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立秋習俗是什麼

立秋習俗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0:26:34

度過了炎熱的夏季,秋天也正要開始了,因為8月7日正是立秋,也就是今天已經到了立秋,立秋在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中,正是屬于第13個氣節,立秋的到來之後,也就代表着炎熱的夏季已經過去,正好到了所謂“秋高氣爽”的氣節,但立秋之後還不會立馬轉為涼爽的天氣,因為在民間的說法裡,還有“三伏夾一秋,秋後加一伏”的說法,所以說立秋不會立馬就轉為涼爽的季節,還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炎熱,要知道立秋之後還有處暑,那時候才是夏季真正過去的時候。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1

古代報秋方式

現在我們看日曆還能隻能秋天的到來,那古代的時候人們是怎麼知道秋天的到來呢?其實在《曆書》中有記載,立秋的的時候,說明到是從陽盛轉為陰盛的時候,古代又特别的注重陰陽之說,所以立秋正好是季節的拐點,古代人們就會對這個特别的重視。

比如在周代時期,天子還會因此舉辦一個祭祀儀式,到了宋代之時,立秋之後,作為跟随皇帝的太監,會将盆栽的梧桐樹,從其他地方移過來放到大殿裡,等到時辰到了,就會大喊一聲“秋來”,太史官喊完之後,梧桐的樹葉還會掉下來一兩片葉子,而這就是古代時期的報秋方式了。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2

但并不是每個王朝的報秋方式都一樣,在南宋時期,民間還興起“戴楸葉”的習俗,這種民間習俗的寓意,正是代表着迎接秋天的到來,也正是因此,所以在南宋時期,每當到了立秋這個時候,逐利的商人們會把楸葉帶到大街上來販賣,以此來獲取錢财,因為這時候的民間,都會搶着購買楸葉。

到了清朝時期,歡迎的儀式又是不一樣了,因為在清朝的時候,民間百姓認為,如果在立秋這天吃西瓜的話,那麼在整個秋季,都不會患有疾病了,并且也會因此,在冬天後來年的春天,都不會受到腹瀉的痛苦。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3

一貼二啃三吃的意義

那這是古代時期的習俗和風格,到了現在的話,民間還是保留不少傳統習俗的風格特點,那我們常聽到的“一貼二啃三吃”是啥意思呢?

“一貼”:所謂的一貼,就是古代時期,人們把夏天叫做“苦夏”,而在夏季的時候,酷熱難耐,大家的食欲都會有所降低,因為食欲的不好,所以也就會影響身體重量的下降,要知道如果受到這個影響的話,就沒有辦法應對秋收的農忙時期了。

所以到了立秋之時,如果再稱體重下降了的話,那麼就會吃好吃的補回來,而這也正是我們常聽到“貼秋膘”的由來。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4

“二啃”:要知道在民間的時候,還會有“立秋不啃秋,變成癞痢頭”的說法,所以民間說法中,一般在立秋後,陰氣會上升,就會很容易造成拉肚子,也就有了在立秋之時不止要貼秋膘,還要啃秋了,那二啃又是哪二啃呢?

一啃、啃西瓜:啃秋其中的一啃就是啃西瓜,因為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古人會認為立秋吃西瓜,來年春天和冬季能避免拉肚子,而古人認為啃西瓜避免拉肚子的理由,是因為在秋季之時,肚子很容易受涼,如果不保護好就會很容易拉肚子,而在立秋的時候,啃冰涼的西瓜,可以讓肚子提前适應這種涼性,就不會容易拉肚子了。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5

二啃、啃玉米:二啃除了啃西瓜,就是啃玉米了,因為在民間來說,“啃秋”也是借這個方式來寄托豐收的意思,畢竟玉米也是在秋收的農作物,所以才會寓意“啃玉米”來寄托,立秋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農村朋友們都會把玉米煮好,然後拿出來就直接開啃,這天啃玉米也是希望玉米收獲之後能符合食用的要求等。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6

“三吃”:到了立秋這個習俗還有其他的慶祝方式,那就是吃了,那所謂的三吃有哪些呢?

一、吃餃子: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會有到了立秋的時候吃餃子習俗,而且還得是肉餡的餃子類,因為吃餃子的話,就跟我們前面所說的貼秋膘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希望能增加食欲和體重,用來應對秋收的繁忙。

二、吃蓮藕:到了立秋後,也正是收獲蓮藕的季節,所以在這時候人們都會采蓮藕來吃,因為蓮藕中含有的營養高,所以也是人們愛吃的習俗。

三、吃秋桃:在民間的說法中,因為桃子是比較養人的,所以一般在立秋吃桃子,也是一種養生的方式表現,而且在吃完桃子之後,桃子核還不能丢掉,還要留下來,等過年的除夕夜放火堆中燒掉,老一輩的人們認為這樣就能保你一年不會有災病了。

立秋習俗是什麼(立秋已到民間一貼二啃三吃)7

結語

立秋這個季節還有着很多的民間習俗和諺語,不過大多數都是向往着美好之一,也因此豐富了我國季節的習俗,增加了民間活動的豐富性,那麼這麼多的諺語和習俗中,大家都喜歡什麼呢?或者說還有其他的一些習俗等等,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