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閑無事,坐卧随心,
雖淡飯粗衣,
自然有一段佳趣。
最美尼姑庵
一提起寺廟,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拜佛祈願、滿目香火,
人流如潮的香客,
以及那甯靜身心的梵音袅袅。
寺廟,是靈魂的療養院,
它可以幫世人洗去塵怨、淨化心靈,
讓浮躁的内心得到沉澱,
堕落的靈魂得以救贖。
可是,當商業氣息逐漸熏染了寺廟,
這個清淨之地就徹底“變味”了。
除了被商業活動綁架了信仰的
商業化、景點化寺廟,
我們還可以去哪裡虔誠禮佛呢?
雲南大理的蒼山腳下,
就有一間與衆不同的尼姑庵。
它的位置處于一片陡峭的山坡上,
大門很小,也很隐蔽,
但走進去卻是另一番天地。
寺廟的名字叫做“寂照庵”,
取“感而遂通、寂靜照鑒”之意。
從唐朝開始一直到現在,
這座寺廟已經在滾滾的曆史洪流中存在了千年。
它和我們平時見到的佛寺,
有着很大的區别:
這裡沒有一絲香火味,
也不見旅行團進進出出的身影。
而除了僻靜、冷清的地理環境之外,
寂照庵最為脫俗的地方,
或許就是它的佛味。
它用詩情畫意取代了肅穆莊嚴,
讓形象、利益備受侵蝕的宗教場所,
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淨”。
邁入大門之後,
萬紫千紅競相開,
各種各樣的花朵映入眼簾,
不禁令人心曠神怡,陶然忘歸。
坐在風景怡人的茶室裡,
品香茗,訴心事,
一顆浮躁的心也仿佛淡出紅塵,
沉澱在這緩緩流淌的幽寂時光中。
縱使染盡了千年的風霜,
恢弘大氣的建築依舊奪目。
不過與印象中的金碧輝煌相比,
這裡更像是一個幽靜簡潔的民宿。
或許有人會問:
哪怕保護得再完好,
也不可能不見一絲脫落與斑駁吧?
事實上,寺廟之所以會有這番景象,
的确是修建改造後的結果。
2012年,曾任國家皮劃艇隊教練的高魯東剛轉行設計師不久,便在蒼山附近迷了路,誤打誤撞之下,他闖入了這間尼姑庵,與住持妙慧師傅進行了短暫交流後,倆人甚為投緣。
臨走前,高魯東向住持遞了一張名片,示意以後寺廟需要重修的時候,可以聯系他。
那時候的寂照庵破敗不堪,而且隻有3個師父,每個月的生活費還不到500塊。
幾年後,住持為了重振寺院,打電話邀請高魯東過來親臨設計,但令她有些難以開口的是:她隻有5000元和一堆石頭、舊木頭。
或許是被住持的誠意給打動了,高魯東決定義務幫助寂照庵進行設計改造。
由于啟動資金隻有5000塊,連工人的工錢都是靠斷斷續續的香火錢補上的。所以,房子裡的建築架構及其家具,基本上是舊木闆、石頭的二次利用,隻有明淨透亮的玻璃窗,稱得上是新添的設計。
高魯東認為,寺廟不應該是陰森森的,而應該敞亮一點,讓來客感到舒适自在,所以寺廟後院的每間房子都開設了玻璃窗。
不過,高魯東後來談到答應免費設計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在花團錦簇中,看到了妙慧住持對生活與佛事的本真熱愛。
接下來,他還要幫忙修繕一下師父們休息的地方。“住持已經48歲了,年齡也慢慢大了,想讓她的生活更便利一點。”
妙慧師父8歲的時候,聽從媽媽的吩咐,在感通寺幫忙照顧生病的親戚,誰曾想就這樣跟佛家結了緣。
14歲那年,她來到寂照庵正式剃度,并當上了住持,直到現在,她已經48歲了。
妙慧師父熱愛花草,尤其偏愛萌萌的多肉,改造之前,哪怕自己的住處再小、再破,她也會在門前種滿各種各樣的多肉,為平淡的居室活色添香。
來到寂照庵,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這裡的素食。這些素食都是由新鮮的食材制作而成,品種繁多,口味各異,以體現當地特色為主。
妙慧師父說:“多一個人吃素,就少一個人殺生。”因此,寂照庵還制定了這樣的規矩:如有剩菜就要到佛前跪一炷香的時間。
寺廟生活雖然清寂,甚至有些寡淡,但叫醒清晨的一片梵音,中午的各色素食,晚飯後的聊天、唱歌、納鞋底活動,無不使大家感到生命的充盈。
每逢初一、十五,是香客們前來進香拜佛的固定日子,寺廟會免費為大家供應素食,附近的村民與義工們也會過來幫忙,原本幽深靜穆的禅院,每到這兩天就充滿了熱鬧的塵世煙火氣。
脫離了車馬喧嚣,凡塵瑣碎如塵埃飄落,不見蹤迹。
心懷甯靜,自然遍生歡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