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2:54:04

中國曆史上,有兩次“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實驗。

第一次是漢武帝的顧命大臣桑弘羊變法:

漢承秦祚、百廢待興。 漢太祖以“ 黃老之學 ”與民修養生息;

漢文帝将賦稅減少至三十分之一,着粗絲草鞋議政、使夫人裙擺不曳地;

漢景帝禁止以糧食釀酒、以粟喂馬匹。

至漢武帝繼位,貫朽粟陳,再無後顧之憂。

年輕氣盛的漢武帝遂開始四十四年的對外擴張,而征戰的巨資全賴桑弘羊操持。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1

▲圖:桑弘羊

桑弘羊 十三歲就憑借“精于心算”入侍宮中;

自元狩三年起,推行了以整頓貨币、鹽鐵私營為核心的經濟政策。

前者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強勢中央集權;

後者通過壟斷、高價的手段,長期擴充财政來源。

桑弘羊不僅幫助漢武帝實現“文治武功”的政治抱負,留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曆史強音;

而且 ,他把勞民傷财的罪過轉移到自己身上,使漢免遭秦亡之禍 。

桑弘羊最終和商鞅一樣,以身死成就了帝王霸業。

第二次“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實驗,是宋神宗時期宰相王安石的“熙甯變法”。

此次變法,站在風口浪尖的變革者能否全身而退呢?

01.因時乘變,待時而飛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生于“才子之鄉”臨川。

他自幼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傷仲永、祭文忠。

文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世稱“王荊公體”,位列“唐宋八大家”。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2

▲圖 :王安石行楷《過從帖》

但對王安石來說,“改革家”之名應放在“文學家”以前。

當時,“重文輕武”的北宋王朝危機乍現。

雖然勾欄瓦舍喧嚣、紙币港口繁茂。

但北有遼人、西有西夏,屢次割地賠款暴露出宋朝的中氣不足,如胖而體虛的财主待他人“采撷”。

王安石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在任期間常帶王安石宦遊南北、體察世情。

這使王安石早年就立下“矯世變俗”的志向。

自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開始,先後有曾鞏向歐陽修、宰相文彥博向宋仁宗舉薦王安石。

但王安石以“不敢越級提拔、祖母年高已高”為由懇辭入朝。

同時屢次出任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鄞縣(今浙江甯波)知縣、常州(今江蘇常州)知府等地方職位。

被稱作“父母官”二十年,王安石對朝野弊病了然于心。

他的心裡正醞釀一個“變”字,一個革除“冗官、冗兵、冗費”之患的“變”字。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3

▲圖:王安石畫像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掌管全國财賦。

同年,他向宋仁宗陳萬言書,意圖整改“三冗”問題,但并未引起重視。

此後王安石看似無意仕途,實則韬光養晦。

九年後宋神宗即位,因久慕“荊公”之名,诏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宋神宗響應王安石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的大志,提出願君臣二人齊心變法。

三年後王安石正式拜相,開始着手解決“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窮”三大難題。

02.

君子乾乾,飛龍在天

内治不清是“冗官”問題的源頭。

北宋初期沿襲唐末五代舊制,一個職位有本官、差遣、寄祿官等多個官員兼任,使體系龐大。

加之恩蔭制以“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加劇階級固化與結黨營私,使内外官員在宋仁宗時期已“十倍于國初”。

因此,王安石主張對現有的兩萬名官員進行削減。

1078到1085年的“元豐改制”,在中央恢複了唐三省的宰相制度,在地方罷免了領空饷的閑職。

各個機構定編、定員、定職,官饷方面的無用開支大減。

盡管如此,“冗官”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冗官”的本質,是自秦漢延續至今的官僚體制已經不适宜管理十倍增長的人口。而元豐改制,沒能觸及到國家體制與國家規模的矛盾。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4

▲圖:宋神宗趙顼

外困夷狄是“冗兵”問題的表現。

為此,王安石制訂了包括置将法、保甲法、保馬法在内的軍事新法。

置将法 針對舊制“輪番更戍、将不知兵”的弊病,把各路駐軍分為若幹單位,由固定的将領訓練,意圖提高軍隊作戰能力,以雪“澶淵之盟”的前恥;

保甲法 是将民戶進行編制,以十家為一保,于農閑時接受軍事訓練,它可以被視作現代民兵制度的前身;

