多,别人可以做,我為什麼就不能做呢?難道自己比别人笨嗎?她下決心自己創業,從溫州、義烏等地批發服裝、襪子等,在杭州租下門面銷售。“每天起早貪黑,一天隻睡幾個小時。”羅翠美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吃苦。
羅翠美的服裝生意做得很成功,第一年就賺了數十萬元,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小标題)為了親情,打工女回鄉重操舊業
家鄉到處是雲霧缭繞的青山綠水,生态環境非常好,種出來的菜綠色有機,沒有污染,這麼好的農産品咋就賣不出好價錢呢
羅翠美坦言,她并沒有想到會那麼快就回到羅城,回來的時候也不曾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竟然關聯到家鄉那麼多的貧困村民。但是,一步步走過來,自己的小業與國家脫貧攻堅的大局扣在一起,而且能做一些貢獻,她感到非常高興,内心也産生了一種責任感。
羅翠美回來,其實是因為親情。正當自己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父親身患癌症的消息傳來,讓她徹夜難眠。“一個人在外打拼雖然很有成就感,但是忽略了父母和親人,内心萬分自責。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羅翠美決意回家,她要陪父親走完最後一程,也要陪着母親過完餘生。
回到羅城後,羅翠美一邊陪伴家人,一邊陸續打理起新的生意,與人合夥開服裝店、咖啡廳、酒店、超市,很多行業都嘗試過,憑着自己在外學到的經驗,以及獨到的眼光,做得都比較順利,曾經不起眼的仫佬族妹子,很快就成為縣城的能人和“名人”。
這時候,她注意到曾經的老本行。和當年一樣,鄉下人挑着蔬菜、涼薯和剛上市的玉米等,蹲在菜場裡叫賣,有時候半天也賣不出多少,掙得的錢非常有限。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的過去。家鄉到處是雲霧缭繞的青山綠水,生态環境非常好,種出來的菜綠色有機,沒有污染,這麼好的農産品咋就賣不出好價錢呢?“他們種菜很辛苦,可賣不了幾個錢。”羅翠美說。
當時,羅翠美與人合作開起了縣城裡最大的一家超市。她的腦子裡冒出一個想法:在超市開辟生鮮區賣蔬菜,既方便市民,又為菜農拓寬産品銷路。但是,超市合夥人有不同意見,認為賣菜掙不了幾個錢,反倒影響超市的環境,幾經商量也達不成一緻。
“理念不同,我甯願自己幹。”盡管超市從策劃到開業,羅翠美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她還是選擇退出,另起爐竈,決意要做農産品銷售。羅翠美的眼光得到印證,如今,她的超市裡擺放的各種農産品、生鮮銷量一天比一天好,質量有保障、價格也不高,赢得了市民和鄉親們的信賴。
羅翠美從此重操舊業,開始賣菜。
但是,縣城裡的超市銷售生鮮蔬菜,數量畢竟有限。羅翠美知道山區農業大有可為,如何發揮生态優勢,讓家鄉的特色優質農産品打開更大的市場呢?她也沒想透,覺得苦惱,有時連覺也睡不着。羅城地處桂北山區,十分偏遠,要找到一條符合實際且前景廣闊的路子,并不簡單。
羅翠美想到了去浙江看看。到了杭州,她發現10多年前一起打拼的朋友大多離開了服裝行業,有的也開始賣菜。仔細一問,他們不是在菜市場賣菜,而是每天将肉類、果蔬送到小區裡各家各戶。杭州不少社區居民都在互聯網上買菜,買回的東西掃二維碼就能溯源,知道這些雞肉魚蛋産自何方,原生态的農産品尤其受歡迎。
而那時,羅城縣最大的超市連微信支付都沒有。現實的差距讓羅翠美大吃一驚,同時也恍然大悟,仫佬山鄉最大的優勢是生态,最大的限制是市場和信息技術,如何幫助鄉親們克服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制約?她萌發了經營電商的念頭。
回到羅城,羅翠美立即開始籌辦電子商務公司。她說,互聯網時代,市場不再主導在一家店或一個人手中。受杭州生鮮農産品“互聯網 ”模式的啟發,她下決心當一個“農民創客”。2016年9月,羅翠美創辦的廣西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然而,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缺乏經驗,公司成立半年沒有銷量,第一筆訂單還是朋友瞞着她下的。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她再次将眼光投向山外,四處拜師學藝,到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參加培訓,到阿裡巴巴、京東等知名企業參觀學習,并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做本土電商平台,打造“仫佬侬”民族特色品牌。
