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百科全書,《紅樓夢》以大量的篇幅描繪了各種傳統佳節和節氣時令的民俗。而在小說描寫的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也最富于象征意義的一個節氣,就是芒種。
87版《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
芒種,顧名思義,即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的季節。按照古代習俗,二月十二日是花朝節,俗稱百花生日,宮廷民間此日皆剪彩條為幡,系于花樹之上,以迎接花神。而到了芒種時節,随着夏日來臨,百花漸趨凋零,這天亦有為花神餞行的習俗。《紅樓夢》第27回中,對這一風俗有大段的詳細描寫: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衆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绫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莺慚,一時也道不盡。”
87版電視劇中,大觀園群芳送花神的場景
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乃是為花神的離開提供交通工具,绫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則是為花神上路時準備的儀仗。這一回的标題是“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寶钗撲蝶,黛玉葬花,《紅樓夢》中最為唯美的兩段場景,均發生在芒種這天。
在前半回中,寶钗見黛玉不在人群中,便去潇湘館尋黛玉,結果見到寶玉先于自己進了潇湘館,寶钗為避免黛玉弄小性兒猜忌,便抽身離開,可巧見到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跹,十分有趣”,于是取扇撲蝶,一直追到滴翠亭邊,結果撞見小紅和墜兒在亭中說私情話,寶钗迫不得已使了個“金蟬脫殼”的計謀,假稱見黛玉在池邊弄水,自己借機離開。正在小紅擔心黛玉聽到了自己的私情時,鳳姐在山坡上招手叫人,小紅因口齒伶俐,深得鳳姐賞識。此後作者筆鋒一轉,寫寶玉來到潇湘館尋黛玉,黛玉因昨日在怡紅院吃了晴雯的閉門羹,認定是寶玉故意不給自己開門,于是對寶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門,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寶玉不明何故,一路尋至花冢,正好遇到黛玉葬花。一段千古絕唱《葬花吟》,也在前文的層層鋪墊之後,在讀者面前驚豔登場。
電視劇中的寶钗撲蝶
從尋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間場景幾經轉換,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逐一登場,情節的發展宛如江河奔湧,卻絲毫不給人牽強生硬之感,曹雪芹對長篇小說的叙事把握能力,在這一回中可謂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在《紅樓夢》中,黛玉一共寫過三首長詩,分别是《葬花吟》《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其中尤以《葬花吟》最為動人。
同為描寫落花的長篇歌行,《葬花吟》借鑒了唐代詩人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中表達的惜花之情:“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顔色,坐見落花長歎息。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但與劉希夷的纏綿悱恻相比,《葬花吟》的情感更為濃烈哀傷,堪稱字字血淚。全詩以花喻人,由花及人,以“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開篇,感悟自然界的周而複始與青春年華的轉瞬即逝,表明了主人公“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心迹,也暗示了大觀園衆女兒未來“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劇命運。
正如庚辰本眉批中所注明的:“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故用在餞花日諸豔畢集之期。” 一曲《葬花吟》,暗示的不僅僅是黛玉個人的命運,同時也是賈府沒落後,大觀園群芳的共同命運。
同時,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作者在這一回中專門強調,芒種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據周汝昌先生生前考證,曹雪芹的生日就是雍正二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而乾隆元年的四月二十六日這天正值芒種,曹公當時正在著書之際,很可能就順手把這個富于象征意味的日子寫進了書中。《紅樓夢》中許多人物的生日都有明确記載,如元春是正月初一,寶钗是正月二十一,黛玉、襲人是二月十二花朝節,王夫人是三月初一,卻唯獨沒有寫明作為主人公的寶玉生日是在哪天,即使是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已經提到寶玉、寶琴、平兒和邢岫煙四人生在同一天,卻依然沒有點名這一天到底是幾月幾日。按照周汝昌的觀點,《紅樓夢》作為一部帶有濃厚自叙傳色彩的小說,寶玉的生日理當和曹雪芹在同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日”。雖然這一觀念尚有争議,但從芒種這個日子富含的象征意義來看,這個與春天告别的日子,很有可能正是作者在書中并未明言點破的,寶玉的生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