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一築一事在方所成都店舉行了《一築一事:成都》(2021版)發布系列沙龍的第一場「人文力專場 」。
自“一築一事”2014年創始以來,已經發布了超過1000篇的原創文章,深度報導過的空間已有近300個,作為城市的探訪者和記錄者,主創團隊也希望借着新書發布的機會,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們聚在一起,聊一聊我們的城市,聊一聊創意、設計、生活等更廣泛的話題。
設計應該始終把人作為标尺
建築如是,做書亦如是
活動現場 / 攝影:屠栖蒙、鄒鄒©一築一事
發布會現場,由一築一事内容總監黃鶴主持;《一築一事:成都》副主編吳憂、設計副總監胡楚依先後做了動情的介紹和演講。跨界設計師/創意人王亥老師則從設計背後所需的人文滋養,談及自身對于“設計熱情”“設計狂熱”“啟蒙”的關切與思考。
最後的圓桌論壇,現場觀衆的熱情讓我們完全始料未及,對城市、建築、設計的話題展開了更廣泛而頗有深度的探讨。
兩個多小時的活動,錄音稿整理出來整整有28000字。盡管觀衆的笑鬧和分享者忍住的淚水難以再現,但時隔數日,那些平鋪直叙、自帶溫度的口白竟還言猶在耳。
接下來,我們想以8個問題濃縮這場活動的高光時刻:
Q1 開場白,一築一事是誰?
Q2 在一個城市居民和記錄者眼中,《一築一事:成都》是什麼?
Q3《一築一事:成都》為什麼長這樣?
Q4 何為設計的「人文力」?
Q5 成都為什麼這麼火?成都的魅力在哪裡?
Q6 有什麼城市設計曾經打動過你?
Q7 怎樣看待全球化下的審美趨同?
Q8 怎樣看待“網紅空間”?
* 時間充裕 依次閱讀
時間捉急 直接跳轉感興趣的問題
01
開場白,一築一事是誰?
黃 鶴
一築一事 内容總監
《一築一事:成都》執行主編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築一事:成都》新書發布會的現場。在活動的開始,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一築一事。
一築一事創立于2014年,專注于“建築與生活方式”。六年多來,我們已經從一個微信公衆号成長為了一個基于“内容”和“社群”的研究型創意機構。在這六年裡,我們一共發表了超過1000篇的原創文章,積累了500萬字、40多萬張的圖片,這些内容也沉澱為了一本本的出版物。
今天我們請到了三位嘉賓來跟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見解:首先是跨界設計師、創意人、亥點文化創始人王亥老師。其實王老師為我們的新書寫了推薦語,但因為篇幅有限,最終印刷呈現的隻是推薦語的一部分。王老師稍後将會跟我們分享他完整的推薦語,以及他作為一個資深成都“街娃兒”,對成都的變化、對城市設計的獨到見解。
在此之前,我們先請出《一築一事:成都》(2021版)的主創團隊——副主編憂憂、設計副總監胡楚依來講一下他們眼中的成都和《成都》。
活動現場:一築一事内容總監 黃鶴 / 攝影:屠栖蒙、鄒鄒©一築一事
02
在一個城市居民和記錄者眼中
《成都》是什麼?
