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晚7點,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填補了中國作家缺席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空白。
在此之前,中國人有着非常深的“諾獎情結”。中文網絡上一直流傳着中國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如魯迅曾拒絕提名,沈從文和巴金曾獲得提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撿了老舍的漏……總之,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長期缺席諾貝爾文學獎實在是讓人意難平。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立馬成為了熱門人物,一時風頭無雙。但值得注意的是,為中國文學打破“諾貝爾文學獎魔咒”的莫言,卻并未成為魯迅那樣的全民偶像。當時雖然産生了一陣莫言熱,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反對和貶低的聲音,甚至有人聯名呼籲瑞典文學院取消授予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為何沒有成為魯迅那樣的全民偶像?究其原因,跟一些人的心态問題有關,也跟莫言本身的創作及立場有關。莫言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接續了魯迅的創作道路,莫言本人也曾多次談到魯迅對自己的影響,但他終究沒有成為第二個魯迅。
事實上,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莫言的創作依然沒有脫離魯迅的影響,甚至比之前更多地從魯迅的作品中汲取養分。通過閱讀莫言的最新作品《晚熟的人》,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在向魯迅緻敬。
莫言為何沒能成為全民偶像?莫言如何看待魯迅?莫言從魯迅那裡學了些什麼?莫言的最新作品與魯迅有怎樣的聯系?欲知詳情,且看下文。
一、莫言獲諾獎後受争議的兩大主因:人們的心态問題及莫言的創作與立場莫言是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家。他在小學學曆的基礎上開始文學創作,26歲發表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之後的31年來寫出了11部長篇小說以及幾百部中短篇小說,56歲獲得茅盾文學獎,57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獲獎之後,一時之間成為了國内最熱門的人物,《紅高粱》《蛙》《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代表作掀起熱賣狂潮,形成了超越文學領域的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莫言現象。不過,莫言現象中并非隻有叫好聲和稱贊聲,而是夾雜着許多批評、貶低、反對的聲音。
著名公知陳丹青的說法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說:我沒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和他的作品關系不大。
這種說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莫言的反對者的心态,他們沒有認真讀過莫言的作品,也不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規則,但就是認為莫言獲獎這件事中存在着“陰謀”。換句話來說就是,我根本不了解莫言和諾獎,但我就是知道莫言獲獎有問題,别問我具體是什麼問題,因為我也不知道。
這種心态無疑是有問題的,有點類似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又有點類似于見不得自己人受到别人的肯定。除了陳丹青這樣的公知之外,還有不少作家及文學愛好者也懷有類似的心态。
青年作家張一一便公開質疑莫言“賄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說馬悅然收了不少好處費。該消息頓時引起轟動,但很快被證實為謠言。張一一是著名青年作家,與韓寒、唐家三少、郭敬明并稱為“四大才子”。
在莫言獲諾獎之前,張一一曾寫信給諾獎評委,聲稱自己的作品完全符合諾獎标準,可以作為十三億中國人的代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遭到拒絕後,張一一又聲稱與諾獎劃清界限,終生不再參評諾貝爾文學獎。
