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沿襲唐、宋,州的等級制度。唐、宋為,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而輔、雄、望、緊(為距京城較近的州,由近及遠劃分等第)原則上也屬“上”州,故金代省入,隻存上、中、下三級。
而終宋一代,都督州、觀察州、團練州隻有寥寥幾個,金革宋之舊弊,省此三等州,隻保留節度州、防禦州與刺史州三等州。
宋代的“軍”(同下州)被廢除,統一升為“州”。而“府”分為:京府、總管府(一般為路治所在)和散府,地位高于州。
金代沿襲宋代“路”(相當于現代的省)的建制,今河北一帶(含京、津)主要包含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中都路和大名府路。
金 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中都路和大名府路
《金史·地理志》明确寫出,金代的州(府)分為:府(京府、總管府、散府)、節鎮(即節度使州)、防禦(即防禦使州)和刺郡(即刺史州)。
河北東路,治河間府(今滄州河間市)。領:1府,2節鎮,1防禦,5刺郡,30縣,35鎮。
即:河間府、蠡州、莫州、獻州、冀州、深州、清州、滄州、景州,30縣,35鎮。
河北東路(治河間府)
河北西路,治真定府(今石家莊正定縣)。領:3府,2節鎮,2防禦,5刺郡,61縣。
即:真定府、威州、沃州、邢州、洺州、彰德府、磁州、中山府、祁州、浚州、衛州、滑州。61縣。
金 河北西路(治真定府)
中都路,治大興府(今北京市)領:1府,3節鎮,9刺郡,49縣。
即:大興府、通州、薊州、易州、涿州、順州、平州、灤州、雄州、霸州、保州、安州、遂州、安肅州,49縣。
金 中都路(治大興府)
大名府路,治大名府(今邯鄲大名縣)。領:1府,3刺郡,20縣,22鎮
即:恩州、濮州、開州,20縣,22鎮。
金 大名府路(治大名府)
今天我們聊聊金代,河北東、西路,大名府路,中都路所轄府州的等級劃分。
中都大興府
大興府(今北京市),上。唐、五代之際為幽州,範陽節度使(也稱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曾據幽州建立燕國(史稱“桀燕”),後晉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入契丹,幽州遂屬遼。
遼會同元年(938年)升幽州為南京,開泰元年(1012年)更名為燕京析津府。天會七年(1129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
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定都燕京,改為中都(海陵王認為“燕京”之名為燕國(戰國燕及後世之燕國皆是割據政權)之京的意思,配不上京師的名号,遂改中都)。
排名第一。
金 中都大興府
真定府(今石家莊正定縣),上,總管府,成德軍。
唐、五代為河朔三鎮之成德節度使(也稱恒冀節度使、鎮冀節度使),宋為“次府”,是河北西路治、真定府路安撫司治。
金代正隆年間(1156年-1161年)依舊為次府,置河北西路兵馬都總管府、轉運司。
金 真定府
大名府(今邯鄲大名縣),上,總管府,天雄軍。
唐、五代為河朔三鎮之天雄節度使(也稱魏博節度使),宋慶曆二年(1042年)升為“北京”,是河北東路治、大名府路安撫司治。
金初,為“散府”隸河北東路,置統軍司,天德二年(1150年)罷,将其所轄民戶分屬于周邊的總管府。正隆二年(1157年)升為總管府,兼領漕河之事(即漕運)。
金 大名府
河間府(今滄州河間市),中,總管府,瀛海軍。
唐、五代為瀛洲是“上州”,後晉割遼“燕雲十六州”之一。
宋為“次府”,是高陽關路安撫司治。
金代正隆年間(1156年-1161年)依舊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總管、轉運司,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金 河間府
真定府沿襲宋為河北西路治所,大名府由宋北京的京府降為金總管府,河間府接續大名府為河北東路治所,地位有所上升。
真定府、大名府、河間府三者伯仲之間,都是一路之治所,真定、大名為上等,河間為中等,而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在河間府。
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
唐初置總管府,唐、五代為義武軍節度使(也稱易定節度使)。
宋為次府,是定州路安撫司治。
金天會七年(1129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使,後複升為府,即中山府。
金 中山府
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散,下。宋代為相州邺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
彰德府之名,源于唐安史之亂之後的昭義軍節度使(治相州),後梁于相州置昭德軍節度使,後晉改為彰德軍節度使,宋因之。金天會七年(1129年)仍置彰德軍節度使,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府,以彰德軍之名為彰德府。