2017年春節前夕,羅翠美到深圳市福田區參加培訓。許多公司白領和單位員工很喜歡大山深處的“土貨”,羅翠美趁機宣傳推介,從田間到餐桌隻需點擊下單,原生态農産品一兩天就可到貨。深圳一家大企業與她簽下1000萬元的訂單。羅翠美還與對口幫扶羅城的國家林草局開展訂單消費扶貧合作,為貧困群衆的産品拓展銷路。
從那以後,羅翠美賣菜的舊業開始做大、做強。
(小标題)賣菜新思路: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就種什麼
上百種特色農副産品插上電商“翅膀”,跨越千山萬水,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羅翠美曾發過一條微信朋友圈:“人生三大幸福:砍柴,種地,賣土貨。”一天訂購原生态農産品的訂單幾百單,幸福的“煩惱”也來了:一些貨供不應求,找上門來的訂單不敢接。為此,她開始探索實施“基地 電商”模式,與農戶抱團精耕細作、高标準種田,保證貨源穩定、優質。
第一塊試驗田在縣城附近的天河鎮維新村。這是縣城周邊的一塊有機田地。村子裡男人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和老人們正愁着不知在地裡種啥才合适。經過分析研究,羅翠美計劃與農戶合作種原生态的荷蘭豆。她來到村裡,找來10多戶農戶,興沖沖地号召大家種荷蘭豆,并承諾将按市場價收購。話剛說完,村民們就散了,沒人相信她。
大家議論說,以前有老闆來種闆藍根,50元一斤賣種子給我們,到了收購季節就跑了、不見人影了。吃過虧的莊稼人心有餘悸。
“我是羅城本地人,能跑到哪裡去?”羅翠美哭笑不得,但堅持不懈做群衆思想工作。
一個多月裡,她反複往維新村跑,到田裡幫村民摘果、除草,一邊幹活一邊唠家常,不僅免費供應種子、給予技術指導還保價回收,村民隻需提供土地和人工。
終于,大家被她感動,100多戶農戶種上了200多畝荷蘭豆。公司指導村民們按照綠色有機食品的方法種植和管理,收獲的荷蘭豆在互聯網上非常搶手,各地訂單電話響個不停。參與的村民嘗到甜頭,人均增收5000多元,周邊村民不斷加入原生态種植。
年近50歲的村民李振瓊說:“種法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不用農藥化肥,還要勤除草,這個女老闆把種的過程拍下視頻。收獲季節,女老闆按時來收購,5塊多錢一斤,可把大家高興壞了。”村民們說,以前種菜,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都得挑着籮筐、推着三輪車到市場上去賣,一年四季閑不下來,現在按要求種菜,成熟了有人來田間地頭收,自己隻管數錢,多省事。
成功的探索讓羅翠美信心倍增,決定打造“原産地訂單農業模式”:以前是農民種什麼,電商賣什麼;現在是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再種什麼。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互聯網線上、線下同時接受全國各地訂單,根據訂單協調農民規範化種植,統一種苗、統一收購。
“必須确保的是,合作的農戶種地不能噴灑農藥、不可随意施肥,必須在專家指導下開展生産,規模大的合作點用攝像頭監控,建立起可溯源體系。”羅翠美說,客戶掃描農産品的二維碼,立刻能顯示出來源地和生産過程視頻。這些新舉措逐步推開,讓羅翠美的電商公司在多個農産品交易網站上受到熱捧。
根據村民對電商普遍陌生的實際,羅翠美帶着公司員工深入各村屯建立電商服務站,向村民傳授“互聯網 ”的相關知識。
在此基礎上,公司建立起100多個生态科技扶貧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邀請掌握傳統技藝的“老農人”發展種養業,派出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建立農産品溯源系統。利用現代物聯網技術,消費者可直觀看到田間地頭的生産情況。公司還通過訂單方式,與農戶合作養殖烏雞20多萬羽、清水鴨10多萬隻,種植富硒大米1萬畝以上。上百種特色農副産品插上電商“翅膀”,跨越千山萬水,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越來越多的農戶願意和羅翠美合作。記者和羅翠美一起走在多個貧困山村的小路上,許多農戶都認識她,沖着她微笑着點頭緻意。
