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80年代下海并獲得成功的人士一樣,太平洋建設集團的創始人嚴介和也有很多“經典語錄”。
與衆不同的是,嚴介和的名言以“狂”著稱,如“虧五萬不如虧八萬”、“我兒子的能力是同齡人的20倍”等等,使他在人們眼中留下了一個狂傲不羁的形象,他本人甚至還樂在其中,幹脆自稱全球華人第一狂。
丢了公職,選擇下海
嚴介和1960年出生于江蘇淮安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彼時雖然不興儒家士子那一套了,但家風的熏陶還是在的。
很多人對嚴介和退休後寫了一本《新論語》感到很奇怪,但其實他是有家學淵源的。
憑借得天獨厚的童子功,嚴介和文字功底很好,高中畢業後考上了當地的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語文老師。
從師範畢業後,嚴介和就進入淮安的一所高中做代課老師。當時不比現在,嚴介和雖是高中老師,但其實才19歲,跟他班上的學生根本就是同齡人。
于是不可避免的,男老師和女學生之間在相處中産生了情愫,那個女學生就是張雲芹。多年後的一次媒體采訪中,嚴介和坦言“我和我夫人是标準的師生戀。”
張雲芹比嚴介和小3歲,出身于經商之家,早出生二十年的話那就是大小姐,彼時雖然不喜歡做大小姐了,但嚴介和一眼就看出她氣質與衆不同。
張雲芹待人接物落落大方,言談舉止成熟有禮,在學生中人緣極好,而且還是運動健将,籃球足球都有模有樣,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嚴介和。
而張雲芹也對這位文章好、口才棒的老師心生愛慕。于是兩人私下确定了關系,張雲芹畢業後,兩人就結婚了。
成家就得多掙錢了。嚴介和的經商頭腦其實一直十分活泛,在做老師的同時,他就已經在搞一些編織品小生意,掙了不少錢。
1983年,嚴介和和張雲芹有了一個女兒,同年,嚴介和受人推薦,成為了淮安市一位主要領導的秘書,算是一隻腳踏進了仕途,可謂雙喜臨門。
然而嚴介和此時卻面臨了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
嚴家的觀念比較傳統,第一胎生了女兒之後,嚴介和的母親就經常跟嚴介和說:“權大權小沒完沒了,錢多錢少總有煩惱,唯有天倫之樂才能過好一生。”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他有個兒子。
然而按照當時的計生政策,公職人員被發現超生,不但要罰款而且要開除公職,在當時來講,失去單位的“鐵飯碗”是不可想象的,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
一邊是希望要個兒子,一邊是來之不易的前途,嚴介和陷入了兩難之中。
關鍵時刻張雲芹對丈夫說道:“凡事有得就有失,如果要了孩子,可能會失去公職,不過你有經商的才能,又一直想經商,說不定政壇上少了一個嚴介和,商界會多一個風雲人物。”
多年後面對采訪,嚴介和表示“夫人的話讓我頓時心頭豁亮。”就這樣,嚴介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他的選擇。
生下兒子嚴昊後,嚴介和自己辭去了公職,并支付了1.8萬元罰款。從此正式下海。
虧五萬不如虧八萬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迅猛起步,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在摸着石頭過河。
大量從國營體系析出的人口沒有了“鐵飯碗”,開始自力更生,形成了所謂“下海潮”。
如今很多人回憶起當年的下海浪潮,都會說江浙人在其中最為積極,他們天生就愛做買賣,國家政策一放開,他們就迫不及待下海。
然而事實上,世界上哪有人願意放着好好的幹岸不待,抱着個小舢闆跳進風雨叵測的大海裡呢?
真正“迫不及待”下海的,其實都是再不幹點啥家裡就沒米下鍋了,但凡不那麼緊迫的,即便下海也是先擱“淺水區”裡待着。
嚴介和丢了公職以後也是沒有立即自己做買賣,而是先通過應聘成為了一家水泥廠的廠長。
他到任後很快改變了水泥廠經營不善的境況,同時經營水泥廠的經曆也讓他對建築業有了一番了解。
不過在水泥廠幹了幾年後,嚴介和越來越覺得自己“施展不開”,廠長畢竟不是老闆,天生性格就帶點狂的嚴介和決定要自己做老闆。
1992年,嚴介和借了10萬元錢,在淮安注冊了引江建築公司,憑着一股闖勁,他東奔西跑,急切地想要獲得項目,然而卻處處碰壁,好在趕上當時南京建設繞城公路,嚴介和才終于拿到了其中的三個項目。
可是這三個項目是經過層層轉包的,到了嚴介和手裡已經沒有任何利潤了,不但沒有利潤,事實上嚴介和做完這三個項目需要倒貼5萬元。
于是很多人質疑嚴介和為什麼要接這樣的項目,嚴介和卻表示,“哪怕虧8萬10萬,我們也要做,而且要做到最快最好,我們沒有背景,隻有靠工程質量才能立起金字招牌!”
平心而論,嚴介和的眼光是十分獨到而長遠的。
1992年,中國的基建大潮正要拉開序幕,全國各地的基建需求是多麼龐大無須贅述。
在建設繞城公路這樣的政府項目裡如果能留下一個亮眼的表現,多少個五萬将來都掙得回來。然而能在當時就意識到中國将成為基建狂魔的又有幾人呢?