昭義、昭德、彰德之名都是昭布、彰顯德義的意思。
金 彰德府
中山府、彰德府伯仲之間,中山府由宋定州安撫司治變為普通散府,而彰德府由宋相州升為彰德府。
冀州(今衡水冀州區),上,宋信都郡,天會七年(1129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
滄州(今河北滄州市),上,宋景城郡,橫海軍節度。
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上,宋信德府钜鹿郡,安國軍節度,天會七年(1129年)降為邢州,仍置安國軍節度
金 滄州、冀州、邢州
平州(今秦皇島盧龍縣),中,興平節度使。遼為遼興軍。1126年金複為平州,曾置軍帥司。1132年徙軍帥司治遼陽府,後置轉運司。1153年以轉運司并隸中都路。
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中。宋軍事州(刺史州),1129年置順天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1154年)屬中都路。金海陵王賜名“清苑郡”。
雄州(今保定雄縣),中。宋軍事州(刺史州)。1129年置永定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1154年屬中都路。
衛州(今河南衛輝市),下。1129年因宋置防禦使,1192年升為河平軍節度,治汲縣,以滑州為支郡。
金 平州、 保州、雄州、衛州
冀州、滄州、邢州以“上州”為上;平州、保州、雄州為“中州”次之;衛州為“下州”居後。
冀州、滄州沿襲宋為節度州;雄州、保州由宋最低等級的軍事州(刺史州)躍升為節度州;
邢州由宋朝末年的次府(1119年升信德府,1127年北宋亡),降為州;
平州于遼為重鎮曾置南京,金降為節度州;衛州由宋防禦州升節度州。
洺州(今永年廣府鎮),上,防禦,廣平郡。
清州(今滄州青縣),中。宋乾甯郡軍,金初因置軍,1129年以守邊置防禦。
浚州(今河南浚縣),中,防禦。宋大邳郡通利軍,又改平川軍。
金 洺州、清州、浚州
洺州以“上州”為上;清州、浚州為“中州”次之。
洺州因襲宋為防禦州,清州由宋軍事州(刺史州)升為防禦州,浚州由宋節度州降為防禦州
深州(今衡水深州市),上,刺史。
景州(今滄州東光縣),上,刺史。避金章宗完顔璟之諱,大安間更為觀州。
沃州(今石家莊趙縣),上,刺史。
深州由宋防禦州降為刺史州;景州由宋永靜軍(同下州)升為景州(刺史州);
沃州,宋為趙州,初為軍事州(刺史州),宋末1109年躍升為節度州(慶源軍節度),1119年升慶源府,1127年北宋亡,金1129年降為趙州(刺史州),1151年改為沃州(大概是取水沃火之義)。
金 沃州
祁州(今保定安國市),中,刺史。宋蒲陰郡,金初置蒲陰郡軍。
薊州(今天津薊州區),中,刺史。遼置上武軍。
涿州(今保定涿州市),中,刺史。遼為永泰軍。
灤州(今唐山灤州市),中,刺史。本黃落故城,遼為永安軍,天輔七年(1123年)置節度使。
磁州(今邯鄲磁縣),中,刺史。宋滏陽郡,金初置滏陽郡軍。
恩州(今山東武城縣東北),中,刺史。宋清河郡,軍事州,治清河,金移治曆亭。
開州(今河南濮陽市),中,刺史。宋開德府,澶淵郡鎮甯軍節度,金降為澶州,1144年更名開州。
開州由宋開德府驟降至開州(刺史州)。
金 開州
蠡州(今保定蠡縣),下,刺史。宋永甯軍,1129年升為甯州博野郡軍,1151年更名蠡州。
莫州(今滄州任丘市),下,刺史。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丘。
霸州(今廊坊霸州市),下,刺史。遼益津郡,宋霸州防禦。
安州(今保定安新縣),下,刺史。宋順安軍治高陽,金1129年升為安州,1188年徙治葛城縣,1204年改混泥城為渥城縣,來屬,1208年移州治于渥城,以葛城為屬縣。
遂州(今保定徐水西),下,刺史。宋廣信軍,金1129年升為遂州,号龍山郡。1204年廢為遂城縣,隸保州,1214年複置州。
安肅州(今保定徐水縣),下,刺史。宋安肅軍,金1129年升為徐州,1151年改為安肅州,軍名徐郡軍。
宋永甯軍、順安軍、廣信軍、安肅軍,依次升為蠡州、安州、遂州、安肅州,革除宋“軍”的稱謂。
金 霸州、莫州、蠡州、安州、遂州、安肅州
獻州(今滄州獻縣),下,刺史。本宋樂壽縣,金1129年升為壽州,1151年更名獻州。
威州(今井陉縣威州鎮),下,刺史。本宋井陉縣,金1129年升為威州,置陉山郡軍。
滑州(今河南滑縣),下,刺史。宋靈河郡武成軍。
濮州(今山東鄄城縣北),下,刺史。宋濮陽郡。
金新設獻州、威州。
金 獻州、威州
通州(今北京通州區),下,刺史。1151年升潞縣置通州,以三河隸屬之。1218年5月升為防禦州。
易州(今保定易縣),下,刺史。遼置高陽軍。
順州(今北京順義區),下,刺史。遼置歸化軍。
金 順州、通州、易州
謝謝觀看!喜歡的朋友請幫忙關注、轉發、評論,不時更新!(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指正!)
關注@斌哥談曆史,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曆史世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