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各領域的頂級期刊

各領域的頂級期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7:22:49

作者|李晨陽

各領域的頂級期刊(這本貼心的學術期刊)1

聚氯乙烯(PVC)居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首,而中國是世界PVC制造第一大國。如果把這個巨大的産業看作一隻木桶,最短的那塊木闆就是催化劑。

“要是催化劑的問題解決不了,整個産業就可能被取代,那将給我們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李瑛團隊對這個問題研究多年,曙光終于出現的時刻,她首先想到,要把這項原創性的研究工作投到國産期刊《催化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上。

因為這是一本中國企業界人士讀得到也讀得懂的雜志。

一篇論文吸引了數十家企業

乙炔與氯化氫在氯化汞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氯乙烯,這個高中課本上就出現過的反應方程式,看起來簡簡單單,卻支撐着中國年産2600萬噸的PVC制造業。

雖然還有其他化學途徑可以選擇,但中國限于資源禀賦,90%的PVC都是基于煤化工的乙炔法生産的。

氯化汞催化劑是目前乙炔法氯乙烯工業上唯一實現産業化應用的催化劑。這種催化劑經濟高效,卻有一個緻命弱點:熱穩定性極差。

這樣一來,催化劑不僅使用壽命大大縮短,也很容易揮發到外界環境,造成汞污染。

這是整個行業的痛點,也是世界級的科學難題。

李瑛團隊經過多年探索,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他們通過對催化劑的炭載體進行結構調控,使氯化汞與炭形成化學鍵,從而得到單層分散催化劑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氯化汞易揮發的問題。

“這個發現可以說突破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傳統認知,所以最開始,大家對我們的研究結果将信将疑。”李瑛說。他們需要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窗口,讓更多同行看到并認可這項工作,讓相關企業了解并接受這項技術。

在國内外衆多學術期刊中,李瑛選擇了《催化學報》。

這是她非常熟悉的一本刊物。“我還在讀研究生時,學習室裡就陳列着《催化學報》,我們每一期都會看。後來我發現,在國内催化領域,不管是研究者還是企業家,幾乎都在讀它。”

她先請《催化學報》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讀了初稿。李燦對這項工作很感興趣,再三強調“這種富有原創性的工作,一定要保證時效性,一定要發在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期刊上”。

論文投到《催化學報》後,經由期刊特色的“快速處理通道”,不到一周時間就被接收、不到一個月就正式刊發了。

就像《催化學報》上的每一篇論文那樣,這篇英文論文不僅有一個中文題目,還有一段長達千字的中文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創新亮點、應用價值一目了然,對國内不同背景的讀者都非常友好。

不僅如此,期刊還專門在官方微信公衆号等平台上為這項工作做了推廣。

很快,李瑛就收到了數十家企業的反饋。

2019年底,國内一家科技環保公司的董事長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得到這項技術的獨家授權。

随後雙方簽訂了技術許可協議,此時距離論文發表還不到1年。目前,一個年産6000噸的生産線已經投産,國内多家氯堿企業已經開始使用他們的産品。

“科研人員選擇期刊投稿,就像高考填志願一樣,既珍重又謹慎。”李瑛說,“這一次,我們的‘志願’填對了。”

和作者成為真正的朋友

2017年,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員李鑫的一項基礎研究工作發表在《催化學報》上,引起了國内外同行的關注。2019年,這篇論文入選第四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

李鑫在《催化學報》上發表過多篇論文,他時常感慨這本期刊的“貼心”:如果圖片不夠美觀,編輯會幫忙重新作圖;如果語言不夠地道,編輯會提供免費的英文潤色;如果稿件符合要求,很快就會被接收,反之也能及時得到反饋,不影響轉投其他雜志。

“我也給很多期刊投過稿,但《催化學報》提供的一些服務,是我在别處從未見過的。”李鑫說。

也有人質疑,學術期刊有必要這麼“貼心”嗎?有必要這麼“低姿态”嗎?