吳 憂
一築一事 編輯主管
《一築一事:成都》副主編
“為消失的城市存檔”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創作的故事。
2018年的時候,我想做一個成都十條老街的選題。其中有一條老街是北書院街,那條街上有很多的茶館、很多的破舊的房子,當時我就在這偶遇了一個老爺爺,他就坐在街邊很安靜地畫畫,他畫的是鋼筆的素描,然後我是用相機在拍攝,我就覺得我們記錄城市有什麼樣的意義?左邊是老爺爺畫的,右邊是我拍的,我覺得是一種記錄,不管我們是用文字還是用影像,其實我們都是在為這座城市存檔,因為這些街區很可能10年以後你再也見不到了。
因此,《成都》是一種記錄,用文字和影像為“消失的城市”存檔。
現場分享内容:北書院街
這個地方是五岔子大橋,當時我去的時候,因為它剛剛建好,那個橋上有很多的清潔工、安裝工人他們還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但很多嬢嬢已經在上面拍照打卡了,其實他們都不是慕名而來,他們隻是經過這地方,就拍拍照什麼的。還有旁邊,旁邊有一個中和中學,一個體育老師,他一直在關注這個橋的建設,他也過來打卡。當時人真的是很少,後來突然就火了,所以我覺得我們記錄它,記錄城市其實也是一種見證,見證它是怎麼生長的。
現場分享内容:五岔子大橋
這不是這本《成都》裡的地方,這是2019年我們出的《一築一事:重慶》那本書,裡面我們記錄的特鋼廠。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因為重慶是工業城市,這個地方被稱為“重慶的工業之母”,它的地位很高,但它現在已經完全廢棄了,這些廠房可能會被拆掉。我們當時去這個地方探訪的時候,就發現沒有東西可以找到,好像沒有故事可以講,所以我就去了他們這邊的家屬區,他們的家屬區很大,還有十幾萬人住在裡面。我就去找這些老奶奶、老爺爺,我跟着他們一起去買菜,跟着他們去茶館,然後跟他們聊天。
現場分享内容:重慶特鋼廠
直到前幾天,我們有一個同事發了這樣一張截圖在編輯群(下圖)——有人拿着《重慶》那本書去探索特鋼廠那邊區域。
我一下就覺得我們做書真的是有意義的,就是我們可以跟更多的人,跟在座的各位分享我們探索城市的一個方法,幫助你們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種方式。
現場分享内容:同事分享的内容和工作群的反應
這個是在鴛鴦樓,有人知道鴛鴦樓為什麼叫鴛鴦樓嗎?其實因為它左右兩棟樓通過中間這個公共的樓梯把它連接起來,這種雙生的形态所以叫做鴛鴦樓。但是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就是它曾經是川大那些新婚的老師準備的家屬樓,所以叫鴛鴦樓也算是名副其實。
現場分享内容:鴛鴦樓
我們去的時候鴛鴦樓已經非常火了,一個非常火的網紅拍照打卡地,這個樓也開了專門拍照的影棚。我們早上去的時候,覺得這裡的畫面是非常和諧的,有人在買早餐,有那種賣水果的車在裡面開來開去,有老奶奶在摘豇豆,還有川大的職工在修鴛鴦樓的樓梯,因為這個樓梯已經非常的爛了,旁邊的這些碎塊随時都會掉下來,所以他在修補這個地方。還有些居民就在非常簡陋的地方做飯,但是好像他們都很自得其樂。
現場分享内容:鴛鴦樓
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讓我很震驚的,比方說這種标語,“拍照的與狗不得進入”,我當時就非常難受,因為我在那拍照,然後我就很難受。還有這種“請你們這些拍照的小聲一點,要不然我晚上就到你們家蹦迪”,你會發現這種外來的人其實是侵擾了這裡原住民他們的生活,所以這個時候我去拍照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外來者,我會去思考我自己的方式是不是對的,我是否有打擾到他們,所以我覺得編寫《成都》也意味着一種反思,讓我們反思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和城市、和這些人相處。
最後,我想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2017年剛加入一築一事時,我還是一個大三的學生,然後我第一次做城市探訪去的是玉林,當時是王牧之(一築一事創始人)他帶着我們一起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去街拍,之前我從沒想過可以這樣去記錄城市,因為在這之前,我在溫江上學,很難進城,到成都對我來說就是進城,成都對我而言,就是春熙路、太古裡,然後就沒别的了。但是從那天開始,我覺得真的開始真正地了解成都了,下圖是2020年的時候我又去了玉林。
現場分享内容:吳憂兩次去玉林街區的影像記錄
所以我覺得,對于我這樣一個“新成都人”來說,我們這些探訪、包括我們的這些書對我的意義已經遠超于我傾注在它身上的心血。
做這個書感覺真的很不容易——就是你前期的探訪可能是很快樂,你編寫它的時候卻要熬很多的通宵,60萬字你要看很多遍,這是很痛苦的一個過程。但是我覺得,這就是它帶給我一種連接吧,(就是)這個成都也是——“我的成都”。
當然,這個《成都》也不隻是我一個人的,我們團隊每個人其實都有屬于他們與成都和《成都》有關的故事。
現場分享内容:團隊日常花絮
我覺得我們很幸運,最幸運的是,我們能把那些探訪城市過程中,遇到的人和故事分享給你們!
