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消息,2019版《小婦人》将在2月中旬上映。這個電影我已經看完了,不過屆時依舊打算再去影院看一遍,因為《小婦人》2019版确實拍得很優秀。值得一提,《小婦人》有好幾個電影版本,原著也有很多粉絲,若是将其放在一塊讨論篇幅會非常長。因此,我打算專注2019版《小婦人》來展開讨論,而且僅此一版也有非常多内容值得讨論。
(一)雙時間線叙述
剛開始看《小婦人》的時候,我是有些迷惑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自身的臉盲,辨識幾位女演員花了一些精力。另一部分原因則在于叙事結構。《小婦人》的叙事結構頗有特色,是以2條時間線、4條人物線展開的,彼此相互交織影響。多線叙述的結構無論創作還是欣賞,難度都會較之單線故事要高一些。不過,一旦故事講好了,多線叙述亦有其獨特魅力。
這裡先聊一聊雙時間線的叙述結構。從時間上,《小婦人》的故事被分為兩部分,一個是7年前,一個是進行時。雙線叙述的一個難點在于過渡切換,在這方面《小婦人》處理得非常不錯。
從故事邏輯上來看,《小婦人》在切換時間線的時候都有比較密切的聯系,仿佛一問一答似的交代信息。比如,當喬在抱怨妹妹艾米的時候,電影就很快切換到7年前,講述喬和妹妹之間的一段恩怨。又比如,當喬走到一個信箱前,手上握着一根鑰匙,電影又很快回到7年前,揭示這把鑰匙的由來和作用。以故事邏輯來切換時間線,不僅過渡自然,而且還讓觀衆更好的了解故事背景。相比由7年前一路講到7年後的單時間線叙述手法,《小婦人》的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避免流水賬,還可以避免觀衆看了後面忘了前面。
從鏡頭語言來看,《小婦人》也采用了多種方式來幫助觀衆區分兩條時間線。《小婦人》通過相似布景、特寫、物品來過渡場景。這還算是比較常見的手法,更有意思的是濾鏡風格。7年前的場景鏡頭畫面色溫較暖,帶着一點懷舊的味道,而進行時的場景則色溫較冷。當兩條時間線交彙之後,電影則依據場景氛圍來區别色溫。比如編輯部談出版的時候,偏向理性現實,于是采用了冷色溫鏡頭風格;當喬找得到自己幸福的時候,鏡頭則采用了暖色溫。鏡頭畫面色溫對講故事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非常巧妙。
(二)四條人物線《小婦人》的人物衆多,人際關系變化也比較複雜,我能想象到編劇在改編原著時梳理人物線的頭疼。要将幾條人物線有條不紊的講清楚,難度确實是很高的。這個電影在處理人物線的時候,主要以四個女兒展開,并且重點放在了反抗意識最強的喬身上。
起初我并不能很好的代入故事,畢竟故事背景發生在19世紀的美國,存在一定的代溝。但是,随着對故事的了解,我也逐漸愛上了這幾位可愛的人物角色,并心系她們的人生際遇。可能人物剛登場的時候并沒有特别亮眼,但是漸入佳境後,這幾位女主角所塑造的角色是能發生較強的移情作用。以一百多年前的故事背景時代來看,這種超越時空的移情作用還是很讓人驚奇的,改編确實很成功。
《小婦人》的四個女孩存在共性,但也各具特色。在母親的教育下,四個女孩都很善良,盡管家庭較為富餘,但她們會去關心貧苦民衆的生活。同時,她們也與人為善,懂禮貌,活潑有趣,多才多藝。甚至,她們都在青春期時認為自己不會嫁人,而是去追求理想。而在個人特色上,她們彼此的辨識度也挺高,接下來将逐一讨論她們的性格與人生際遇。
喬喜歡寫作,她最為抗拒「女人生來就是要嫁人」的觀念,一直信奉女性也可以獨立自強。當她看着姐妹出嫁,她第一反應是阻止。她有很要好的青梅竹馬勞裡,但是她為了堅持自己的信條而拒絕勞裡的表白。她為了不求助于親戚,甚至割了長發換錢。這些行為都表明,喬是一個性格要強,追求獨立的女性,是女性解放的先鋒派。
然而,在那個年代下,這明顯是孤獨的,不被人理解。喬盡管很堅強,但當生活不斷予以重擊時,她也害怕了。她向曾經的青梅竹馬表白,但并不完全是因為愛他,而是渴望被愛,慰藉自己孤獨的靈魂。
盡管如此,在故事的最後,喬依舊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了。我認為這樣的結局不是對「女性獨立/不嫁」的反諷,而是對「世人認為女性應該如何」的嘲諷。如果沒有人認為女性唯一出路就是嫁好,那麼就不會有反抗這一觀念而不幸福的獨身女性。倘若世人與時代對女性沒有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女性就能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才是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最終目的——無論男女,人人都能追求愛、自由和幸福。喬并不是為了婚姻犧牲自己,而是理所當然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艾米是個喜歡畫畫的女生,她可以說是四姐妹中最為理性成熟的一個,對社會問題看得非常透徹,也舍得為了更好的結果而做出妥協讓步。青春期的時候,她為了小事而與喬大鬧,看起來有些幼稚。然而,在7年後,她與馬奇嬸嬸相處,她仿佛變了個人,變得理性成熟。最後,她拒絕富豪,選擇和青梅竹馬勞裡在一起,某種程度上也是克服了自己内心的不甘,她愛着青梅竹馬勞裡,卻又覺得勞裡是将她當做喬的替代品來愛。妥協之餘,艾米又得到了幸福,這一結局也算是美滿。
