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始于商湯,終于商纣,共30帝。商代是繼夏代之後,中國曆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先世商族是興起于黃河中下遊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在治水中有功勞。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确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 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号。
商湯,第一位君王,建立商朝在位29年,商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有記載的: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 (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 ,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湯經過二十年的征伐戰争,滅了夏王朝,統一了自夏朝末年以來紛亂的中原,控制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王朝。湯滅夏後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由于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叠,因而史稱“商湯革命“。
商湯二十五年,商湯命伊尹作《大濩樂》。初巡狩,定獻令。 湯二十七年,商湯遷九鼎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湯二十九年,商湯百歲而崩。
外丙,商朝第二位君王,在位3年。外丙名勝,成湯的第二子,由于成湯的長子太丁早逝,因此成湯去世後就由他繼位,伊尹攝政。僅僅在位3年就去世。
仲壬,商朝第三位君王,在位兩年。仲壬,本名子庸,成湯第三子,在父兄相繼去世後繼位,伊尹攝政,在位2年去世,谥号懿,長兄太丁之子太甲繼位。
太甲,商朝第四位君王,在位33年,太甲,子姓,名至。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
太甲繼位時因什麼都不懂,就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伊一直教導太甲要遵從祖先的制度,努力做一位好的君王,在伊伊的教導下,太甲在繼位的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太甲開始任意的發号施令,貪圖享樂,殘害百姓,使得朝政混亂,還一直在破壞成湯指定的法規,伊伊一直在勸導太甲,太甲一直不聽,伊伊隻好把太甲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自己去反省,然後伊伊自己攝政當國,曆史上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待了三年,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還政于他。太甲以前事為師,按商湯時傳下來的章法循規蹈矩地做事,聽從身邊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
沃丁,商朝第五位君王,在位29年。沃丁,亦稱羌丁,子姓,名絢,太甲之子,在太甲死後繼位。
沃丁繼位時,仍然讓伊伊為相。沃丁在位期間,輔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以君王之禮将其葬于亳都附近。以記錄伊伊為商朝做出的重大貢獻
太康,商朝第六位君王,在位25年,太庚,又作大庚,誤稱小庚。姓子名辯,是沃丁弟弟,太甲的兒子。
太康在位期間一直延續商湯的法度,使得太康時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是商朝的一位明君
小甲,商朝第七位君王,在位36年,小甲,名高,太庚的兒子,小甲在位時期,商朝以亳為都(河南商丘)
雍己,商朝第八位君王,在位12年。雍己本名密,是太庚的兒子,小甲的弟弟,雍己在位時期昏庸無能,荒廢政事之間導緻了商朝的衰落,使得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增長,以至于有很多的諸侯都不來朝貢,使的商王朝的威嚴降落。
太戊,商朝第九位君王,在位75年,太戊,又被稱為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的孫子,太庚的兒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
太戊在位時期,一直勤政修德,愛護百姓,使得各諸侯國逐漸歸順,讓商朝得以再一次興盛起來,太戊與太甲、祖乙并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太戊在位75年是商朝在位最長的君王,死後,被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黃縣亳城鄉劉次範村東側)。
仲丁,商朝第十位君王,在位13年,仲丁,亦作中丁,子姓,名莊 ,商王太戊的兒子。
仲丁元年,仲丁将都城從亳(河南商丘谷 )西遷到嚣(河南鄭州市)。仲丁死後他的諸位弟弟都在争奪王位造成“九世之亂”商王朝又一次衰落。
外壬,商朝第十一位君王,在位15年,外壬,又被稱作蔔壬,名發,商王太戊兒子,商王仲丁弟弟,仲丁死後繼位。
仲丁死後,外壬憑借強大的實力成功地奪取王位,并且還向諸位弟弟妥協,直接造成了商王朝在繼承上的混亂,曆史上被稱為“九世之亂”,導緻各諸侯國不朝貢。仲丁在位15年病死。
河亶甲,商朝第十二位君王,在位九年,河亶甲,被稱為戋甲,呂氏春秋作整甲, 名整 ,是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
河亶甲在位時期,商朝内憂外患,内部王族内部的各種矛盾,外部有各諸侯國的叛亂,不得已将都城從嚣遷到相(今河南安陽内黃),這一次的遷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王族内部的矛盾。稍事整饬後,河亶甲便先後發動征讨蘭夷、班方的戰争。使得叛亂的諸侯安穩下來,河亶甲九年去世
祖乙,商朝第十三位君王,在位19年。祖乙,亦稱且乙,子姓,名滕(一作勝 ),商王河亶甲的兒子。
