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史曼羅,講曆史那些事,原來曆史也可以有溫度。
清朝文壇出現了很多讓後人稱頌的文壇巨人,他們不拘泥于古體,創作了至今閱讀仍無壓力的小說作品。而《儒林外史》在這其中,更是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本書的作者,吳敬梓,卻是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成為鄉裡唯恐避之不及的“敗家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部把清朝讀書應試的考生玩壞的書,卻讓文壇巨擘魯迅先生稱之為“秉持公心,指摘時弊”。
讓胡适先生對其藝術特色稱贊“精工提煉”。
而在外更是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文字流傳海外,甚至與《十日談》薄伽丘、《堂吉诃德》塞萬提斯、巴爾紮克、狄更斯等文壇巨人和作品相提并論的作品。
《儒林外史》封面
一部将封建科考八股取士寫得極為深刻的作品,無論是為了追求自由而逃婚的才女,還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清官,亦或是穿梭于官場,手段驚人的官場老手,在他的筆下,都變得生動活現。
在那個沒有電視、電影的時代裡,這一部對世界文學有着卓越貢獻的作品,為什麼如此深受好評。而他的作者——吳敬梓,更是有着怎樣的與衆不同的故事。
吳敬梓
1、累世官宦的家族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為家中有"文木山房",所以到了晚年,吳敬梓自稱"文木老人",終其一生,吳敬梓對于自己的家鄉有着很深的情誼(在現存的吳敬梓親自臨摹的《蘭亭序》中,蓋有"全椒吳敬梓号粒民印"的印章)。
"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康熙四十年(1701),吳敬梓出生于"科第仕宦多顯者"的一個世代官僚家族。
也就是說,吳敬梓的家族,是一個官宦人家,典型的官家子弟。
雖然也不是什麼非常顯赫的家世,但好歹也是世代讀書的官僚家庭。
且不說遠了明朝世代,吳家祖先的官位,就清朝當世,也絕非普通人家。
吳敬梓雕像
吳敬梓的曾祖,也就是爺爺的爺爺吳國對,考中順治十五年(1658年)的探花。
而吳敬梓的祖父吳旦雖然隻是是個監生,但同輩中的伯叔祖吳晟、吳昺都是進士及第,至于說這個中了進士是個什麼水平,我們日後在細聊。
吳敬梓故居
吳敬梓的親生父親名雯延,也就是吳雯延。吳敬梓是吳雯延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
因為大哥長房家中沒有男丁,于是就将幼年的吳敬梓過繼到長房吳霖起家中為嗣。
雖然是過繼來的孩子,但父親吳霖起卻待吳敬梓如己出。
吳敬梓像
而年少的吳敬梓更是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尤其是對于文學創作的天賦,更是讓父親吳霖起深感欣慰。
而父親官至江蘇贛榆縣教谕(主管文廟祭祀,教誨生員)。
為了修繕縣裡的教舍,不惜捐出自己的工資,工資不夠,吳霖起又把自己的三千畝良田賣了,還是不夠,就把祖傳的當鋪、布莊、銀樓等産業都賣了,但是最後還是因為不會溜須逢迎,落得辭官回家
“先君于壬寅年去官,次年辭世。”(《文木山房集》卷一《移家賦》 吳敬梓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吳敬梓像
2、自古英雄出少年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像很多傳奇人物一樣,我們今天的故事主角吳敬梓,也有着不平凡的少年經曆。
自幼跟随父親到各處做官的吳敬梓,也因此得到了大量官場中的見識,為日後的《儒林外史》做了不少的積累。
安徽通志稿
“敬梓生穎異,讀書過目辄背誦;稍長,補學官弟子員。”——《安徽通志稿·吳敬梓傳》
所以,雖然此時的吳敬梓,是我們常人眼中的“學霸”和“别人家孩子”的角色,但是少年的吳敬梓并沒有因為"讀書才過目,辄能背誦"而陷入到死讀書中,卻是養成了少有的“遷客騷人”的賢士風範。
而父親吳霖起用自家财産修葺學社的做法,以及父親為官不為貪的品質,更是深深影響了吳敬梓的一生,也或許正是因此,讓他多了一重對于官場厭惡的心。
吳敬梓故居——吳敬梓像
3、取暖新風尚——“暖足”
雖然吳敬梓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僚的世家,但其實他的生活過得一點都不滋潤,相反,是十分的落魄。
南方的冬天,寒冷潮濕,更沒有集中供暖,而且當時的房屋四面漏風。
好歹“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是吳敬梓沒錢買酒啊,這怎麼辦呢?