東門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愛瓊家5畝地分散在不同的山坳,羅翠美來她家裡、田裡多次做工作,吳愛瓊一股腦兒把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了。吳愛瓊說:“村民們都說妹子眼光好,把地租給她,我到基地管護果樹,月收入2000多元。現在我家已順利脫貧了。”
東門鎮榕木村村委會主任潘旺華說,寨洲屯1000畝土地中大部分都租給中歐鮮農公司發展猕猴桃、百香果等産業,村民每畝可獲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還可到果園務工。
融入脫貧攻堅大局,羅翠美用她的夢想之燈照亮了許多貧困群衆,中歐鮮農公司在幫助貧困戶發展産業同時,自身也逐步做大做強,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電商企業。
(小标題)“賣菜人”的電商“新版圖”
“‘新農人’就是農村的未來,他們參與到這場‘互聯網 農業’的革新中來,是山區農業的希望”
“當時我挑着籮筐賣菜,條件遠不如你們,現在有了電商,隻要種出綠色有機的菜來,就不愁賣不出去,脫貧就可以實現……”近日,在中歐鮮農公司組織的“鄉村振興·巾帼電商”培訓班上,羅翠美為5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婦女上了一堂電商創業課。
在羅翠美帶領下,中歐鮮農公司與政府部門合作,為貧困戶提供脫貧技能培訓,目前已培訓緻富帶頭人500多名、創業創新科技人才1萬多名。“我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激發孵化出更多‘農村創客’,參與到‘互聯網 農業’的事業中。”羅翠美說。
羅翠美不僅在田間地頭開設講堂,還登上了大專院校的“大雅之堂”,授課行程越來越多。近年來,她多次受邀到國家林草局管理幹部學院原山分院、廣西大學商學院等院校授課,還在全自治區扶貧幹部培訓班上講授電商扶貧經驗。她一邊娴熟地操作幻燈片,一邊自信地在講台上講述,語言生動、鮮活,内容具體實用,帶着泥土氣息,她的課總是很受歡迎。
如今在大學等講台上侃侃而談的羅翠美,自己并沒有上過大學,這是她最大的遺憾。但是,她善于學習,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充電”,錘煉自己的眼光,為自己的思想不斷注入新能量。
“‘新農人’就是農村的未來,他們參與到這場‘互聯網 農業’的革新中來,是山區農業的希望。”羅翠美說。
羅城偏遠貧困,深圳市對口幫扶羅城所屬的河池市,一些企業在當地政府引導下,來到羅城商讨幫扶項目,對“仫佬侬”原生态農産品贊不絕口。幾家深圳企業與羅翠美簽訂500萬元的“食堂訂單”。
羅翠美說,羅城縣幾乎所有村都與她有合作,有的農戶在深山裡覓得野生木耳、香菇等山貨,都聯系羅翠美的電商公司銷售。上萬名群衆參與到訂單農業項目中來,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标準化種養香菇、木耳、水稻和烏雞等。
為讓仫佬山鄉農産品更好地與市場對接,羅翠美建起“仫佬侬”電商産業園,第一期3000平方米的園區已經投入運營,全國各地上千家電商及相關企業與其合作,招募1000多個電商分銷商分布在各地。
羅翠美喜歡往田間地頭跑,侍弄莊稼、果樹都是好“把式”。正午的太陽火辣辣,公司産業扶貧基地裡紅心猕猴桃挂滿了枝頭,幾位村民正忙着剪枝、除草、培土。羅翠美一邊向管理員部署生産,一邊加入勞動的行列。剛從基地回來,她又到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給薏仁米打包,她馬上動起手來一起幹活。
疫情之下,中歐鮮農啟動“好鄰居”配送服務,為“宅”在家裡的群衆配送物資,解決農産品滞銷問題。她看準電商直播帶貨巨大潛力,将幾名仫佬族姑娘打造成為“中歐主播”,她自己也經常上“抖音”和“快手”直播。
一直閑不下來的羅翠美謀劃着“新藍圖”:緊跟“互聯網 電商”發展潮流,緊緊盯住市場和土地,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打通農産品進城“最後一公裡”,帶動更多群衆搭上“數字快車”。她盼着電商産業園能培育孵化出更多“農民創客”,通過電子商務相互合作,共同将仫佬山鄉農産品賣往全世界。
羅翠美“賣菜”的電商“新版圖”,是全世界。(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