保馬法 是由政府提供馬匹,願意領養的百姓可以減輕賦稅,目的是解決牧場不足、馬匹質量低下,無法與北方遊牧騎兵抗衡的問題。

然而置将法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初衷相悖,不為上位者青睐;

保甲法強制百姓服兵役,而保長對保丁的欺壓勒索,使百姓自殘以逃役,或憤然起義、占山為王;

保馬法又不幸遇上瘟疫連年,造成領養的馬匹大批死亡,隻得不了了之。

三項措施裡,除了保馬法的失敗原因是時運不濟,置将法和保甲法都是因為執行不夠才擱置下來。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5

▲圖:商鞅

還是拿 商鞅 做類比:

同樣是厲行改革,商鞅廢除貴族土地所有制、廢除分封世襲制,又輕罪重罰、強迫百姓分家納稅,可以說從貴族到平民盡數得罪。

然而有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變法得以迎着重重阻力展開。

而宋神宗一無秦孝公逐鹿天下的野心,二無頂住非議、矢志不渝的氣魄。

因此會為士大夫和百姓的怨聲載道心生徘徊, 同時坐視反對變法的舊黨與新黨鬥争。

可見, 商鞅遇上秦穆公是“天合之作”,王安石遇上宋神宗是“貌合神離” 。

03.

盈不可久,亢龍有悔

财政新法是熙甯變法的重點。

在《臨川先生文集》中,王安石這樣闡述自己的理念:“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費。

為了解決“冗費”帶來的财力困窮,王安石實行了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等新法。

意圖發展農業商業、擴充稅收來源。

農業方面以青苗法為核心。所謂的“青苗法”,是指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向農民貸款貸糧,待秋收後連本帶息收回;

方田均稅法 是由國家一一排查未登記的漏稅耕地,并依據土壤的肥沃情況分等級征稅;

農田水利法 是由當地住戶按貧富情況出錢興修水利,也可以向州縣政府申請貸款。

商業方面,市易法是由政府出錢收購滞銷貨物,到市場短缺時賣出;

均輸法 是改變僵硬的收稅方式,在物價上漲的地方收取資金,到物産豐富的地方低價購買。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6

▲圖:王安石變法

和置将法、保甲法一樣,青苗法、市易法和均輸法同樣面臨執行問題——

由于地方官員強制農民貸款、官商大肆壟斷經營,造成農民稅負加劇、民商無利可圖;

方田均稅法直到王安石被罷相都未能丈量完畢,唯有農田水利法真正造福了基層。

盡管變法充盈了國庫,百姓卻深受其害。

反對派 為了逼迫王安石下台,十餘位舊黨官員相繼請辭,慈聖、宣仁兩位太後哭訴“王安石亂天下”,地方官員更是手繪《流民圖》送到宋神宗手上。

帝王之心日益動搖。此後兩次罷相,君臣終于分道揚镳。

04.幾起幾落,誰主沉淪

舊黨領袖司馬光這樣評價熙甯變法:“天地所生财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

此話的确在理。

然而國庫虛空、強敵在外,當以充實國庫、對外強軍要緊。

亂世用重 典

正如商鞅亦知嚴酷刑法不是長久之計,但為了大秦霸業隻能把歌舞升平的一套滞後再提。

對王安石而言同樣如此,社會生産力不增加的前提下充實國庫,是竭澤而漁;

然而強敵在外,他沒有慢慢來的時間。

操之過急,讓這位理論上的先行者,成為政治上的賭徒。

他賭輸了自己的仕途,也賭輸了平凡百姓的命運。

自北宋到近代,熙甯變法的評價多是貶損。

變法失敗之初,以士大夫為代表的舊黨重新掌權。由于新法大大損害了士大夫的利益,舊黨領袖旋即全面廢除新制。

王安石在任時,王學一度如日中天,理學幾無立足之地,王安石下台後,理學逐步興起,對王學一派多貶損之詞。

比如朱熹就曾批評王安石及其後學“學術不正”、“壞了讀書人”。

臨川文學十大代表人物(臨川先生從亂國者)7

▲圖:朱熹

南宋至明清時期的主流觀點認為,熙甯變法應為57年後的北宋滅亡負責。

明代的楊慎,更是謂王安石為“古今第一小人”。

到20世紀初,國難當頭、圖新圖變。

轉而有梁啟超稱贊“三代一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

此番“過譽”成為20世紀評價王安石的主流觀點。 建國後,“變法”二字也一度風頭無二。

從“亂國者”到“改革家”,王安石的身份劇變正如馬克思的調侃:

“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曆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