03
這本書為什麼長這樣?
胡楚依
一築一事 設計副總監
《一築一事:成都》執行設計
“設計是對内容的回答”
在我看來,《一築一事:成都》2021版是一築一事對這座城市的觸摸,它觸摸到了人、空間以及人在這個空間裡面發生的故事。《成都》可觸摸,區别于我們的線上閱讀,它是一本有溫度的書。通過真實的觸摸,不僅是隔着屏幕感受城市的變化和溫度,一築一事堅持做書的原因也是想要留下可觸摸的城市記憶檔案。
成都在成長,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系列出版物也在成長——從《重慶》到《成都》。我想跟大家先聊一下這兩座城市,他們可能都很傲嬌地覺得自己其實不是兄弟或者姐妹的關系,但實際上他們就是(笑)。比如說一個外地人來到了重慶,他肯定會來成都,一個外地人來到了成都也一定會去重慶,所以他們是不可分割的。
現場分享内容:《一築一事:重慶》的裝幀設計
這是《重慶》的封面,我們選用更直接、更熱情的紅色,傳遞出這座3D城市的火辣性格,像紅油透亮的火鍋一樣。外面是這種看似冷感的銀色外包裝,靈感則是來自于沒有開封的火鍋底料。
大家其實可以通過兩本書的設計看到兩座城市的一些區别和聯系,除了顔色,還有一點點工藝上的區别:一個燙黑金的工藝,一個壓凹的工藝,CQ這兩個字母代表重慶,成都就是C和D。
配色上面,區别于《重慶》,我們為《成都》選了一個更加包容的灰色,用銀杏黃這個顔色作為一個點綴,因為銀杏葉也能代表成都。色彩權威潘通色彩研究所正式公布了2021年度流行色,正好也是這兩個顔色。
現場分享内容:《一築一事:成都》的裝幀和視覺設計
在内頁的傳感細節上——不管是字體的間距,包括圖文的配比,以及為内容選擇更為合适的照片上面,都貫穿着這兩個顔色的概念。
我們書裡有一個叫“對話創意”的一個章節,有調研關于創意人的信息,章節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其中一點我印象很深刻,說創意人或設計師他們都很喜歡穿黑色,所以在介紹創意團隊的時候,我用了一個黑色底作為開篇,讓他們待在一個他們覺得舒适的區域裡面。
在講到攝像團隊的時候,我們去收集了他們的代表作視頻,然後做成二維碼放到書裡面。大家去閱讀相關工作室内容的同時,掃碼觀看視頻,就能夠更全方位地了解。
所以,書籍設計對我來說不是單純的版式設計,而是内容對設計的回答,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做文字的可視化。
我們負責印制的這位設計師,他叫思锴,他在後面印制的環節每天都到工廠“監工“,說是“監工”還不确切,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習,因為設計師需要從設計到落地了解每個細節才能做出更好的設計作品。這裡有一個畫面是兩個當時的工作人員在休息的畫面,動作還挺搭的。
現場分享内容:印廠花絮
在創作的過程,說實話大家都還是蠻辛苦,可以說算是苦中作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團結在一起。最後,感謝為這本書付出了努力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會喜歡一築一事送給成都的這份禮物。
現場分享内容:用團隊工作花絮制作的表情包
04
什麼是設計的人文力?