張一一絕非個例,像他這樣抵制莫言獲獎的人大有人在。古川、夏業良、北風等15人便聯名發表公開信,對瑞典文學院諾獎評委員會授予莫言諾貝爾文學獎表示抗議,要求取消授予莫言諾獎。他們認為,莫言獲諾獎嚴重傷害了他們的民族感情。
這些因心态出現問題而非議莫言的人,他們的行為大都付之一笑即可。不過,因莫言的創作及立場問題引發的批評,卻值得引起注意。
有些人認為,莫言是體制内的作家,近年抄過“講話”,也從不發表悖于官方的意見,他獲獎是因為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官方文學主示好。但也有人認為,莫言的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醜陋的國人形象,迎合了西方人的心理。
這兩種說法非常矛盾,一個是莫言讨好西方,一個是西方讨好中國,二者不太可能同時成立。兩種說法都被反對者們言之鑿鑿地用在了莫言身上,實在是讓人感到費解。或許,這是因為莫言對待很多問題的立場也像他的小說一樣難懂。
莫言的小說也引發了許多争議,在創作初期,《紅高粱》就因為颠覆傳統和曆史而受到非議。《檀香刑》《豐乳肥臀》《蛙》等作品,更是描寫了許多殘酷的情景,肆意揮灑想象力,甚至流露出了對醜陋、低俗的迷戀。《豐乳肥臀》中的主人公上官金童,更是一位西方神父的野種,最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救贖,很多人認為這是在隐喻中國文化。
李建軍教授認為,莫言的小說比喻非常拙劣,冗詞贅句過多,不過是對西方文學的拙劣模仿。孔小彬教授則認為,莫言的小說批判性有餘,深刻性和複雜性不足。
總之,不少專家認為,如果和魯迅相比的話,莫言隻學到了批判,而沒學到深刻與複雜。
二、莫言稱魯迅為天才,但他還想超越魯迅,往前走一點對于當代中國作家來說,魯迅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也是大家競相模仿、學習的對象。這不僅因為魯迅具有非凡的文學地位和文學成就,還因為魯迅的思想對中國人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餘華、張炜、張承志等作家都很喜歡談論魯迅,并且從不掩飾自己對魯迅的敬仰。莫言也不例外。在接受人民網訪談時,莫言曾說:
在衆多作家中,我心理上一直感到魯迅更親近。我覺得魯迅說出了很多我們心裡有,但不知該怎麼說的話。魯迅的小說裡,最重要的是有他自己的看法。有的時候是反向思維……魯迅還有一部分寫知識分子的作品,比如《孤獨者》《在酒樓上》這類小說比《祝福》《藥》似乎更加深刻,是關注自我的,是審視自己的内心的,有那麼點拷問靈魂的意思了。魯迅在如此短暫的創作生涯裡,寫了這麼多作品,還幹了那麼多了不起的事情,隻能用天才來解釋。
莫言的這段話絕非虛言,而是真心的肺腑之言。事實上,莫言從創作之初開始就一直在學習魯迅。莫言對于魯迅的學習是多方面的,從大的方面來說,比如魯迅筆下的經典命題“示衆”“看客”“吃人”“自我忏悔”“拷問靈魂”等等;從小的方面來說,比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祝福》中的我、《阿Q正傳》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
莫言在《酒國》和《靈藥》中,曾兩次仿照魯迅的短篇名作《藥》,以“吃人”作為重要的切入點。《酒國》中,李一鬥曾說:
昨天夜裡,我又寫了一篇題為《肉孩》的小說。在這篇小說中,我認為我比較純熟地運用了魯迅筆法,把手中的一支筆,變成了一柄鋒利的牛耳尖刀,剝去了華麗的精神文明之皮,露出了殘酷的道德野蠻内核。
不過,莫言并不隻是想模仿與學習魯迅,他真正想做的是在魯迅的基礎上繼續往前走。因此,莫言在講述“吃人”故事的同時,改寫了“吃人”者與“被吃”者之間的人物關系,加入了更多的想象,甚至是殘酷、醜惡的畫面,使故事變得更為奇特,同時也更加暴露現實的種種弊端。
魯迅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既有哲人的深刻,又有戰士的勇敢以及醫者的悲憫,并且将這三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了“自我拷問”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内核。莫言的本意是想在魯迅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點,但呈現出來的卻是毫無節制的想象、過于殘酷的畫面、時常混亂的立場,很多時候顯得像是在“和稀泥”。
在《酒國》《豐乳肥臀》《蛙》《生死疲勞》等小說中,莫言對現實的批判、對醜惡的暴露并不在魯迅之下,并且想象更為瑰麗、叙事更為壯觀、場面更為宏大。但是,就深刻性而言,這些作品卻在魯迅之下。
