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生死成謎,究竟是身染重病,英年早逝?還是痛失所愛,出家為僧?清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帝王——順治帝,曆史究竟該如何記載他的存在?是半途夭折的有為皇帝,還是為情所累的癡情丈夫?
皇帝出家
清順治十七年(1660),順治皇帝最疼愛的董鄂妃病逝。看似簡單的生老病死,卻誘發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曆史争執。
董鄂妃歸天,對于順治帝來說,無疑是個巨大打擊。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然而,當順治帝逐漸成為曆史的時候,卻傳出了這樣的說法,而且這個說法一直流傳至今:由于愛妃年少離世,順治帝傷心欲絕,頓而參透紅塵,毅然決然選擇了剃度出家。某一晚,順治帝夢到董鄂妃栖身五台山,便披上袈裟到五台山清修,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圓寂。而所謂的天花緻死,不過是清廷為了遮掩“家醜”而撒的彌天大謊而已。
皇帝沒有死,而是到了五台山修行。這着實有些匪夷所思,可在《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書籍中,都有相關記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籍大多是野史,或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可信度不高。
順治帝究竟有沒有剃度,又是否在五台山清修,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無法解開的謎團。
長期以來,學者們都在各種史料中尋求真相。在《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年譜》、《旅庵和尚奏錄》、《北遊集》等佛教資料中,記載着别樣的真相:順治十七年(1660)秋季,也就是董鄂妃病逝後不久,決心斬斷塵緣的皇帝在宮中進行了淨發儀式。為其舉行儀式的,是來自湖州(今浙江吳興)報恩寺的和尚茆溪森。然而,當報恩寺的主持玉林琇得知此事後便極力阻攔,并以燒死茆溪森威脅皇帝斷了出家的念頭。一番混亂之後,順治帝最終選擇了蓄發留俗。這樣看來,順治帝曾經剃度皈依佛門有史可循,到五台山出家倒是有些蹊跷了。
生存還是死亡
事實上,所有的疑點都集中在順治帝是否在十八年病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出家五台山之說便不攻自破,反之,這一切就都成了謎。
清朝皇室遺留的《實錄》中有這樣的描述:“順治十八年,辛醜,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視朝。免諸王文武群臣行慶賀禮。孟春時享太廟,遣都統穆理瑪行禮。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禮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親詣行禮,用展誠敬。茲朕躬偶爾違和,未能親詣,應遣官恭代……丁巳,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看出,從十八年(1661)正月初一開始,順治帝的身體已經抱恙,經常缺席一些重要典禮和朝政大事,這種糟糕的狀況一直維持到正月初七的零點,順治帝晏駕。
此外,在《聖訓》和《玉牒》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隻不過在順治帝晏駕的具體時間以及逝世原因上有所不同。遵循這些曆史資料的記載,順治帝在十八年逝世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然而,《實錄》等清史資料,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懷疑。懷疑者總是抱着這樣的曆史觀念:史官難以在當事之時保證絕對的客觀,他們畢竟要先維護皇家的顔面。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順治修行五台山就可能是事實,而清廷留下的史料,不過是保全皇家顔面的一種手段罷了。
時至今日,關于順治帝出家依舊有兩種聲音:一是順治皇帝的确于十八年病逝,他也确實是個熱衷于佛教的君主;一是順治皇帝根本就沒有病逝,而是在十八年離開皇宮,到了五台山修行。
曆史的真相始終隻有一個,學者們的争執卻形态各異。順治皇帝究竟是否在五台山出家,隻能等待學者們在繁複的答案中找到那唯一的真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