編者按:作為跨界設計師、創意人,王亥老師已經為我們的城市創造了很多非常獨特的空間樣本,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崇德裡”、太古裡的高宅、寬窄巷子裡面的三聯韬奮書店,以及重慶的法國水師兵營等等。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見證和參與到城市的變化中。以下分享有關王亥老師眼中這些年成都的變化,以及他如何看待城市與設計的關系。
王 亥
知名跨界設計師 / 創意人 / 亥點文化創始人
以“不靠譜”建構“不靠譜”
前面兩個分享者其實使我很感動,我之前說的不要說了,眼淚水都包在眼睛裡了。
我覺得做一本書如此艱難,你要知道這本書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從第一本《成都》到《重慶》,再到最新這本《成都》。我自己出過書,我曉得出書有好艱難,我覺得這本書很值。
今天一築一事出了一本《成都》,好像我們這城市特别值得書寫,其實不是,是我們遇到了幸運的人。
相遇了,就對了。
我今天真的覺得一築一事長大了!我看到一築一事從王牧之一個人開始發展到了現在說是有70個人了。牧之那個時候衣服穿得很時尚,我第一次見到他,第一個項目做的叫什麼,可能在座的諸位都不知道,叫“腳步丈量城市”,就是一個人背着相機邊拍邊寫.....那個時候真是一個人,就這樣走過來了,走到70個人……我真不知道今天該不該講這些。
當年的“腳步丈量成都”活動
新書出來牧之叫我寫一段推薦語,我問牧之“寫好多字”,他說“随便你寫”。寫完之後,就給我裁剪,裁剪得面目全非!其實我是有控制的,但确實要有400個字,才能算是把它說清楚,這個推薦語是這樣的:
“成都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種活法。”(王牧之語) 短短幾年的《成都》卻使我想到了一種不明就裡的“死法”,或稱設計“謀殺設計”(頗具象征意味)。
1785 年最後一天,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冒着寒風離開住所,急忙将自己的手稿《緻友人萊辛》交付出版——他實在不想同論敵雅可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繼續糾纏下去。出門時太過激動,這位著名的啟蒙哲人18 世紀的蘇格拉底) 居然忘記穿上外套!孱弱的身體經不住寒風的侵襲,不幸病倒,于 1786 年初終于不幸去世。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思想事件(“思想案件”),史稱“謀殺啟蒙”。
其實,設計也是一種廣義的“啟蒙”,當下值得深思與審理的是“設計熱情”不等于“設 計狂熱”!順便引用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的一句話:“看呵!......對明白人純屬消遣,對瞎子般的自負無非安慰!”
推薦語中的三位啟蒙哲學家
我現在講一下。王牧之說“成都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種活法”。我看了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想起:有活法也有死法,不死就沒得活,活了就要死,這就是我的推薦語的出發點。成都既然是個活法,那我就講講死法。我覺得很好玩,講死法比講活法好玩,我這個人就是專門反着來的。
設計的“死法”和“活法”
我的書店和書
從牧之他們做第一本《成都》到現在第二本《成都》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看下有多少空間新生了,又有多少死了,不妨對比下。