三、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重新開始學習魯迅,以最新作品《晚熟的人》向魯迅緻敬2011年,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 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赢得一片叫好聲的同時,莫言也引發了諸多争議。不過,叫好聲也好,貶低聲也罷,他都沒有過多理會。
接連獲得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并未沾沾自喜、止步不行,而是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魯迅。在此前的創作中,莫言雖然有意向魯迅學習,但又總是肆意揮灑想象力,不加節制地描寫殘酷、絢麗、魔幻的場面,迫切地融入各種現實生活中的元素,以至于消解了作品的深刻性。
魯迅小說的一大特點是簡短而深刻,樸實無華而意味深長。這其實是一種洗盡鉛華的高境界,可以說是小說創作中的“化境”。莫言雖然聲稱自己是“魯迅的直系傳人”,但應該他太想沿着魯迅的路往前走,不知不覺就偏離了魯迅的道路。在獲得諾獎之後,莫言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魯迅,并且開始了“回歸”之路。
2012 年,莫言創作出了《左鐮》《地主的眼神》。2017年,莫言又創作了《等待摩西》 《表弟甯賽葉》 《詩人金希普》。2020 年年初,莫言又接連創作出了《晚熟的人》《賊指花》《火把與口哨》《紅唇綠嘴》4部小說,并将獲諾獎後的小說集結為《晚熟的人》進行出版。
《晚熟的人》是莫言學習魯迅的成果,也是莫言的一次自我突破。《晚熟的人》和莫言之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它是一次熟悉的故鄉之行,直接繼承了魯迅的著名小說《故鄉》。看似輕描淡寫卻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了人物的特點,三言兩語便展現了時光流轉的滄桑。
如《等待摩西》以主人公三次回鄉的所見所聞作為故事的主體結構,勾勒出了柳衛東的不同人生階段的命運。這幾乎完全沿用了由魯迅在《祝福》《故鄉》中開創的叙事模式,在精神内核以及思想深度方面也較為接近。除《等待摩西》之外,《晚熟的人》中的其它作品也大都是這樣。
在細節方面,《晚熟的人》也有許多模仿、學習以及緻敬魯迅之處。《等待摩西》中描寫馬秀美時,莫言明顯在模仿魯迅《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紅唇與綠嘴》的開頭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鄉陪護”,和魯迅《故鄉》的開頭非常相似。《鬥士》中“我”含含糊糊說“這怎麼說呢……應該……都偉大吧……”,這無疑是在仿照《祝福》中魯迅回答祥林嫂問題時的狀态。
當然,除了仿照、緻敬魯迅之外,莫言在還結合當今的時代特點做了一些突破。魯迅在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覺醒者與啟蒙者,但莫言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再是那樣,因此莫言雖然沿用了魯迅開創的叙事模式,但在内涵方面又進行了擴展。
以《晚熟的人》為例,作者莫言并不是晚熟的人,蔣二等留在鄉下的人才是。莫言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故鄉》中的魯迅與閏土的關系進行對換,為的是更好地展現新時代故鄉人物的特點,挖掘當今時代的“國民性”問題,同時也更好地像魯迅一樣審視自己的内心世界。
總之,莫言的最新作品脫下了魔幻外衣,對準鄉村生活最普通的群體,不再像之前那樣盯着陰暗面、殘酷面來寫,而是真誠自然地書寫真實的小人物,并像魯迅一樣深刻挖掘國民性問題,觸及人性的最深處。
結語:
“晚熟”是莫言對當代中國人精神狀态的一種判斷,與魯迅當年指出的“愚昧”“自欺欺人”“精神勝利”有異曲同工之妙。與“晚熟”相并列的概念,還有“早熟”“早衰”“熟過頭”。
《晚熟的人》中有些人物明顯熟過了頭,他們的行為既不符合傳統倫理,也不符合現代精神,但卻過得格外自在,仿佛一粒粒蒸不熟、煮不爛的銅豌豆。但他們其實失去了自我,隻是體制化的産物。
無論是早熟,還是晚熟、早衰,背後的原因都非常複雜,涉及到傳統文化、家庭狀況、社會現實、階層演化等問題。對于當代的中國人來說,莫言的《晚熟的人》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有助于讀者的精神健康成長。畢竟很多人到了二三十歲後,極為缺乏精神成長,有的隻是肉體的衰老。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莫言的作品,歡迎閱讀《晚熟的人》等作品。現在隻需戳下方鍊接即可得到,價格也很實惠。感謝閱讀,歡迎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