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一封六百多字的奏疏放到了蜀漢皇帝劉禅的案頭。二十一歲的劉禅手握表章,思緒瞬間回到了四年前。
四年前,沉疴難起的劉備在永安宮完成最後的囑托後,撒手人寰。年僅十七歲的劉禅即位。丞相諸葛亮封武鄉侯,領益州牧,開府治事,蜀漢從此進入諸葛亮時代。此時的蜀漢,經濟崩潰,人才凋零,兵員疲敝,内憂外患。是諸葛亮内撫南蠻,外盟東吳,才把風雨飄揚的蜀漢重新拉回了正軌。
四年過去,國内基本盤已經穩定,懷抱着崇高政治理想的諸葛亮開始籌劃“讨伐曹賊,興複漢室”的大計。他親自率軍進駐漢中,厲兵秣馬,籌劃北伐。在臨行前,諸葛亮向劉禅遞交了這樣一封六百多的字表章,闡明了蜀漢面臨的局勢,勸谏劉禅要有正直的行為操守,并表明了自己即将肩負的責任。
這份表章,就是流傳千古的《出師表》(原文請戳第二條推送)。
從内容來看,《出師表》清晰而有條理,先是分析了蜀漢的險惡處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并基于此告誡劉禅要繼承父之遺志,端正行為,任用賢良;随後回顧了自己和先主征戰四方的過往,一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道盡滄桑;最後表明自己願“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以實現蜀漢建國的政治理想。
而從感情來看,《出師表》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它的“情真意切”。也正因為此,古人才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孝也。”
作為一份上奏給皇帝的表文,《出師表》千百年來得到了無數贊譽。大詩人陸遊就是《出師表》的鐵杆粉絲,為誇贊《出師表》而寫下了“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删”“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樣的名句。
事實上,《出師表》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在于它穩穩地抓住了兩個最能打動人的關鍵詞:一是忠心,二是決心。
先來說說忠心。
在《出師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到了“先帝”,七次提到了“陛下”,處處不忘“以光先帝遺德”和“報先帝而忠陛下”。如果說對劉備的懷念是諸葛亮對知遇之恩的感激,那麼對劉禅的勸谏則體現出諸葛亮為“報先帝”而認真對待托付的忠心。
通讀《出師表》可以發現,諸葛亮對劉禅的行為提出了諸多建議,其中重點有三個方面: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在提出大政方針的同時,諸葛亮甚至還給劉禅規劃了該親近的具體的人選。
這種事無巨細的囑托,或許多多少少會讓劉禅有點不滿。要知道,當時劉禅已經二十一歲了,同樣是繼承人,在相同的年紀,孫權已經大權在握,叱咤風雲;而劉禅卻還要按照諸葛亮劃定的藍圖,亦步亦趨地執行諸葛亮的治國策略。
然而,細讀《出師表》的每一句話可以發現,所有的勸誡都是懇切的,所有的勸告都是衷心的。字裡行間更像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諄諄告誡,而沒有一點私心。這種公心和誠心,大概也是為什麼蜀漢同樣是強相弱君,同樣是主少,但國家卻沒有動蕩的原因。
再來看看決心。
劉備自進位漢中王後,逐漸流露出偏安的态度,“興複漢室”的價值感召力已經逐漸減弱。而夷陵之戰時的興兵伐吳,更是改變了蜀漢連吳抗曹,讨伐國賊的基本路線。此時的蜀漢,必須要重拾收複河山的雄心壯志。
于是,當諸葛亮在治療好連年戰争創傷後,立刻用擲地有聲的語言重申了“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宏願,并信心滿滿地表示,“是時候了!”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這一段話,節奏铿锵,字字有力,讀來熱血澎湃,不禁讓人産生欲擊節贊歎之感。
為了消除劉禅和朝野的疑慮,《出師表》裡還明确地提出了賞罰措施——讓我去幹,幹不成你罰我!“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在建興六年的北伐戰争中,諸葛亮重用的馬谡敗于魏将張郃手下,錯失街亭,諸葛亮也毫不猶豫地自請貶谪,踐行了他自己的諾言。
正是這樣的雄心和決心,逐漸掃除了籠罩在蜀漢上空的陰霾和暮氣。
陳壽在《三國志》裡寫道:
有人說諸葛亮的文采不夠優美華麗,叮咛囑咐的内容太多、太周到了。但諸葛亮的文章句句言之有物,發自肺腑,能夠讓人明白事理,有所收獲。
大繁若簡、返璞歸真,或許這才是文章的上乘境界。
事實上,劉勰也在《文心雕龍》中說過:“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說,一篇文章的根本不在于你辭藻是否華麗,而是在于你是否具備了真情實感。
正所謂言由心生。那個在二十七八歲的時候被先主三顧請出的英俊少年,在二十年後,已經變成了蒼髯皓首的老人,但卻依然堅守着他匡扶天下,興複漢室的理想。實現這個理想,用盡了他一輩子的時光和心血。而那份《出師表》,也因為他的身體力行,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慢慢超越了其文本價值,變成了流芳千古的經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