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說了吧,北京周一有沙塵暴!我一睜眼滿眼都是黃色,非常離譜。給大家看看那天的北京
作為一個老家在甘肅民勤的孩子,我的眼眶瞬間就濕潤了。不是因為風沙大,而是我聞到了故鄉的鄉味。
今年因為疫情我呆在北京沒有回老家,但沒想到,家裡的沙它自己到北京來看我了。相比内蒙沙的激烈、甯夏沙的陰冷、陝西沙的濕熱,我還是隻吸得慣民勤沙的醇厚、真實和具體。
但沒辦法,是人是狗,總要出門走一走。于是今天我是這樣遛狗的,做好全副武裝!
呋喃覺得很棒
後來呋喃不肯戴口罩,笑死,根本睜不開眼。
回家後我想看看北京市氣象局官網上對這個沙塵暴有沒有什麼說法。打開看到右下角有一個早7點發的天氣預報。
适宜晨練,适宜登山,适宜洗車
真是非常Nice啊!
不過盡管今天的天象非常震撼,但對我來說也不過爾爾。畢竟我來自甘肅,是一個從小吃沙長大的沙雕。趁着沙塵暴沒走,我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沙,順便給大家算算一人一口能吃多少沙!
1、一人一口吃多少沙?
先在北京氣象局官網上查到北京的風速,算8m/s。空氣中的含沙量按PM10的含量來算,今早一度有8000μg/m3
設普通人嘴的直徑為5 cm,易得沙子輸送量為
Q = uAρ = 8 m/s * pi * (2.5e-2)^2 m2 * 8 mg/m3 = 0.12mg/s
也就是張嘴一秒,吃進0.12 mg沙。張嘴1分鐘,吃進7.5 mg沙。張嘴半小時,嘴裡基本可以種菜了!
2、北京是世界唯二沙塵暴預報中心之一
全球範圍内,僅設有西班牙巴塞羅那和中國北京兩個沙塵暴預報區域中心,由此可見,北京在沙塵暴界的地位國際上還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發現身邊分兩類人,一類是看到沙塵暴覺得十分新奇的,一類是在回憶以前的北京沙塵暴的。
對于久居北京的人而言,沙塵暴見得多了,吃的土比吃的飯還多,自然也就沒了初見的新鮮感。所以要珍惜身邊那些沒發沙塵暴朋友圈的北京朋友,他們不是本地人就是深耕北京多年的老打工仔了。
3、今天在北京和去火星差不多
今天霸占朋友圈的廢土朋克風濾鏡在科幻電影裡也經常看到,我合理懷疑大家是不是一夜之間穿越到了火星。
感覺火星的環境都要好一點
我又去查了查論文,真實情況還真特麼挺接近,火星上的沙塵暴和北京的粒徑分布也差不多。
看來今天堅持去上課的同學們和上班的工人們,去火星應該也能适應。
4、蘭大的沙塵暴研究一騎絕塵
我還上知網查了查沙塵暴的相關文章。打開一搜發現,在我們蘭州,沙塵暴研究還是一個重點課題!
除了課題方向,畢業論文的封面皮膚都是沙塵暴顔色限定:
看到後面你就知道為什麼是沙暴限定了…
沙塵暴這玩意讨厭歸讨厭,卻每年也給五六個碩博的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真是黃天不負有心人啊!(此處單純是個調侃,沒有說沙塵暴有正面意義的意思,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治理沙塵暴
)
5、北京沙塵暴也就圖一樂,真的沙塵暴還得看民勤!!!
前面感慨了這麼多,但說實話,今天這個沙塵暴對我這樣從小在民勤長大的駝族孩子而言,真是眼睛都不用眨
我的老家民勤縣,位于甘肅和内蒙邊界處,西、北、東三面被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非常刺激。在我小時候,感覺一周一小沙,一月一大沙,一年一巨沙,把我都搞成了沙畢。
我今早查的時候才知道,它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沙塵暴次數最多的地方
讓我覺得我自己還挺強的。
在我們民勤有一句諺語:金張掖,銀武威,不如民勤的沙堆堆。可見我縣的特色。
我1997年在民勤縣北街小學讀一年級。印象中小時候有一次沙塵暴來的時候,遮天蔽日,天空甚至變成了紅色!類似下面這樣。當時我以為世界末日了,但奶奶十分淡定。
奶奶常年穿着民勤限定套裝,沙抗 500%。她騎着三輪車帶着我從容地穿梭在沙塵暴中,那一刻她更像是沙塵暴的奶奶。
民勤套裝大概就是這樣
大部分城市市中心都會有一座供市民散步玩樂的公園,一般叫人民公園、中山公園什麼的。但我們民勤的公園,就叫沙漠公園!爺爺每天早上都在那裡晨練。沙漠公園是我兒時的美好回憶。
圖攝于2002年
後來我去了杭州,每當有親戚朋友來時,我就會帶他們逛西湖。
而當我在民勤的時候,有朋自遠方來,先逛沙漠公園,然後去吃一碗沙米涼粉,就着沙蔥吃完手抓羊肉,再給他帶上一罐沙棗。
當然,這都是小時候的事了。随着時代的發展和城市的進步,如今的民勤早已今非昔比!
比如在沙漠公園之外,又建了一個沙雕公園。
還在沙漠裡搞了一堆花裡胡哨的景點,甚至有種塞北火人節的味道。
圖自民勤縣官網
總之歡迎大家來我們民勤旅遊哇!(哎這篇不是寫北京沙塵暴的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