嚴介和既是老闆也是包工頭,親自帶領一幫工人沒日沒夜地幹,當時正趕上春節,嚴介和硬是沒回家,最終用72天幹完了工期一百多天的活兒,工程質量也是完全達标。
把這樣一個“賠錢買賣”幹得這麼好,消息不胫而走,被南京市市長所知。
市長特意趕往嚴介和承包的涵洞視察,對嚴介和的工作十分滿意,直接拍闆又給了嚴介和價值4000萬的項目。
嚴介和憑這一波項目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總共870萬元。在九十年代初,這絕對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了。
之後嚴介和項目越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1995年,嚴介和出資4000萬,成立了江蘇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
事業起飛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工程成立後,開創了一個十分著名的“BT模式”,後來成為了大承包商和政府合作的一個常用的模式。
BT是指Build-Transfer,即“建設-移交”。這個模式說白了就是承包商墊資把項目建成,建成移交後業主(政府)再開始付款。
這樣一來,對政府來說,規避了付了錢工程卻爛尾的風險,而對承包商來說,因為承擔了更多風險,因此談判競價時也就有了更大的籌碼,可以以相對更高的報價拿下項目。
這樣的玩法需要承包商有強大的融資能力,一般是簽訂了施工合同後,承包商拿合同和政府的付款擔保去找銀行貸款搞建設,建完了移交後,政府通過擔保銀行一次性或分期付款。
太平洋工程成立後接下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跟宿遷市政府以上述模式進行的。此後該模式廣為流傳,使嚴介和獲得了“BT模式鼻祖”的稱号。
BT模式對承包商的各種抗風險能力也是有着極高的要求,畢竟一旦工程爛尾,所有的損失都是由承包商承擔的。
2006年,嚴介和的太平洋工程公司參與了蘭州新城的建設,投資高達220億,按照合同,太平洋工程需要在180天内夷平700座土山,如不能完成,每逾期一天就要賠償2200萬元。
這一項目當時吸引了不少媒體的報道,大家都對太平洋能否按時完成表示懷疑。可嚴介和卻在面對媒體時表示:“180天完工沒有壓力!”
消息傳出,不少人開始抱着看笑話的心态等嚴介和出糗。
可出乎他們意料的,太平洋工程居然在180天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嚴介和由此又獲得一個新的稱号——“現代版愚公”。
截止2006年,太平洋工程已經累計承接了2700億元的訂單,而嚴介和個人的身家當然也水漲船高,2005年時就憑125億的個人資産位列胡潤百富榜第二位。
在嚴介和打拼事業的整個過程中,張雲芹一直是鼎力支持他的賢内助。
張雲芹娘家人其實都不是等閑之輩,張家兄弟幾人也都經營着自己的公司,張雲芹本人還曾在其中一個集團擔任董事長,并不是依附于嚴介和的全職太太。
2002年,正是張雲芹将自己在太平洋工程持有的1200萬元股份轉讓給嚴介和,才讓嚴介和的持股達到40%,完成了對太平洋工程的絕對控股。
2007年1月,張雲芹進入太平洋建設集團,擔任監事會主席,主管财務工作。
嚴介和對外表示,自己已經準備退出商界,準備把董事會主席交給張雲芹來擔任,使集團平穩過渡到團隊管理的狀态。
當時就有消息靈通人士分析,嚴介和雖然還不到50歲,但萌生退意應該是真的,他是個玩兒心很大的人,經商隻是為了掙夠錢而已。
不過太平洋集團的接班人最終應該還是他的兒子嚴昊,先交給張雲芹隻是因為1986年生人的嚴昊年齡還太小。
果然,2011年,在嚴昊的婚禮上,嚴介和高調宣布25歲的嚴昊接任太平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面對集團内外的質疑聲,嚴介和直接放出狠話:“我的兒子,能力是同齡人的20倍!”
想做什麼就能去做什麼
嚴介和說話很狂在商界是出了名的,而且随着身家的增長是愈發的狂。
不過這一次他兒子倒也沒給他丢臉,接班之後第一年就掙了10個億,之後越來越步入正軌,2014年,帶領太平洋集團達到了營收3800億的業績。
看到兒子這麼争氣,安心退休的嚴介和終于放開了手腳,達到了揮斥方遒,寫意人生的境界。
書香世家出身的嚴介和心底裡一直對立言于後世有一份熱忱。憑借良好的寫作功底,嚴介和退休後陸續出了《新論語》、《管理境界》等多部著作。
同時嚴介和從2012年起投資文化教育産業,建立了藍黃紅文化、雅仁和教育、華佗論箭、鄭和艦隊等一系列企業,組成華佗集團。
2013年,為了給他最看重的太平洋集團形成拱衛,嚴介和又創立了主攻金融産業的蘇商集團。至此,蘇商、太平洋、華佗形成了所謂“蘇太華系”。
2014年,他的身家已經達到了1200億,面對媒體采訪,嚴介和表示,很多人說我很狂,其實做到我這個份兒上,還很謙虛,那就是裝了。
“我喜歡有争議,國外的精英人士很多都争議傍身,美國總統的支持率,沒有超過50%的。”
“我能一直狂下去,這才是真正的牛X”。
其實嚴介和和他的太平洋集團也不是沒有遭遇過風浪。
2006年,一直以BT模式做為接單利器的太平洋集團被曝因負債3.82億被銀行告上法庭。
媒體炒作之下其他債權方也紛紛來逼債,以至于太平洋集團資金鍊斷裂,差點出了大事。
幸運逃過一劫的嚴介和此後對太平洋集團的融資方式進行了大的調整,2013年他曾表示,太平洋不會再出現2006年那種現象了。
2016年,太平洋建設集團成為了世界五百強企業第99位,位居中國私營實體企業之首,2017年,太平洋在五百強中排名第89,穩居全球工程與建築業私企第一……
但媒體上還是流傳着很多對他的質疑。
對此,嚴介和表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從來不做媒體公關,我們太平洋的媒體公關費用是零。”
可能就像他自己說的,他不是為了做生意而做生意,他掙錢是為了“想做什麼就去做。”
大概這也是他在我們看來如此輕狂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席敏、張婉君.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BT模式研究.《經濟縱橫》.200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