有網友談到,這一角色在過往的版本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讀,那種野心的女性在過去不太被接受。而在2019版中,艾米後來變得有些像“女政治家”,面對不利局面也能理性選擇,相當成熟。但同時,她又非常誠摯,情感很真實坦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形象。當這樣一個不一樣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銀幕上,本就代表着女性解放的進步。
這個角色是由《哈利波特》赫敏演員艾瑪·沃森飾演的。在《小婦人》中,梅格是個喜歡演戲的女孩,她有些愛慕虛榮,也很向往上流社會的“公主生活”。《小婦人》通過一個小細節來反應這一性格。梅格婚後很貧窮,但在朋友的勸說下非常舍得的花了大價錢去買上等布料做裙子,她很愛美。不過電影中,她的戲份尚且不算太多,四姐妹中戲份占比排第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略微愛慕虛榮的梅格,她最終卻嫁給了一個貧窮的家教老師。他們真心相愛。丈夫給不了她想要的富貴生活,但她卻不在意。她不是選擇哪種生活,而是選擇和誰生活。梅格正是那個「自行車後笑的女生」,這種個性與最終選擇的巨大反差,讓人不禁更愛這一角色。
貝絲是姐妹中最愛音樂的,但她的戲份卻是最少的,而且也是較為悲慘的。對于貝絲的刻畫并不是很多,她在四姐妹中也不是很起眼。在兩個比較關鍵的場景中,貝絲都是病人。不過,貝絲對生死的坦然接受卻很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說艾米看透的是社會,那麼貝絲看透的則是生死自然,是一個頗為靈性的角色。
四個女孩各有各的特色,不僅惹人憐愛,還反映了不同層次的“女性解放”。除了這幾個女孩外,男主角勞裡、母親、馬奇嬸嬸、勞裡爺爺等角色的塑造也都很鮮活,使得整個故事非常充實。在此,我便不贅述了。也許看完《小婦人》後未必能很快理清事件發生的先後和因果,但這些人物形象一定會深植腦海,人物形象塑造非常出衆。
(三)一些巧妙的場景優秀的人物塑造和2x4的叙事結構(2條時間線交織4條人物線),都是《小婦人》值得反複品味的地方。與此同時,電影中還有三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場景設計,我覺得頗為巧妙。
第一個場景是喬寫信向青梅竹馬勞裡表達“渴望被愛”。喬在幾年前拒絕了勞裡的表白,但後來因為害怕孤獨、渴望被愛,所以再度寫信給勞裡,并将信封放在林中信箱。與此同時,觀衆也得知了勞裡向艾米求婚。如果被勞裡看到這封信,那絕對是巨大的尴尬。相信大部分觀衆看到這一場景都會在内心狂喊“千萬别被勞裡發現”。這不僅讓觀衆更加關心之後的劇情發展,還使得“乞求被愛”的喬在擁抱真愛的場景中更感動人。
第二個場景是貝絲兩次生病的劇情交疊。通過雙時間線結構的安排,貝絲兩次生病更加牽動人心。喬兩次照顧貝絲,兩條時間線都發生了“她睡醒後發現貝絲不在急忙下樓”的橋段,然而7年前在餐桌見到貝絲,7年後卻再也見不到貝絲。兩個不同結果的對比,讓觀衆深深感受到貝絲死亡對喬的沖擊,對喬的情緒感同身受。這一設計很妙。
第三個場景則是喬與主編讨論出版問題。在這一場景之前,喬還在尋找教授,和教授的相擁還未發生。主編和喬煞有介事的讨論,結局應該讓女主得到幸福,喬則争論是否要讓女主始終如一的獨身。于是在最後的結局,喬和教授相擁,故事圓滿結束。這一段場景有些像制片團隊的讨論,如同站在了上帝視角,主角像作者一樣讨論自己的命運。一方面,這是導演在發問:“終生未嫁的原著作者是否渴望被愛?作者此前創作《小婦人》是否也遇到這種妥協問題?”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小婦人》在叙述視角上多了一個層次,引人好奇整個電影究竟有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小說妥協。這種猶如鏡中鏡中鏡的叙述視角,讓電影趣味盎然。
我一直秉持一種觀點,好電影不怕被劇透,因為劇透的情節轉折隻是好電影魅力的冰山一角。哪怕聊了這麼多,我依舊覺得無法将《小婦人》的魅力盡皆展現,也不會有影評能做到。準備去影院觀看《小婦人》的朋友不必多慮。2x4叙事結構流暢而靈動,人物形象富有魅力,對女性解放主題也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展開,《小婦人》優點非常多,值得反複觀看品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