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湯好喝字難寫,寫sa愁煞狀元爺!先來一句繞口令開開胃。
雖然比不上陝西biangbiang面的筆畫繁雜的那麼誇張,但是每次想在鍵盤上敲出這個字來,那是癡心妄想。
兩種特色家鄉味用到的生僻字
冬天的早晨很美好,如果趴在被窩裡睡懶覺,以緻于上班來不及吃早餐,或者送孩子上學慌慌張張,又或者孩子賴床,家長大呼小喝,最後拳腳相加,雞飛狗跳,那麼,這冬天早晨的美好就被辜負了。
冬天的早晨,或許你剛從暴走團回來,或許剛跳完廣場舞回來,或者出去散步回來,嘴裡哈着白茫茫的霧氣,路上碰到外出鍛煉回來的老友,招呼一聲:
“吃了嗎?”
“沒呢,走喝sa湯去不?”
sa湯和很多傳統美食一樣,有着它的傳奇故事,sa湯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又是安徽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又獲得山東省十大金牌旅遊小吃等,所以關于它的傳說也有各地的不同版本。有說跟乾隆爺有關,有說跟康熙帝有關,總之,湯喝下去,頓覺腸胃熨帖,神清氣爽,龍顔大悅。問是啥湯,但是這湯沒有名字,借皇帝金口玉言,從此就叫sa湯。
我到鄭州安徽永城等地去,早餐也去喝sa湯,但是那些地方的sa湯都與夏邑的不同。
夏邑的sa湯也是用老母雞肉加上麥仁、蔥、姜、佐料,在特别壘制的圓筒大鍋裡熬上一夜,第二天早晨,鍋下面仍然沒有熄火,把湯給顧客盛到碗裡,滴上芝麻油,撒上芫荽末。有特别需要的,就在碗底磕一個生雞蛋,用筷子打散了,把滾燙的湯澆在碗裡,金黃的蛋花便從碗底翻上來,與青青的芫荽末互為映襯。
所不同的是,夏邑的sa湯是肉湯不錯,但肉不是肉塊,也不是肉條,它是綿軟柔長發絲一般的絲絲縷縷;這肉絲不是浮在表面,也不是沉在碗底,它是懸浮在稀稠正恰當的湯裡。在喝的時候,不能用筷子攪動,一攪肉絲就都卷在筷子上,湯也會變稀薄。最好撮着嘴,“哧溜”喝一口,綿軟的細絲便随着湯拉成直線,被吸到嘴裡去,口感滑膩,鮮鹹甜辣,舌下生津。
喝的時候也不能貪快,因為太燙,碗也往往是下尖上廣,要轉着碗,沿碗邊喝,所以文雅先丢到一邊去,長長的一聲“哧溜——”,又長長的一聲“哧溜——”,早餐就在這一聲聲長長的“哧溜——”中,吃得熱火朝天,鼻尖上也沁出了汗,熱氣騰騰地這麼喝下去,抹抹汗站起來,心滿意足地離開,該幹嘛幹嘛去。
喝sa湯還有個必須的搭配,就是水煎包。生的發面小包子在煎鍋裡煎成一面金黃,滋滋的冒着油,吃的時候蘸一下sa湯,另外用小碟子盛上店家自己做的小鹹菜丁,就上一口,要的就是這個味!當然,同樣是sa湯,正宗的店裡,味道才更正宗更可口。
隻要是有親朋好友從外地回來,早飯一定給他們嘗嘗這個湯。一次我妹從外地回來,本來說是不住下的,我說住下我們明早晨去喝sa湯,她忽然孩子一樣雀躍起來,說我要喝sa湯,我還想吃煎包!然後姐妹倆一起走遍童年走過的每一個街巷,聊不完關于過往的回憶!
寫不完sa湯的味道,sa湯的情思,還沒來得及寫怎樣讀懂思鄉詩。西晉文學家張翰一日見秋風起,想到故鄉吳郡莼羹、鲈魚脍,寫下詩句:“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鲈魚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因為思鄉,懷念家鄉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了,這是曆史上真實的故事。
古代的思鄉詩,又叫羁旅思鄉詩。有的詩人,長年客居在外,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無辜遭貶,或久戍邊外,或探親訪友。山長水闊,歲月更替,舉目思鄉,卻是歸家無期。何以表達這綿綿情思?
“一切景語皆情語”,抓特殊意象,特别行為:望月,倚樓,飲酒、望歸雁(家信)。
“每逢佳節倍思親”,抓特别季節,特别時間:重陽節(九日)、除夕夜、歲末、日暮。
“舉杯澆愁愁更愁”,抓複雜愁情,知人論世:凡此種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