在第一本《成都》裡,第一章就是崇德裡;到第二本的時候就隻剩“崇德裡”三個字、一個詞,不再有介紹,但是崇德裡背後還有一條镋钯街,我那天專門簡單考察了一下,有一半死了,但是有一半活着,死了之後又活了。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設計的熱情”和“設計的狂熱”,其實“狂熱”這個問題是當代思想界經常讨論的詞。
我在大概将近四年前開了三聯韬奮書屋,開這個書店,仿佛是我的一個宿命——我這輩子老是想開個書店,我在香港時就這樣想,回到成都的時候也想,所以說終于三聯找我了,給他們總經理見面不到5分鐘就決定開個三聯書店,這也是我回到成都之後做的很多項目中,我投資最大的,可以說是全中國投資最大的一個書店。
三聯韬奮書店(成都寬窄巷子店)
三聯書店可以作為我人生的轉折,或者我回到成都十年的轉折,與此同時我就跟設計漸行漸遠,過去我叫藝術家、設計師,我現在的名片是跨界設計者和創意人。其實我就很想把這個書店做得更像書店——何為書店?其實真正的書店最重要的核心競争力,就是選書。我可以說在所有書店裡,方所的選書是最好的,但是在選書上,我還是遇到過很多困境的。
一種困境:
偌大的城市找不到拉康
我從香港回成都,我搬回來的書太多了,分别擺在不同的地方。我嫌找一本書麻煩,不如買一本書。其實在我看來,是一本很常見的書,在各個城市應該都買得到。
不知道在座的諸位知不知道拉康是誰,法國的一個精神分析學泰鬥級的人物,有沒有人知道拉康?你們不知道,書店要知道。
然後,我為了找這本書走了成都四家書店都沒找到,我覺得我真不能原諒,那天我在很多場所輾轉,是我對這個城市最失望的一天,因為這個城市找不到拉康,我覺得這不能算新一線城市,應該是三線城市了,溫江找不到我可以原諒,郫縣找不到我也可以原諒,你說深圳找不到我甚至可以原諒,但在成都真不應該。
于是後來我做了個活動,在2018年4月28号世界讀書日那天,我選了100本書,然後把這100本書擺在桌子上,還做了一個分享。當時是我、牧之和老美(一築一事 策劃總監)我們三個人做的。
分享完了之後,居然放在桌子上的100本書全部賣完,他們覺得我選的書都是無用之書,為什麼一個城市需要思想?一個城市不是隻需要心靈雞湯就可以了嗎?這麼多心靈雞湯作者們,這麼多書,看這書要幹什麼?看美好生活自己就美好了。結果這100本最無用的書居然在那天晚上全部賣完了,那也是個奇迹,為啥子?因為我在那分享,我專門分享無用之書咋個變成有用。
讀無用書
不做睜眼瞎
我連微信都沒有,我也不上網,我就靠閱讀,我讀的全是這些書,我不知道哪些有用、哪些無用,其實最有用的書剛好是無用之書。
那天還有一個人寫了微博來攻擊我,說王老師你讀的無用之書當然有用,我讀了肯定沒用。我說不是,是因為我們城市人太少讀無用之書,都認為書是很功能化、很工具的,都認為讀了書明天就能賺錢,我說不是,賺到錢跟賺不到錢是靠運氣,但是這個運氣一定是讀了書的。買了一本書,可能跟現實生活沒有關系,但是有一天可能真覺得就有用,因為在座的大部分是成都的創意人口,因為創意确實需要書。
回到今天的主題,城市與設計。有一句話,我還是說兩句——我覺得設計是個廣義的啟蒙,設計從來沒有離開過啟蒙的大背景,為什麼叫“啟蒙”?就是雙眼失明在微縫裡面看,啟蒙,“啟”和“蒙”是兩個動詞,“蒙”在文言文裡面它就是眼睛失明,“啟”就是把眼睛睜開使自己看到世界,所以這就叫啟蒙。
沒有經過啟蒙的人,實際上就是睜眼瞎,就是我們在座的諸位有很多睜眼瞎,你以為看過,結果沒睜開眼睛看,啟蒙的意義在于睜開眼睛看,而我們的設計跟啟蒙的關系最大,就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用眼睛來消費世界,大概是設計的基本概念,因為設計是視覺性的,所以說啟蒙對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廣義說啥子叫設計,我再多說兩句話,設計就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用視覺去消費産品,然後在如此眼球經濟下的這個世界,設計重要嗎?設計太重要了,因為它就是眼睛遊戲,設計就是把眼睛睜開,所以就存在一個問題,到底“設計的熱情”和“設計的狂熱”有啥關系?
