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豬力不從心

豬力不從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1:07:23

豈惟養豬大作社,更賣寶劍添耕牛。

——陸遊

文 / 巴九靈(吳曉波頻道)

“豬肉一天一個價,快吃不起豬肉了!”

最近很多小夥伴吐槽:已失去“水果自由”,如今連“豬肉自由”都快保不住了。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1

自3月以來,我國豬肉價格持續上漲,7月後更是漲勢兇猛。

據農業部數據,白條豬價格已連續13周上漲,6月初每公斤不到20元,上上周已經突破30元,達到31.08元/公斤,較去年同期上漲65.41%。

若對比從2016年至今的豬肉平均批發價,更是誇張。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2

農業部豬肉平均批發價格走勢對比 資料來源:Wind,長江證券研究所

豬肉價格飙漲,不僅老百姓感觸很深,也真實地反映到了A股市場,目前豬肉概念股已妥妥地領漲了兩市。

據同花順數據,豬産業概念股28家上市公司,其中10家公司的股價今年累計漲幅超過100%。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3

或許有人會問“豬肉貴了,難道不能換一種肉吃嗎”,說實話,還真是不太行。

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一豬肉消費大國。

其次,豬肉占到了我國國民肉類總消費的60%左右。

再者,盡管這些年大家的生活日漸富裕,口味也越來越多元化,全國豬肉消費總量已經從2014年最高峰時的5719萬噸,下降到2018年的5489萬噸,但依然穩占全球一半份額。

直白點說,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吃掉了全球二分之一的豬肉。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4

所以,國家也很急,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都紛紛出招。

一方面,針對養豬産業,8月21日,國務院确定了5大舉措,穩定生豬生産和豬肉保供穩價(具體的措施在下文有詳細分析)。

另一方面,針對老百姓,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年4月份以來,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啟動了價補聯動機制,共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超過20億元,補貼困難群衆8000餘萬人次。

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推出補貼措施,比如:

近日,廣西南甯在定點的10個農貿市場推出了限價豬肉,價格低于前10日市場平均價的10%以上,限制了每人每日購買不超過1公斤。

福建省兩個區縣相繼推出豬肉補貼:其中,三明市明溪縣在8月17日-10月7日期間的周末和中秋節、國慶節實行平價豬肉銷售;莆田荔城區将在9月6日開始給予四項豬肉産品4元/每公斤補貼。當然,補貼都是限購的。

豬肉價格貴得離譜,很多人喊着“吃不起肉”,還有人喊着“想改行去養豬”。那麼,問題來了:

1.豬肉價格飙漲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2.國家政策将如何影響養豬産業?

3.未來豬肉價格能回歸正常嗎?

小巴邀請了以下三位大頭,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分析的。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5

“豬肉自由”是如何失去的?

養豬領域業内人士

非洲豬瘟是導緻豬價上漲的核心原因,目前疫苗研發難度大,仍需要較長時間,短時間内缺肉已成定局。另外貿易戰緻飼料原料上漲也值得關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生豬出欄69382萬頭,9大上市豬企僅占6.45%。中國養豬業集中化程度較低,中小散戶原本是養豬主力,目前淘汰的情況比較嚴重,這是缺豬的重要原因。

中小散戶對金融服務的依賴程度很深,但養豬貸款很難,活物不能抵押。受制于資金和養殖技術問題,因疫情退出的散戶要複産很困難,國家措施很好,但目前養豬風險非常高,中小規模養戶虧不起。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6

一般來說,80%左右的中小規模養殖戶都是從飼料經銷商那裡賒飼料養豬,豬出欄後,還款給經銷商。然後再次購入仔豬,繼續賒飼料養第二批。

養殖戶的另一個難處是,一旦豬場感染非洲豬瘟,對于賭上身家性命的養豬人來說,将是緻命打擊。

一旦出現疑似症狀,養殖戶擔心上報國家拿不到補貼,為了減少損失他們往往會将肥豬出售,最終造成豬肉安全風險。

此外,養豬本身也有豬周期的風險。2016年的行情加速了大型養殖企業擴張的步伐,去年我們國家豬肉供應較充足,生豬價格一度低至5元/斤以下,一些中小散戶即使不因為環保而退出,也會因為豬周期無法盈利而退出。

環保導緻一些養豬人失業是事實,如果沒有非洲豬瘟這個黑天鵝事件,個人認為對國家豬肉供給沒有影響。

付一夫

豬肉價格上漲,根本原因在于豬肉供給的短缺,這其中有自去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部分地區生豬和能繁母豬(是指産過一胎仔豬、能夠繼續正常繁殖的母豬)的産能下降幅度明顯。

另外,由于夏季母豬受孕率較低,以及冬春受腹瀉等導緻仔豬成活率低,近期生豬出欄也存在季節性低位。

同時,按照生豬的生産規律,從母豬懷孕、仔豬出生,到育肥豬出欄大約需要10個月的時間,去年年底生豬基礎産能下降,導緻今年6、7月份開始,生豬供應減少問題顯現,使得價格持續上漲。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日漸增大,老百姓普遍對物價上漲極為敏感。

而豬肉恰恰又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衆基本生活,其價格的持續上漲,非但不利于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還會對CPI的上升帶來較大壓力,進而抑制内需的擴大,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

别慌!國家出手了

豬肉價格已引起國家方面的關注,8月21日,國務院确定了5大舉措,穩定生豬生産和豬肉保供穩價,分别為:

