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畫像
李益所作邊塞詩中,最有名的當屬《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詩中所雲“回樂烽”,在常見的唐詩注解中,都指其為唐代靈州治所回樂縣城東面的烽火台;而受降城則被視為靈州的别稱——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自此靈州被稱作“受降城”,這一稱呼甚至一直沿襲到了宋代。
靈州即今日銀川下轄的靈武市。在唐代,這裡是防禦突厥和吐蕃的前線,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721年,唐玄宗李隆基在靈州設立朔方節度使,此地遂一躍而成為全國最為強盛之軍鎮,防區最大時,不僅包括今日甯夏全境,更涵蓋内蒙古的河套地區,以及陝西富縣、彬縣以北廣闊區域。
靈武水洞溝遺址,烽火台遺迹
李益大約生于天寶十年,即750年。出生之後大約五六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安史之亂”拉開大幕。這場曆時七年多的内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李益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時期。經過這場大亂之後,唐朝再也不可能尋回盛唐氣象,李益作為中唐詩人的代表,其作品也被認為染上了一層悲涼意味。
在李益之前和之後,到過靈州或以靈州為寫作主題的詩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詩人杜甫,他在《送靈州李判官》一詩中寫道:
犬戎興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将軍專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賀中興主,神兵動朔方。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于756年在靈武為諸将所推,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李亨即位後,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又封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這兩位猛将日後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居功至偉。杜甫作此詩的時間或在757年,他将李亨視為中興主,對其寄予厚望,因而詩中充溢一股豪邁之氣。
杜甫
杜甫應該沒有到過靈州,在他的詩裡,靈州并非一個單純的地名,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意象,寄托着杜甫對于李亨這位“中興主”的熱切期盼和對國家動蕩的深切憂慮。763年春,對唐朝造成極大破壞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杜甫在一首名為《惜别行送向卿進奉端午禦衣之上都》的詩裡又一次寫到靈州:“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将收鹹京……”通過對靈武這個地名的強調,杜甫表達出了内心的喜悅。
出生于712年的杜甫是李益的前輩,而多數留下與靈州有關詩篇的詩人,比李益年齡要小,當他們書寫這座邊地重鎮時,不僅唐太宗受降的故事已經遙遠得如同傳說,甚至連“中興主”李亨在靈州“再造大唐”的偉業也已漸被淡忘。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靈州褪去光環,回複到首當其沖的邊防要地角色,比如李頻的《聞北虜入靈州二首》:
河冰一夜合,
虜騎入靈州。
歲歲征兵去,
難防塞草秋。
見說靈州戰,
沙中血未幹。
将軍日告急,
走馬向長安。
以及姚合的《送李琮歸靈州觐省》:
餞席離人起,
貪程醉不眠。
風沙移道路,
仆馬識山川。
塞樹花開小,
關城雪下偏。
胡塵今已盡,
應便促朝天。
還有賈島堂弟無可的《送靈武李侍禦》:
靈州天一涯,
幕客似還家。
地得江南壤,
程分碛裡砂。
禁鹽調上味,
麥穗結秋花。
前席因籌畫,
清吟塞日斜。
這些詩的作者,很可能都沒有去過靈州,起碼這些詩并非在靈州寫就。李益不同,他留下的一些邊塞詩名篇,就寫于靈州城内。李益初到靈州的時間,可能是在777年,但無法确證。
780年深秋或者更晚一些,李益在朔方節度使崔甯手下任職,在靈州待了一段時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殇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在《祝殇辭》這首長詩中,李益把靈州風景的肅殺和自己内心的荒涼寫得淋漓盡緻:
我行空碛,見沙之磷磷,與草之幂幂,半沒胡兒磨劍石。
當時洗劍血成川,至今草與沙皆赤。
我因扣石問以言,水流嗚咽幽草根,君甯獨不怪陰磷?
……
山石峥嵘的賀蘭山
正如閻福玲在《漢唐邊塞詩研究》中說的那樣:盛唐邊塞詩在描寫邊塞風光時,善于運用具有苦、寒、險冷色調特征的邊景描寫,來反襯戰士藐視困難、不可戰勝的英雄氣概與豪情,所以盛唐邊塞詩是一種主觀表現。而中晚唐的邊塞詩在寫景狀物時,不僅寫實,而且因邊患日重而染上了一層悲涼慘淡甚至蕭森恐怖的色彩。
在《祝殇辭》的最後,李益如此寫道:
又聞招魂有美酒,為我澆酒祝東流。
殇為魂兮,可以歸還故鄉些;
沙場地無人兮,爾獨不可以久留。
李益長壽,活到了八十歲,在唐代詩人中屬于罕見。他的詩歌在後世備受贊譽,尤其邊塞詩,一曲《夜上受降城聞笛》,冠絕中晚唐,被譽為可與盛唐詩人比肩。他應該感激靈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