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樸素的你應該怎麼做?孩子的孩子們,沒有責任與義務記住那些未曾謀面的先輩們的樣貌、姓名、故事但,隻要這些溫暖與愛一直傳遞下去,我們就從未辜負來這世界的意義——愛在,他們就在,我們也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是樸素的你應該怎麼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孩子的孩子們,沒有責任與義務記住那些未曾謀面的先輩們的樣貌、姓名、故事。但,隻要這些溫暖與愛一直傳遞下去,我們就從未辜負來這世界的意義——愛在,他們就在,我們也在。
其實,都是一些小事。
比如,零花錢。
小學一年級,我開始有了零花錢。那個年代的冰棒已經漲到了一角錢一支,特别好吃的蛋奶冰棒需要一角五分錢。夏日午後,午覺總讓人覺得睡不醒的時候,我外公會一邊喊着“起床上學啦”,一邊塞給我一角錢,讓我沿途買支冰棒給自己清醒一下頭腦。人生中第一次擁有零花錢的我每次攥着這一角錢都有點躊躇,終于有一天鼓足勇氣問外公:“如果我不買冰棒吃,那些錢怎麼辦?”
外公笑了,說:“如果不買冰棒吃,就攢起來,等攢多了,可以買你想買的東西。”
大約看出我的眼神很懵懂、很迷離,外公索性一次性給了我幾元錢,算作這個夏天的冰棒費用——在那個人均月薪不足百元的年代,那還是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錢,拿到手上時好像捧着一大筆巨款!
興許也是為了鼓勵我參與勞動,外公還說,如果能把地下室裡的舊報紙、酒瓶、易拉罐搬出來賣掉,賣廢品的錢可以歸我所有。所以,原本那麼饞嘴的我啊,就真的整整一個夏天一支冰棒都沒吃。而且,我還每周像台風過境一樣掃蕩地下室裡所有能賣的舊物,熱衷于汗如雨下地搬東西——直到我花了很久的時間,終于攢夠了十元錢。
我是用一把毛票跟外公換來一張十元“大團結”紙币的。我還記得自己用一個硬紙盒裝着這十元錢,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拿出來看一看。很多年後,我大約知道了,或許,我每晚看的,不是錢,而是自己與“懶”和“饞”進行鬥争并取得勝利後的成就感。
再後來有段時間的攢錢記憶就模糊起來,但我記得自己通過為數不多的壓歲錢、賣廢品換來的錢、每月的零用錢,一點點攢夠1000元的時候,是20世紀90年代初,讀初中的時候。那天偶然看見外公拿了一張綠色的單據在記賬,湊近了看,隻見上面有陌生的詞彙,叫作“定期存款”。外公介紹說,按照目前利率,1000元如果按照某檔特殊的大額存款政策,三年後會變成1300元,前提是中間不能取出來,要一直放在銀行。
1000元能變成1300元?!這麼好的好事豈能錯過——我當即決定要加入存款的隊伍,但我那時候還沒有身份證,外公便用自己的身份證為我存了款。
三年後,外公重病,住院前,還記得把我到期的存單兌換,很認真地問我:“現在已經沒有了利息誘人的大額存款政策,你要不要考慮把1300元用來購買‘國債’?”