01

綜合施策恢複生豬生産。加快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發放,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生豬調出大縣和養殖場(戶)的支持,引導有效增加生豬存欄量。将仔豬及冷鮮豬肉運輸納入“綠色通道”政策範圍,降低物流成本。

養豬領域專業人士:是直接的幫助,如果落實好,對增加供應有促進作用,但都針對規模豬場。比如最近浙江省級财政對符合條件的規模養殖場給予每頭500元的引種補貼。除此之外,安徽、四川都出了貼息的方案。

關不羽:“加快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發放”,性質是亡羊補牢的疫情控制政策;仔豬和冷凍豬肉納入綠色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和降低市場價格隻有些許關系——冷凍豬肉在豬肉供應鍊中并不高。

02

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對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内關停搬遷的養殖場(戶),要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

關不羽:“限養禁養拆遷”的運動式治理留下的拆遷補償不足等問題還未全部解決,加之疫情未過,原養殖戶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意願都很難指望,而“異地安置”的“地”并非市場形成,到底足用與否、是否有合理配套也需觀察。

即便養殖戶異地安置成功,養殖周期也無法突破。這條很難短期見效。

03

發展規模養殖,支持農戶養豬。取消生豬生産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

養豬領域專業人士:都是放寬養豬準入政策,但從建設豬場到投産到出欄生豬,需要1年以上。短期供應難提振。

關不羽:這一條也是鼓勵恢複農戶養豬。至于附屬設施用地限制這樣的農村土地管理模式,讓人無話可說。與上一項相同,也是無法短期見效。

04

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關不羽:這項又是原則性的,原則當然對,但各地執行就是另一回事了。已有地方政府再次把什麼嚴禁剩飯剩菜養豬的禁令重申充數——非洲豬瘟病源六十度殺滅,難道對剩飯剩菜特别上心的地方有吃生豬肉的習慣?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非典大殺果子狸、禽流感禁止農民散養雞等性質類似的事件。

養豬領域專業人士:看似很有效,但是我國畜牧獸醫人才緊缺,很多養豬的靠經驗,以往對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較低,即使現在,很多養殖戶連怎麼消毒搞不清楚。

四川最近頒發的“豬九條”中,有這樣一條“ 糾正機構改革中畜牧獸醫機構隊伍被削弱的現象,采取返聘退休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或購買社會服務等多種形式”。

05

保障豬肉供應。增加地方豬肉儲備。各地要适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标準與物價上漲挂鈎聯動機制,确保困難群衆基本生活。

關不羽:其中的民生保障措施,所涉及的不隻是豬肉。而新一輪物價上漲周期已經很明顯,聯動機制是否會長期化是值得關注的。

“二師兄”能否回歸正常?

關不羽

第一個疑問是“正常”的價格水平是多少?現在也很難有人說清。保持現有的産業政策和格局,要麼企業成本激增體現到價格上,要麼政府以隐含巨大社會成本的巨額補貼降低名義價格。以我國農業政策的一貫做法,後者可能性較大。

而高額補貼、高度管控的低市場機制,我們的養豬業也不可能做好——連種豬都是大幅依賴進口。

商務部強調了豬肉進口的放開,這當然是好事,但來得晚,很難有明顯作用。

長期堅持農産品市場的“自力更生”、對外封閉,導緻中國很多農産品存在的巨大潛在需求并沒有形成對應的國際供應鍊。全球現有豬肉貿易規模800多萬噸,2019年中國的豬肉缺口可能就要達到700多萬噸,完全不成比例。

即便立即加大進口,也需要足夠的生産周期。而且進口渠道也不通暢,比如今年4月中國才與阿根廷簽署了豬肉雙向進出口衛生檢驗檢疫協議書。

“臨時抱佛腳”的緊急進口,不僅議價能力差,而且無法形成充足的、适合國民需求的國際市場供給。即便價格較低的進口豬肉大量進入了中國,如果進口渠道被壟斷,價格傳導也很成問題——2016年超市零售的加拿大豬肉、丹麥豬肉,價格反而高于本地豬肉,而原本國際市場上豬肉價格平均每公斤要低8元。

因此,加大進口應作為長期的國際貿易政策執行,并建立相應的合理機制。至少這次讓“二師兄”回歸常态,暫時指望不上進口肉。當前隻能指望政府出台的臨時措施遏制豬肉過快上漲的趨勢,豬肉價格回落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急不來。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7

養豬領域業内人士

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400個檢測縣數據,7月能繁母豬的存欄量下降了31.9%。直白地說,母豬沒有了怎麼會有仔豬來育肥呢?

仔豬方面以河南為例,15公斤仔豬,8月31日報價是84元/公斤,一頭仔豬1300元不到,以往仔豬基本都是1000元左右,肥豬價高,仔豬卻沒有瘋漲,這表明買仔豬補欄的人不多。

所以,短期繼續缺豬,豬肉價格也就會維持高位。

2018年我國豬肉産量5404萬噸,每年我國豬肉需求5600萬噸左右,有機構預測,中國豬肉産量2019年将降至3800萬噸,到2020年将進一步下降至3400萬噸,可見供給缺口。

短期來看明年年前應該是高點,明年情況也不樂觀。

長期來看,缺豬會持續很長時間,短則兩三年,長則七八年,可以參考國外經驗,但我們國家豬肉市場比任何國家都大,所以可能會有變數。

豬力不從心(豬事不順)8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馮迪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視覺中國

點擊左下角“了解更多”可免費領取吳曉波頻道APP7天超級會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