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4 12:17:42

古人也可以剪發嗎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1

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發膚如命。所以古時候按照規矩,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除此之外,古代中醫還認為頭發為氣血之餘,并沒有把頭發當作可有可無的部分,而是認為頭發是通過氣血和身體互相聯系的,一頭柔順烏黑的頭發也是健康的象征。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2

既然這樣,那古人真的都不理發嗎?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3

1發與習俗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毛發就不再是一種修飾,而是累贅了,過長的頭發不僅難于打理,就算頭發能紮起來,那男人的胡子不修剪估計連吃飯都費勁。

關于對須發的打理的記錄最早則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所以,古人并不是終生不剪發,就連“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也會時常修理頭發。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4

事實上,古人對于孝道的講究并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迂腐死闆,唐朝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人們的思想也比較包容開放,唐人甚至可以剪掉頭發以做發型、用假發來接頭發,或是剃掉眉毛代以畫眉等,這些都是唐人司空見慣之事。

古代小孩,更不把身體發膚當成一回事,小孩子剛出生就要剃掉胎發,頭發長得快也需要修剪剃頭。再者,古人認為幼童需要賤養,因此喜歡剃掉孩子頭發,将他們打扮成“胡人”模樣以示低賤,這樣閻王爺就不會收,小孩才會長命百歲。

明末孫承澤《手寫孝經古本》之一《禮記·内則》中有“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duǒ)”。這是對于剛出生的孩童的要求。即便如此,也不能太随便,而是要選定日子,剪頭時也要留下一塊頭發不剪。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5

而對于成年男子而言,如果真的長發及腰了,那還是有必要及時修剪的,否則就會被人指責無禮和邋遢。古人雖然修發,但是卻不會出現短發,所以古人的發型也和現代人區别很大。實際上,那種長發飄飄的形象并不多見。

古人對于理發還是比較重視的,将其視作一件大事,必定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進行修剪,而剪下來的頭發也不像現在這樣丢棄了事,一般是由家中主事婦人收藏起來或者焚燒滅盡,以防别有用心之人拿去幹壞事或者施加詛咒。

古代男子十五歲時,在去上大學的基礎上,便要把兩邊的總角解開,重新紮成一束。到20歲時則束發而冠,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位置結發,然後再用頭巾包起來,或戴上“冠”,即帽子。而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用髻子挽住,以此來表示已經成年。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6

2發與禮儀

長期以來,古人的頭發已經不僅僅是人的生理現象,而是與衣冠緊密結合,成為古中國“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政治、階層、觀念、習俗等多重文化内涵。不剪發而任其自然生長是不可能的,這是很淺顯的道理。而且理發作為一種行業,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

可以這樣理解,古人的理發更偏重于梳理頭發的含義。如孟郊的《長安羁旅行》有“十日一理發,每梳飛旅塵”;蘇轼的《次韻子由浴罷》有“理發千梳淨,風晞勝湯沐”,都是偏重于此種含義。

古人真的不剪頭發(打破刻闆印象古人也會理發嗎)7

宋本《太平禦覽》卷九七六引《正論》:“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這是一句誓言,表達了平民百姓内心的不平和抗争意志。古人發誓,大多列舉無法或極難實現的條件,以示态度堅決,比如漢代《上邪》是愛情誓言,熱戀中的姑娘指天為誓:“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相比這姑娘所列舉的種種,“發如韭,剪複生”似乎顯得太輕慢。剪發不痛不癢,剪了還長,有什麼難度?還值得當誓詞?其實不然。

在華夏民族心目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傷,所以,頭發是不能随便動刀修剪的。通常小兒出生滿三個月,依禮修剪一次頭發,以示成童。《禮記 · 内則》:“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羁。”此後就一直續發不剪了,如果剪發,一定是有非常之事。

首先是犯罪,剃發是刑罰之一。《周禮 · 秋官 · 掌戮》曾列舉各種犯人勞役:“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積。”裡面涉及當時常見的五種刑罰:墨刑是黥面,面額上刻字,再以墨塗染;劓刑即割鼻;宮刑是去勢;刖刑為剁腳;髡刑即為剃發。此外,還有一種與髡刑類似的叫“耐刑”,即剪去鬓發和胡須,較髡刑處罰輕些。古“耐”字寫作“耏”,從“彡”,也是發膚之意。這些刑罰中,墨、劓、宮、刖都是肉刑,輕則有皮肉之苦,重則割掉身上重要器官,是十分慘烈的。而髡刑,是将人頭發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耐刑,即是強制剃除鬓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把它們與肉刑同列,可見在古人心目中,去除須發同樣可以帶來痛苦和創傷,是可以作為嚴肅的羞辱和懲戒的,隻不過,這裡更強調施加精神苦痛。

正是基于這一觀念,古人有了過失,有時也自割其發以示責罰。《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麥中,令卒士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所以,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其實是可以剪頭發的,隻是不能随便胡亂地剪斷或剪壞頭發。

(資料源于網絡)

文案:英特納雄耐爾

編輯:容之

美工:英特納雄耐爾

審閱:漢服世代

平中交右 寬褖合纓

古衣今裳 與時偕行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現代漢服知識

如您對内容有疑問或更多看法歡迎留言

歡迎加入粉絲參與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