……
于是,十五歲的我成了國家的債主。到我十六歲時,外公去世了。他沒有看到一年後,十七歲的我開始有陸陸續續的稿費。也是那一年,家鄉那個海邊小城有了第一台 ATM 機,為了存取稿費方便,剛拿到身份證不久的我給自己辦了人生中第一張銀行卡。後來進了大學,稿子越來越長,稿費越來越多,我按照外公說過的那樣,每次拿出三分之一給自己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再把三分之二零存整取,積少成多。
其實,我是個不懂理财的藝術生,在沒有餘額寶的年代裡,平生唯一能想到的投資方式不過就是買房子做包租婆。所以,以上這個故事,其實跟發家緻富沒什麼本質關系——尤其是在有了兩個孩子之後,這兩台小型碎鈔機基本上碾碎了我大額存款的夢想。但,我會永遠記得,1992年,我的外公面對一個剛讀初中的小女孩,認認真真跟她讨論什麼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利率、國債的模樣。
是他告訴我記賬、存款,尤其是财務規劃的意義;也是他告訴我,人不能太苛求自己,适度消費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以及,他退休了,不用上班,卻可以有退休金,那是因為在能夠工作的日子裡,他曾經全情投入……所以,這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的餡餅,隻有勤勤懇懇的積累。
三十年後,我的小女兒咚咚七歲了。她有個會說話的儲蓄盒,裡面藏着她每月的零花錢——每月四十元,那是她給自己買小東西的秘密基金,還可以用來買旅行途中超出禮物預算的心儀小物。
她很認真地積攢,還找了個小本本記賬。看上去那麼珍視的私房錢,卻永遠不忘外出時拿一部分給媽媽買份小禮物,也可以大手一揮送給弟弟一百元買旅行紀念品——慎重對待金錢,卻不為金錢所累——這不是我的囑咐,但一定有些什麼,在默默傳遞。
我是跟外婆學會做飯的。
十八歲,我考上大學,外婆很擔憂,她每天憂傷地看着我念叨:“你這麼挑剔,那菜不光好吃還得好看,你說你上了大學怎麼辦啊?誰能伺候你啊?你自己不學會做飯的話,别人做的你能吃得下去?”
她念叨了我四年,終于念叨到我本科畢業,暑假,我開始學做飯。
廚房是她的舞台。她七十多歲了,仍然滿場飛,一邊照顧兩個炒鍋,一邊得空看一眼電湯煲。
她說:“炖排骨之前得開水焯去血沫,然後再倒湯煲裡,煲兩小時,這中間你就可以準備點冬瓜。冬瓜切好放一邊,還來得及切肉絲、切蔬菜。竈上的鍋就兩個,你在左右開弓之前可以把等着做的菜排好隊。那就得提前算算每道菜做成的時間,帶湯的、不容易涼的可以先做,放一邊等着。魚蝦不能太早,涼了會腥。能分兩道工序的,比如熘蝦球什麼的,都可以先做一半,放一邊等着,最後按順序回鍋,這樣端上桌的時候基本所有菜都是熱的……”
她囑咐我:“将來,要是下班晚,可以用微波爐解凍五花肉塊,再切。提前算好了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四菜一湯用不上一個鐘頭。”
後來,很多年裡,我都喜歡備好食材、計算好順序後,用兩三個鍋同時做菜;也喜歡在辦事前先分析現狀、找尋最科學的辦事方法和能夠兼容的辦事步驟——這是我喜歡的高效,也是她教給我的“統籌兼顧”。
最重要的是,在日複一日的生活化磨煉裡,一個彼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時間管理”的小女孩,漸漸學會為事件分等級,先做眼前最緊要的事,或是先做完需要等待反饋的事,然後在等反饋的時間裡開始做其他事……
許多後來發現相當酷炫的管理方法、處事機制,其實,都在老人簡單的言傳身教裡。
我媽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大家都說她是“女強人”。
我到今天都記得她帶十歲的我出門逛街——周末,放松一下,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邊小城沒什麼娛樂項目,隻有兩個像樣的商場、一個挺大的批發市場。出門前,她像班主任一樣下令:“想好你要去幾個地方買哪幾樣東西,設計好路線。中間别忘了去一趟百貨大樓,得去買個炸雞腿,午飯的時候吃。”
我吭哧吭哧地找出一截紙片,寫:買本子、轉筆刀、聯歡會用的裝飾花、一雙運動鞋,去新華書店買兩本書……
書寫的同時就好像有張3D地圖在腦袋裡轉:從哪裡出發,走哪裡比較方便,再往哪裡拐,然後去哪裡……托這些準備工作的訓練之福,我代數不好,但大學時代愣是靠計算“某種電話卡在通話超過三分鐘後會比另一種電話卡貴0.5分錢”這種實用題目獲封“藝術學院小賣鋪方圓100米内最強大腦”;幾何也不好,但後來結婚了、出門旅行了,一直是我先生的“活體百度地圖”,而且還是3D版。
我不覺得這些全都是基因使然,就如我學教育學的朋友所說:“如果基因好用,還要老師做什麼?”
