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7月11日電 題:民間救援15年: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張炳鈎探尋“1 1>2”的力量
中新網記者 郭其钰
抗洪、抗台、抗震、抗疫……十幾年來,張炳鈎的身影總是出現在一個個災難現場,他笑稱自己是追逐災難的人。
張炳鈎是浙江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創始人、青山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投身民間救援,正與其從小的成長經曆有關。
溫州蒼南瀕臨東海,經常受到台風肆虐。小時候,看着台風過後的縣城滿目瘡痍,沒有得到及時救助的鄉親或死或傷,難過之餘張炳鈎總想做點什麼。
2006年8月,超強台風“桑美”襲擊蒼南,一座座房屋倒塌,許多人流離失所,當時張炳鈎就下定決心成立一支民間救援救災隊伍。他相信在災難來臨時,及時救援比災後捐獻更有意義。
“當時大家都笑我人小心大,覺得台風來了有政府管。我認為有災有難靠政府是沒錯,但能發揮民間力量不是更好嗎?”于是在第二年,張炳鈎就發起成立了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這也是全國首家正式在民政部門注冊的救援機構。
為什麼叫“壹加壹”?張炳鈎唱起了一首老歌,“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他希望通過這個組織找到一種“1 1>2”的力量。
張炳鈎赴雲南彜良參與抗震救災,并擔任彜良縣抗震救災民間聯合工作站站長。 受訪者供圖
很快,在抗擊台風“聖帕”“韋帕”等過程中,張炳鈎的救援隊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讓他看到了民間救援的強大力量,也更加堅定了信心。
2009年,張炳鈎聯絡了一批戶外生存與水上運動的志願者,組建了“水上搜救隊”,并在當年台風“莫拉克”襲擊時,連續37小時參與救援。緊接着,他還相繼組建了空中搜救隊、越野車搜救隊、重型裝備搜救隊等。
“考慮到每一次受災地區地形不同、受災情況不同,最适合的救援方式也不同,所以我們到處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參加救災工作。”張炳鈎回憶說,當初組建重型裝備搜救隊時,他到處收集路邊貼着的吊車、起重機租賃小廣告,一個一個電話聯系,很多司機都把他當騙子。
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後不到一小時,“壹加壹空中搜救隊”隊長陳斌與張炳鈎通了電話,決定第二天一早對事故現場進行航拍,為地面救援提供依據和支持。陳斌連夜召集搜救隊員,準備動力傘設備。淩晨時分,當得知事故傷員急需輸血搶救後,本該抓緊時間養精蓄銳的他又當即趕往血站排隊獻血。
7月24日6時40分,忙碌了一夜的陳斌帶上一台單反相機和一台DC相機起飛,順利完成了對事故現場的航拍。這些影像資料為了解事故現場、開展搜救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與災難對抗,與時間賽跑,與溫情相伴,在一次次逆行救援中,“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湧現出無數令人動容的故事。
2016年,中國慈善聯合會救災委員會正式成立,張炳鈎擔任總幹事。作為協調、組織全國社會救援力量的“服務員”,張炳鈎身上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了。
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爾發生7.8級地震後,中國慈善聯合會救災委員會及時啟動響應,張炳鈎發揮浙江僑鄉優勢,第一時間聯系在厄的華僑華人和當地僑團,建立了國際應急救災行動通道,為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機構和國内其他公益組織參與救災提供信息服務。
“中國民間救災組織在當地開展了災情排查、醫療巡診、防疫消殺、安全飲水、食品保障、物資采買、傷員救助等一系列救援工作。”張炳鈎還記得,地震後一名華僑專門打來電話告訴他,走在路上當地居民都向中國人表示感謝。
最開始緻力于應急救援的“壹加壹”,因其善行而吸引着越來越多人加入。如今,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已孵化出20餘家公益機構,分别開展助老、撫孤、環保等公益活動。
十五年來,張炳鈎帶領數千名救援隊員和志願者參與各類應急救援2000多次、各項公益活動5000多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他和800多名隊員連續810天堅守在抗疫一線,服務時長達50多萬個小時,累計籌款2260餘萬元人民币支援疫情嚴重地區。
面對每一次生命的求助,他都毫不猶豫傾情付出。張炳鈎和“壹加壹”正不斷續寫着一個好人和一群好人的故事。(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