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術指的是能極大限度的提高人體柔軟程度的肢體鍛煉,叫做“柔術軟功”(Contortion),多出現于雜技團的節目中。總的來說,柔術被譽為“超越極限的人體藝術”,是展現身體的柔韌性,做出些常人所做不出來的柔軟動作的表演活動。柔術軟功的“柔”字的意思是讓學員練成後看起來全身都“柔若無骨”,“柔軟至極”,好比蛇一樣的可以被無限彎曲。作為一種表演活動,必然為了追求人的視覺感受和超越人體的極限。因此,大多數優秀的柔術演員一般都是從6、7歲就開始訓練柔韌性,通過對人體結締組織韌帶近十年的抻拉和按壓訓練,才能成為優秀的柔術演員。訓練中由于被動的韌帶撕拉,學員往往有劇痛的感覺,還要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持訓練,才能擁有非同尋常的柔韌性。大家都知道的芭蕾、舞蹈演員的劈叉和下腰,都是對人的韌帶的強行拉伸,而柔術所要求的柔軟度,比某些雜技、舞蹈演員還高很多,受的痛苦和折磨也會更多。這種訓練會非常的疼痛,絕對不适宜骨骼肌腱已經定型了的成年人。
由于柔術、雜技以及舞蹈演員身體的極限柔軟性,令不少太極拳學習者異常羨慕。李雅軒有個學生看了雜技團走軟鋼絲的表演,演員表演時的穩定性、柔軟性令人歎為觀止。他覺得深受啟發,認為練太極拳達到這種柔軟程度,就是太極拳的大松大軟了。當他把這個感悟報告給李老師後,沒想到李雅軒勃然大怒,訓斥道:“你别把那些江湖雜耍拿來與我的太極拳相提并論!”可見,太極拳的松軟,絕對不是其它功夫的松軟狀态。認識并能辨别到松軟的區别,太極拳的松柔觀才真正建立起來了。
太極拳的松不是肢體的抻筋拔骨、手舞足蹈,甚至于傷筋動骨的“體育運動”;也不是内髒的提心吊膽、搖肝震肺,或者所謂“氣沉丹田”的“内髒運動”。而是指在不斷的糾錯過程中,身體的結構能及時回歸恢複到原初的正常狀态。這才是太極拳實踐中“松”的方式和意義。換句話說,太極拳的放“松”,主要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或遭遇外力時,能夠即時調整身體的内部狀态,讓各關節點迅速恢複到本來的位置,以保證原有的穩定性、完整性和有序性不遭受破壞。這就是傳統文化中反複要求的“返樸歸真”和“回歸自然”的哲學觀念在太極拳實踐中的意義。
通過苦練功夫以抵達緻柔的目标,是前輩先賢的共同修煉路徑,而當今時代沒有這個需要。現代人生選擇太多,這讓古人窮畢生精力也代不數人的太極拳,必然難以為繼,這是當代少有太極拳功夫大師出現的主要原因。但是,太極拳實現松的路徑,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運動方式,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獨特的衡量标準。它不需要借鑒,更不能習染雜門外道的訓練方法,也不必用外功拳的标準來約束自己,以免影響其純正性。明白了太極拳的“養”就是回歸本來即回歸自然這個道理,就不必強制或超越自己的身體條件去承受極限的“鍛煉”了。而是通過“身穩、體靜、心平、氣和”的修煉,返道而行,在舒适享受中抵達“緻柔”的目标。
因此,當今太極拳的發展方向已經不是武功蓋世的功夫成就,而是學習方法的改進了。前輩先賢對大松大軟的探索與認同,他們的體驗和經驗,需要艱苦而漫長的訓練才能有所體會。現在我把前輩先賢抵達的功夫境界,抽象為系統的方法論原則,避免“太極十年不出門”之歎。其實古人的學習,不僅僅隻是苦練這一條路徑,大師的成功,都是靠領悟。所謂領悟,就是體會原理,解悟奧秘。“讀書作文,以領悟為上。無所領悟,雖十年八年歸于無益;有所領悟,雖一刻兩刻可以有功。”(清秦笃輝《平書·文藝下》)太極拳的學習,也應該以領悟為上,若先把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從邏輯上弄懂了,基本概念弄清了,就能端正方向,明晰路徑,懂得方法,體驗正誤,從而事半功倍,“得來不覺費功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