祖乙在位時期,将都城從相(今河南省内黃縣)遷耿(今山西省河津市) 。次年,又從耿遷到邢 (今河北省邢台市)。後因邢發生河患 ,于是再次遷都于庇 (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北大平台)。祖乙遷庇之後,在庇建造都城、建造宗廟,鞏固社稷、善待民衆,使得商王朝得以恢複發展,讓商王朝興盛起來。
祖辛,商朝第十四位君王,在位16年。祖辛(生卒年不詳),亦稱為且辛,姓子名旦,商王祖乙兒子。
沃甲,商朝第十五位君王,在位20年。沃甲,《世本》、《竹書紀年》開甲,亦稱羌甲,子姓,名逾,商王祖辛之弟,
祖丁,商朝第十六位君王,在位九年。祖丁,且丁,姓子名新,商朝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侄子,
南庚,商朝第十七位君王,在位29年,南庚,姓子名庚。
南庚在位時期将國都由庇遷至奄(今山東省曲阜)。曾讨伐杞龍戎。
陽甲,商朝第十八位君王,在位7年。陽甲又稱象甲,姓子名和,陽甲在位期間商朝内亂不止諸侯已經不朝貢了,在位七年病死。太史公曾經說:“帝陽甲之時,殷衰。
盤庚,商朝第十九位君王,在位28年,盤庚又稱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 ,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
盤庚即位之初,決定把都城遷往商朝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民衆發怨言不想搬遷。
于是盤庚對民衆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舍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努力實行,憑什麼成就德政呢?”。于是渡黃河南下,遷都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遷都成功後,推行商湯時期的政令,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終于安定局面,于是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商王朝再度振興。
小辛,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在位21年,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姓子名頌。
小辛繼位後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又一次衰敗。
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位君王,在位21年,小乙,姓子名斂
小乙,在位時期曾經征伐過東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還讓太子武丁去田裡耕作,為以後武丁中興打好了關鍵的基礎。
武丁,商朝第二十二位君王,在位58年,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武丁繼位後一直想要複興商朝,但是沒有賢良的人才來幫助他,三年沒有說話把政務交給冢宰決定,後來發現了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有才能的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曆史稱“武丁盛世”。武丁時期,通過對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國部落的戰争,消除了邊患,使邊疆得到了有利的發展,并且通過戰争掠奪了大量财物和奴隸,促進了商代奴隸制社會經濟的前所未有的發展。
祖庚,商朝第二十三位君王,在位七年,祖庚又名子躍,武丁的次子。祖庚兄長祖己受誣告,被父親武丁逐出京城,後來含冤而死。祖庚在位時繼承武丁在位時的各種法度,遵行禮制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代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
祖甲,商朝第二十四位君王,在位33年,祖甲,亦稱且甲、帝甲,子姓,名載,商王武丁三子,商王祖庚弟弟。
武丁最喜愛幼子祖甲,并且打算廢掉太子祖庚立祖甲為太子,祖甲認為這違背禮制不行,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而後離開都城,到民衆中生活武丁死後,由太子祖庚繼承王位。這使祖庚非常感動,便立祖甲為王位繼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這才回到王都繼位。
祖甲在位時期創造了“周祭”之法使s商王朝的祭祀系統更為嚴密規範,
廪辛,商朝第二十五位君王,在位6年,廪辛,《竹書紀年》作馮辛,姓子名先,前商王祖甲之子
庚丁,商朝第二十六位君王,在位六年。庚丁姓子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祖甲的兒子,廪辛的弟弟。
武乙,商朝第二十七位君王,在位35年。武乙,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武乙作為商代後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國勢,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殘暴,貪于享受,被後人評價為殘暴的君王。
文丁,商朝第二十八位君王,在位11年。文丁,《史記》作太丁 [1] ,竹書紀年作大丁,子姓,名托,商王武乙之子。
文丁繼位時,西方的周部落逐漸強大,而且當時的周侯伐戎有功,為了解除周部落的威脅采取懷柔政策先嘉其功而後殺之,商周關系開始惡化。
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位君王,在位26年。帝乙,子姓,名羨 ,商王文丁之子
帝乙在位時期商朝國勢已趨于沒落後來帝乙遷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縣)
帝辛,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在位30年,帝辛,子姓,名受, 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纣”、“商纣王”等
帝辛是帝乙幼子子,繼位後,在内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種種的措施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帝辛曾經說過:“我命不在天,何必擔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