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倡議書 截圖
近日,北京市發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議書”,其中一條是“不随地吐痰”。前不久,這一要求也被寫進國家衛健委編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同風險人群防護指南》。随地吐痰是社會頑疾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再次發出“不随地吐痰”的呼籲,既是出于防疫的迫切需要,也符合文明素養的長期要求。
随地吐痰,可以說司空見慣。即使在疫情之下,戴着口罩,很多人還是吐痰不已。據記者調查發現,公交站台、室外吸煙區等公共區域,都是随地吐痰的重災區,雖然垃圾箱就在眼前,但仍擋不住有人随地吐痰,而且還專門吐在垃圾桶周圍。很多痰迹因為“年代久遠”且重複疊加,已經在地面上形成黑色痕迹;更令人氣憤的是,超市、地鐵車廂裡,都有人公然吐痰。
随地吐痰不文明,道理無需再說;随地吐痰危害巨大,可能有人不在意。據疾控專家介紹,很多飛沫傳染的呼吸系統疾病,通過痰液都可能傳播,特别是患者吐痰危害更大。令人遺憾的是,“不随地吐痰”已經倡議了幾十年,收效甚微。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都背誦過包含“勤洗手、不吐痰”等内容的文明守則,但仍舊還是可以看到各個年齡段的人,在不同場合做着相同的“嗽嗓子、吐痰”的系列動作。
除了反複倡議,各地也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明令禁止。201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其中明确規定:在公共場所随地吐痰、便溺,亂扔垃圾等行為,最高可處500元罰款。由于這一惡習太過普遍,取證難,執法難,所以,執行結果都不太樂觀。有些人根本不覺得有什麼錯,有些人覺得法不責衆,還有人因吐痰被保潔人員批評之後,竟然惱羞成怒,大打出手。
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培養,甚至需要約束。社會倡導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需要剛性執法,像治理公共場所吸煙一樣治理随地吐痰。該罰就罰,理直氣壯地罰,在公共場所抓一些典型人物,頂格處理,形成人人不敢吐痰不願吐痰的氣候。任何一種習慣、一種社會氛圍的養成,都需要持之以恒,既需要每個人的自我約束,更需要明确社會價值取向和完善的法規制度。隻有人人都把随地吐痰當做一種沒素質、不文明的行為加以唾棄,才會倒逼某些積習難改之人,因為受不了他人鄙夷的目光,懾于法律法規的懲處,而糾正自己的行為。
改掉随地吐痰的惡習,眼下是防疫工作的剛需,是切斷病毒的傳播渠道;等疫情結束,必須維護勝利果實,不随地吐痰的習慣應該一直保持下去。
(來源:北京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