其實,當代思想對于“啟蒙”又是持反省态度的,因為任何思想走到一個邊界它就是狂熱,而且這個狂熱會造成設計或者思想變革,這個是萊辛(Ephraim Lessing)的一句話,所以我最後還是講他那句話,看好它,這裡其實有嘲笑的意味,“對明白人來說純粹消遣”,其實設計之于眼睛,對于明白人而言不外乎是消遣,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人有“瞎子般的熱情”,這與啟蒙還是有關系。
這是我從人文角度來讀這本書,給我一種反思,然後這個反思希望成為下一本《成都》的某一個問題、視角或者叫問題實踐。如果能說清楚人文的設計、人文的曆史,其實說白了,人文就能被有效地解釋了。
最後再引用一句,有一個曆史學家說過的話,“曆史學的書寫是由不靠譜的材料來建構一個不靠譜的存在。”曆史學家居然這樣反省,這些不靠譜的存在也許比實際的存在更靠譜。你要知道,不靠譜中的靠譜,曆史學是蘇醒,這本書是蘇醒,在座的諸位對這的理解也是一種蘇醒,所以說不靠譜的存在比實際的靠譜,比起實際的存在也許它更靠譜。
這就是今天分享的人文,好,我講完了。
05
成都為什麼這麼火?
成都的魅力在哪裡?
編者按:以下為圓桌論談環節的4個問題,篇幅所限,問答皆有所删減。
圓桌論壇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王亥、胡楚依、吳憂、黃鶴 / 攝影:屠栖蒙、鄒鄒©一築一事
王亥:成都為什麼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意義”,就是成都市新一線城市價格體系最低的一個城市,我們的房價是兩萬多,第二位的杭州是我們3倍,所以說成都市非常适合創業和就業的城市,因為任何一個城市在我們都市化進程中,房價是個最基本價格體系的基礎;
無論是對于全國甚至于全世界而言,成都的價格體系一直都是很低,它的幸福指數如此之高。你要知道成都的活力更多來自于旅居人口,而旅居人口對人口的質量的改變如此之重要......
下一個十年中國将進入“遷徙中國”,這已經是社會國務院的公布人口第七次普查的概念,所有城市将進入“遷徙中國”,而且城市的人口化率已經是63%了,戶籍人将近6億-7億人成為城市人口而且是戶籍人口,還不包括非戶籍人口。
再說一句,我忘了,還有一個指标,在遷徙人口之後,請記住這個非常重要——女性,女性,還是女性。
主持人:怎麼說?
王亥:在遷徙人口裡面,男性的遷徙的概率很低,女性的概率很高,你要知道一築一事有70多個人,女性比例有多少?
主持人:可能超過80%(笑)。
王亥:對,而且都是遷徙人口,這個很重要,消費的活力來自于女性大過男性,這也是第七次人口普查裡面的,你們怎麼不去看指标?其實回答了非常多的問題,因為太直觀了,這個指标幾乎颠覆了我對中國的理解。
你們真的要認真學習,将來對你們判斷很多問題都有很好的指标因素,你知道一築一事報道過的那麼多空間裡面,消費率最高的或者說起主導作用的人口一定是女性。
女性決定未來。
06
有什麼城市設計
曾經打動過你?
吳憂:我想分享的是一個重慶的建築,我對它很印象深刻,因為我全程見證了它的變化,就是重慶來福士。大家都應該知道,之前它非常的火爆,在網上掀起了很多的讨論。有很多重慶的本地人他們就在罵這個建築說這個建築很醜,但也有人說這個建築很好,這種争執非常多。
作為一個城市記錄者,我第一次到朝天門去的時候不是去旅遊,也是去探訪這片街區,準備要做一個選題。大概知道朝天門前面正在修建的來福士大樓,當時我就走到它背後,它背後是一個巨大的批發市場,裡面有很多開店的,有很多的“棒棒”,你現在可能很難在重慶的城市裡面再看到這個很傳統的職業,但是在那個地方他們還是有很多階梯、很多貨物是需要人力去運輸,所以”棒棒“他們也在那裡找到了他們可能是最後的一片生存之地。
後來,來福士開幕的時候邀請了建築團隊,我去采訪了他們的建築師,當時我就住進了來福士大樓,我就住在上面,從上面往下面望,你會看到重慶的兩江交彙的景象,但是我記憶中還有朝天門背後的那些很混亂的景象,我覺得這個是很奇妙的。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說,我不能說這個建築到底好不好,因為它真的是改變了重慶這個朝天門碼頭千百年來的形态。有人說它破壞了,也有人說它是個好的重塑,我也說不清楚,但是至少這個地方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很值得回味的體驗。
重慶朝天門 / 攝影:吳憂©一築一事、ICY©ICYWORKS
王亥:我就接着憂憂的話,因為我是1978年到重慶讀大學,1982年畢業,所以我對朝天門印象可能存有一個記憶,跟憂憂一樣的記憶,渝中是個半島,渝中半島的尖尖就剛好是在朝天門,它就是碼頭。
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從建築的角度,我覺得重慶來福士是中國最醜陋的一個建築。當然這不怪建築師的設計團隊,可能是因為一種執念,覺得在朝天門就一定得有風帆,然後那構思很奇怪,渝中半島像風帆,然後順風揚帆,最後終于全部變成了風帆,就是建築的“腰”全是彎的,建築要建成風帆有點難,說實話。
07
怎樣看待全球化下
的審美趨同?
