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這是4歲的泡泡和媽媽的對話。
泡泡說:“媽媽,我今天不高興。”
“哦,我的寶貝今天為什麼不高興啊?”
“因為嘉嘉今天跟我說不跟我做好朋友了。”
嘉嘉和泡泡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一直是好朋友,每天都一起玩,上課也坐在一起。
“那你知道嘉嘉為什麼不跟你做好朋友嗎?”
“我知道,她今天對我生氣了。”
“她為什麼事情對你生氣呢?”
“因為今天她畫畫的時候我碰到了她的手臂,然後她畫的小人就長了一個長長的鼻子,所以她很生氣。”
“哦,她覺得你碰到她所以沒有畫好是嗎?”
“嗯,她的小人變得很醜。”
“那你有跟她說對不起嗎?”
“我說了,可是她還是很生氣。”
4歲以後,幼兒的心理理論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信念是如何激發行為的,,而且,幼兒會越來越清楚一個人當前的情緒狀态(尤其是消極情緒)可能并不是由當前事件引起的,反而可能是由對過去事件的思考引起的,他們認識到思維和感受是相互聯系的。
兒童情緒的表達能力,是與他們對他人情緒的認識和理解密切相關的。嬰兒在出生的幾個月裡就開始能區分不同的情緒狀态,8個月以後就能對他人的快樂、悲傷等情緒做出相應的回應,這說明他們已經能正确理解他人情感,即理解他人情感的原因、性質和真實性。随着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4-5歲兒童能正确判斷各種基本情緒産生的外部原因,甚至能理解一個人的情緒與心理活動的聯系,學前兒童還能根據一個人當時的情緒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比如兒童會知道憤怒的孩子可能會打人,快樂的孩子會與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以上研究結果可代表的是處于這個年齡層次的孩子的一般平均水平,根據筆者的觀察和研究,學前兒童理解情緒的内部原因還是有很大困難,而且,他們很容易将想象與現實混淆,分不清真僞。在一次實驗中,有研究者發現一名幼兒為了吓唬同伴假裝一個妖怪,由于裝得太過分,把自己給吓哭了。
兒童對情緒的理解在兒童的社交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之前的兒童社交相關專欄時已經提及,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兒童的情緒理解這方面的發展,如果父母經常認可孩子的情緒反應、經常談論各種情緒,幼兒以後就能很好地判斷他人的情緒。
兒童和成人一樣,體驗着各種各樣的情緒,從愉悅感、興奮感到傷心以緻絕望。他們表達愛、接納、沮喪、憤怒、羞辱、嫉妒、羞愧、尴尬、焦慮、害怕、悲痛、驕傲、驚訝、渴望以及很多其他的情緒。同樣的,兒童的情緒表達方式也有很多種,談論應激事件以及對應激事件的感受、哭泣、喊叫、大笑、退縮、表現出分心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改變語調、說傻話、對自己或他人表現出攻擊行為、做出自輕的評價、拒絕他人的安慰、表現出破壞性行為。
溝通,也就是和兒童談論他們的感受非常重要:怎樣的情緒意味着人類的共性,不同的情境會激發我們什麼樣的行為,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怎樣的反應,表達情緒的行為是否合适、是否有效、是否健康,以及我們所表達的情緒将如何影響他人。這些傳遞積極性和健康渠道的對話能使兒童更正确地應對情緒事件和他們自身的情緒。幫助兒童定義以及去适應他們身上不同的情緒是對他們身心健康以及社會性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故事二:
故事一發生後第二天晚上下班,泡泡媽回家後的談話。
“寶貝,你今天過得怎麼樣啊?”“我很開心。媽媽。今天嘉嘉又和我成為好朋友了。”
“哦,那真的很棒。”“嗯,今天她已經忘了昨天的事情來找我一起玩,但是我還是聽媽媽的話認真地和她道歉了,還跟她說我是不小心碰到她的,以後我會注意的。所以我們又是好朋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