對此,身為主編的李燦有自己的看法:“期刊與作者,就像是水和魚的關系:沒有魚,水就不是活水。

一本好的期刊,離不開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作者。如果期刊‘發自肺腑’地為作者着想,作者也會自發地關心期刊的發展、愛護期刊的聲譽。”

不知從何時起,李鑫對《催化學報》産生了一種近乎友誼的感情。他對這本期刊的種種“特色”都如數家珍,對期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非常關心。

他不僅願意把自己最好的工作投到《催化學報》,還在寫稿階段就從期刊的角度做一些考量。

“我們的文章應該帶給讀者更多有用的信息,對更多的人有價值、有幫助。這樣既能體現我們自己的科研水準,也能幫助期刊提升影響力。”

他總結道,“綜述型論文要系統梳理領域内的問題及挑戰,不能隻是簡單總結,還要提供深入的分析,這樣才能引起研究群體的廣泛關注;研究型論文則要關注催化反應内在機制和關鍵問題的解析,要聚焦新材料、新機理及新應用,為其他研究者提供指導和助力……”

在用這些思想指導自己的科研實踐時,他越來越認識到,作者與期刊的這種“友誼”,可以讓雙方都變得更好。

為了全世界,才能走向全世界

“催化是中國的優勢學科,部分研究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目前,國内的催化類期刊還不能代表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水平。”

《催化學報》編輯部主任尹紅梅對《中國科學報》說,“作為我國唯一被SCI收錄的催化英文刊,《催化學報》理應擔負使命,盡快發展成為國際催化領域的旗艦期刊,為推動催化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誕生于1980年的《催化學報》,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我讀研究生時(20世紀80年代),第一篇論文就發表在《催化學報》上。對當時的中國師生來說,這是最自然不過的選擇。”李燦說。

随着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與國際學界的交流日益增多,越來越豐富的選擇擺在中國催化學人面前。漸漸地,《催化學報》不再是一些人眼中的“第一志願”。

當年向《催化學報》投稿的學生,如今已經成長為知名科學家和刊物主編。

李燦看着《催化學報》一路走來,他知道,這隻是“螺旋式上升”中必然要經過的一環:“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用愛國情懷來說服作者投稿,而是跟國際上的同類刊物競争。我們要搭建一個在同行眼裡‘有品位’的平台,讓大家心悅誠服地把最好的作品投給我們。”

國際化固然會帶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2006年起,《催化學報》開始與國際出版商Elsevier集團合作,打開了一扇面向全世界讀者的窗口。最初是每期從中文刊中選出5篇高質量文章譯成英文在國際版發表,此後逐年加大國際版發表量。2015年,《催化學報》水到渠成地變更為英文刊。

“我們也一直在向國際上的優秀期刊學習。”尹紅梅說,“當前我們以國際老牌催化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為榜樣,強調發表工作的深度和系統性,不盲目追求熱點方向,在跟蹤報道前沿成果的同時,也兼顧傳統催化及應用基礎催化研究成果;我們的遠期榜樣期刊是Nature Catalysis,希望通過報道原創性和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引領催化科學進步,更好地服務于催化學科的發展和國家科技進步。”

《催化學報》在奔向世界的同時,也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英文刊名仍為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保留了“Chinese”;期刊的logo設計也采用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紅色印章元素。

近10年間,《催化學報》的影響因子從不到1,一路攀升到6.146,在國際22種催化類期刊中排名第7位。但李燦一直向編輯部同仁強調:我們無須在乎影響因子的高低,而要關心影響因子是否“健康”。

“就像一個人體重漲了,究竟添的是脂肪還是肌肉?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他闡釋着“健康”的涵義,“我們要堅持發表原創性高水平研究成果,倡導優良學風,引導學術界健康地發展。”

自創刊以來,《催化學報》發布過許多重磅成果: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闵恩澤院士的代表性貢獻——非晶态鎳合金催化劑;李大東院士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工作——加氫精制催化劑;劉中民院士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推動我國煤制烯烴戰略産業發展的工作——甲醇制烯烴技術……

“事實上,國内許多獲得催化相關重要獎勵的工作,早期研究大多發表在《催化學報》上。”尹紅梅說。

這些工作不僅在科學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也在國民經濟中産生了重大影響。正是這樣的優秀作品,塑造了期刊影響因子的骨骼和肌肉。

“除了中國本土的原創成果外,我們近年來也吸引了不少‘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好文章。未來,我們希望能争取到更廣泛更優質的國際稿源。”李燦說。

在全世界,催化都是關乎經濟發展和生産力進步的重要領域。重要領域的重要期刊,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總是發揮着重要作用。

李燦相信,催化事業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事業,催化期刊也理應為全世界作出貢獻。

“隻有為了全世界,才能走向全世界。”他說。

期刊簡介

《催化學報》創刊于1980年,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化學會共同主辦,英文電子版全文在Elsevier集團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出版,是中國化學會催化學會會刊。

該刊位居中科院期刊分區化學大類一區,連續9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并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重點期刊類項目資助。現任共同主編為李燦院士和張濤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21-02-05 第1版 要聞 原題為《既“民族”,又“世界”》)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各領域的頂級期刊(這本貼心的學術期刊)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