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有個叫吳汝威的考生,字以中,号澤峰,江蘇無錫人,性格溫和,博聞強記。
十九歲考中秀才,二十七歲考中舉人。此後連續兩次參加禮部主持的殿試,均名落孫山,遭遇兩連敗。
吳汝威希望老天有眼,多情而眷顧自己,于是就改名叫吳情。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四十歲的吳情第三次參加殿試,老天真的多情一回,吳情有幸考中殿試第一名,就等着皇帝當衆宣布為欽點狀元的時候,命運跟他開了一次大玩笑。
嘉靖帝看了吳情的名字,感到十分不爽:“天下豈有無情狀元?”
于是下旨取消了吳情的狀元資格,列為殿試第三名——探花,授翰林編修。
嘉靖帝當時正在祈雨,夜裡做夢聽到了打雷的聲音,于是翻遍了學子們的試卷,找到一個叫秦鳴雷的考生,欽點為進士第一名。
時人諷刺說:“無情舉子無情帝,鳴雷隻好揀便宜。”
嘉靖四十年(1561年),朝廷在南京舉行鄉試,以吳情、胡傑為主考官,此次無錫籍考生竟有十三人榜上有名,引發朝野熱議。
當時有“胡傑本非傑,吳情卻有情”的說法,此後被人們戲說為“說道無情也有情,江南連中十三名”。
吳情、胡傑遭到禮科給事中丘嶽等官員的彈劾,皇帝不分青紅皂白,一氣之下,将吳情調至廣東任市舶提舉,胡傑任廣平府通判。
後來,吏部官員出面,為吳情辯解,吳情得以戴罪,留任翰林院待讀,不久,吳情因生病辭職返回家鄉。
吳情回到家鄉後,自号“靜端居士”,教授子弟讀書。 期間,吳情還捐出數十畝良田,創辦了吳氏義莊,把收成的十分之七給種田的農戶,剩餘的十分之三用來救助村中的貧困戶,補貼參加鄉試學子的路費。 後來,朝廷經過調查,證實吳情确實冤枉,于是為他平反昭雪,官複原職緻仕。 萬曆十年(1582年),吳情病逝,享年七十八歲(一說七十一歲),歸葬無錫雞籠山,後人稱這裡為“探花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