于是,吳敬梓發明了一種取暖的方法——“暖足”,說是發明,其實是擡舉他了,其實就是走圈而已。
就是沿着城牆在城裡走圈,直到天亮,太陽出來,因為一時都不停下,所以暖和些,而取名“暖足”。
南京古城牆
其實,就是因為沒錢買取暖的煤球,連買杯酒取暖的錢都沒有的吳敬梓,凍得夠嗆,就叫來一幫朋友。
這一群人,就圍着南京城的城牆轉圈,唱歌賦詩,好不潇灑(潇灑這個詞頭一回讓我感到“顫抖”)。
就這樣,一群人嗷嚎一晚上,能不“暖足”嗎?
前面我們說了,吳敬梓家其實并不是普通平頭小百姓,而且少年的吳敬梓就顯示出了與身邊小夥伴不同的聰明才智。
可是,為什麼這麼一手好牌,卻讓吳敬梓打得“稀爛”呢?
《儒林外史》插圖
4、父親離世,厭倦人情
雍正元年(1723年),吳敬梓考取了秀才,拿到了繼續考舉人的通行證。
可也是這一年,父親吳霖起的去世,給吳敬梓帶來的不小的打擊,也正是這個打擊,讓吳敬梓厭倦虛僞的人情。
事情是這樣的,雖然吳霖起去世,作為兒子的吳敬梓有着繼承長房遺産的權利,但是,因為吳敬梓畢竟不是吳霖起親生的啊。
“兄弟參商,宗族诟谇”——《移家賦》吳敬梓
于是,其他家族,也就是除了長房,很多人就開始打着長房家産的主意了,而長房夫人,也就是吳敬梓的繼母,更是在吳敬梓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安徽省全椒縣
這樣,雖然吳敬梓名義上是長房的繼承人,但實際上其他近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于是就發生了“兄弟參商,宗族诟谇”的财産紛争。更可怕的是,甚至發展到了那些平日卑躬屈膝,笑臉相迎的親族,直接沖進長房奪取家财的場面。
吳敬梓故居
5、從“學霸”到“敗家子”
雖然,最後吳敬梓還是繼承了父親的遺産,但是因為這一次讓人難以置信的家族争産,讓吳敬梓徹底對人情失去了僅存的溫情。
此後的吳敬梓,像極了他筆下《儒林外史》中的前期的範進,每次參加考試都失望而歸。
《範進中舉》插圖
吳敬梓先後三次參加鄉試,都是高高興興而去,垂頭喪臉而歸。
本應是奮鬥的年紀,卻沒有父母的相伴。
從此,吳敬梓再也沒有了考科舉、奪功名的心,整日揮霍放蕩,錢财散盡,更是拿田産房産來賣。
不到30歲,吳敬梓就将父親留下的家産敗淨,過上了真正與虛僞的人情相隔絕的普通百姓生活。
清代科舉考試
“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吳敬梓《文木山房集·減字木蘭花》卷四
而族人更是對吳敬梓的敗家行為不齒,更是成為鄉裡的反面教材“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
說白了,就是教導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千萬不要像隔壁吳敬梓那樣,敗家子”。
吳家畢竟還是當地的官僚世家啊,不能因為這一個“敗家子”,讓吳家整體面子上過不去吧。
于是,吳家就派家族的長老跟吳敬梓來一場語重心長的談話,大概就是“都是為了你好”之類的話吧。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
好話不聽,長老就“苦口譏喃喃”,可是,心灰意冷的吳敬梓,這是已經徹底對過往的生活失去了興趣,任憑“長老苦口譏喃喃”,吳敬梓就“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
再來煩我,就幹脆離這些“笑面虎”遠一些。
南京吳敬梓故居
“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
于是,33歲的吳敬梓,一個人到了南京,開啟了“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的生活,從此與虛僞的官僚世家劃清界限。
可能也正是因此,讓他徹底站在了虛僞官場的對立面,寫成一部既有官場失意的科考學子,也有騙吃騙喝的粉面書生,各行各業的人物,清晰深刻的古白話文小說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