或許,所謂大腦轉速,多少還是有些遺傳效力。但,更多部分,是在後天的刻意培養或是不經意的生活感染裡。
比如很多年後,我的女兒咚咚升入小學二年級,在班主任帶領下開始給自己看過的書、辦過的事畫思維導圖。其中有一次的作業叫“購物”,小女孩用水彩筆駕輕就熟地寫道:第一項,要列購物清單;第二項,确定路線和交通工具;第三項,超市購物;第四項,回家後分類整理。
第二項那裡,小女孩特地用不同顔色注明每個人要買的東西,比如她的文具、弟弟的玩具,媽媽要買的黃油和牛奶。旁邊有簡筆畫,畫了一串包裝盒,盒子上寫着milk、 butter 以及一本notebook……
雖然說秉承我媽的思路,我沒多想就把這套辦事思路分享給了我女兒,但是時代當真是進步了,硬件日新月異。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十歲那年的半截小破字條,再看看如今孩子們的思維導圖,覺得長江後浪推前浪,而前浪……全靠自學成才!
我爸這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買書。
過生日送書,出差回來帶書,周末還要買書——男人們讨厭逛商店,那麼偶爾出門,就帶女兒逛書店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90年代初的時候,我爸連續三周每周都花十元左右給我買一套書。到了第四周,他哀歎:“閨女啊,你爸一個月才掙一百塊,你買書就得花一半,再這樣下去,你爸别吃飯了。”
說歸說,他還是掏出錢包給我結了賬。
幾年後,他把自己的公司搬到市圖書館少兒館旁邊,第一件事就是去給我辦了借書證,逢寒暑假就顯擺說:“閨女啊,跟爸一起上班吧,爸那裡有書看。”
我陪他上了幾個寒暑假的班,看完了少兒館裡所有算得上是長篇小說的圖書,也吃了很多碗圖書館身後巷子裡的“蘭州拉面”——直到今天,我都覺得那碗看書看到饑腸辘辘時熱氣騰騰的面條,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拉面。
我至今保存着我爸給我買的一些經典圖書。2012年,曾經由許多位名畫家聯手繪制的《彩色世界童話全集》再版,在當當首頁放了大幅推介圖。宣傳語說這是自20世紀引入中國後,第一次将60本童話繪本全數再版。看着那些熟悉的畫面,我默默打開書櫃,取出我的藏書——二十幾年前國内首次引入的版本,就是我爸用将近一個月的薪水給我置辦了全套。我怕叮叮和咚咚損毀,每次都小心親手翻閱,随後束之高閣。
我終于還是去網上下了單,我想告訴我的孩子們:新書給你們看,但外公留給媽媽的寶貝,曆經近三十年,封面已經開始微黃,我不舍得拿出來。那是我小心翼翼的收藏,恨不得翻閱時都能戴白手套——或許,我讀的不是書,而是我爸爸對我的愛。
當然,我也愛你們,我的咚咚和叮叮。
所以,我把我在成為一個媽媽後才感受到的那些蘊藏光澤的珠子從記憶深處找尋出來,拭去塵埃,希望把這些簡單生活裡的智慧,傳遞給你們。
有些,也會延伸。
比如,我不僅買書,也會在書籍扉頁上,寫下一些期待、三兩推薦。
希望循着這些痕迹,很多年後,當你們看得懂這些文字時,會記得,我像我的親人愛我一樣,始終深愛着你們。
《尋夢環遊記》裡說,人的終極死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
其實沒關系的——畢竟,孩子的孩子們,沒有責任與義務記住那些未曾謀面的先輩們的樣貌、姓名、故事,但,隻要這些溫暖與愛一直傳遞下去,我們就從未辜負來這世界的意義。
愛在,他們就在,我們也在。
在玩耍中,發現生活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