吳憂:其實我不擔心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可以去多多關注成都的一些鄉村建設、鄉村設計或者說是社會設計,比如說像”一介巷子裡“那樣的社區空間。還有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個地方叫“地瓜社區”,它也是一個很新的社會設計案例,北京有地瓜社區,但是成都的地瓜社區跟北京的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模式。
北京的是那種為年輕人打造的地下室空間,但是成都的這個是在曹家巷、為這裡的社區居民打造的一個空間,我當時去采訪他們的設計師時,我就問他說:你做這個設計的時候,有沒有參考一些國外的案例或者說你之前做過的,他說完全沒有。他的一切都是根據他所做的一些調研,他們調研的團隊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包括中央美術學院的一大批學生,他們一起深入曹家巷社區,去跟這裡的居民、菜販聊天,畫這種素描的店鋪肖像,得到深刻的調研成果,去繼續構建和完善社區空間。你會發現很多設計師都在基于本地、基于實踐做設計,所以我完全不擔心全球化背景下的設計趨同會是一個問題。
王亥:我又接着憂憂的話,每次憂憂的話題我都接得上。全球化和地域化本來是一對概念,我們從建築學的角度就是國際風格和地域風格,這兩個是一個理解的框架。
第二個,還有一對概念其實更重要,地方和空間——在城市學裡,空間是一種自然運作的方式所産生的一個載體;地方則是有人屬性的,它是一個曆史的概念。所以,地方對空間,又牽涉到“地方生長”。
剛才憂憂講的這個,正好基于地方生長。在全球化浪潮下,一定是全球化在主導,但是一個潮流在另外一個潮流來到之前一定會留下來什麼,其實留下的剛好是“地方”。
成都地瓜社區 / 攝影:鄒鄒©一築一事
08
怎樣看待“網紅空間”?
編者按:以下為現場觀衆提問
王亥:“網紅”就是“網紅”,“網紅”下一步就死得更快,哪個成為“網紅”,哪個死得更快,你不覺得“網紅”是昙花一現嗎?其實我覺得“網紅”就是追求最大的時間效益,因為“網紅”就意味着會被取代,這也是我們現在整個商業面對的最大問題,哪怕知道哪個紅哪個就死得更快,還是要做。所以這大概是我的回答——我從來都覺得“網紅”是個貶義詞。
活動現場:觀衆提問 / 攝影:屠栖蒙、鄒鄒©一築一事
發布會結束後,我們也在社交媒體上收到了很多現場觀衆的反饋,這些反饋也讓我們更确信這場分享和漫談的價值。
部分現場觀衆反饋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份
一築一事送給成都的禮物
我們也希望更多人
通過這一本“成都答案書”
開啟自己的城市發現之旅
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6月活動預告
《一築一事:成都》(2021版)
發布系列沙龍
第二場 「生長力 」專場
《一築一事:成都》(2021版)
發布系列沙龍
第三場 「創意力 」專場
活動信息将于近日發布,歡迎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