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因為節目編排關系,《經典詠流傳》宣布延後播出,這一消息絲毫沒有影響觀衆的熱情,節目的錄制消息、往期節目的視頻,都引起網絡熱議,甚至一度沖上熱搜。不少觀衆認為,《經典詠流傳》讓觀衆在鑒賞歌曲的同時領悟詩詞精髓,更好地融入意境。
與此同時,有網友稱《生僻字》對照歌詞唱了幾遍歌曲,輕松把幾十個生僻字讀音記住,“下一步就是去查閱字典了解這些字詞的出處和含義”。在歌曲中學習更多傳統文化知識,這些不同于知識灌輸式的創新形式是大衆喜聞樂見的——亘古綿延的“古老”知識,正與富有巧思的“年輕”形式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配圖為《經典詠流傳》劇照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選用經典更加豐富和廣泛
近日,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微博曝光了一段郁可唯和胡夏合作清唱《知否知否》的花絮。當郁可唯開口清唱歌曲《知否知否》片段時,仿佛又将聽衆帶回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當中,雖然兩人清唱的畫面僅有短短十幾秒,但也足以讓聽衆“一飽耳福”。
去年,《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節目播出時,成功掀起一股“詩詞音樂熱”。如今,第二季節目延續“和詩以歌”的形式,将更多的詩詞經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讓詩詞經典乘着歌聲的翅膀傳唱四方。節目一開播就吸引了大批觀衆的追看,譚維維大氣激昂的《山高路遠》、趙照與齊豫催人淚下的《鄉愁》、王源意氣風發的《長歌行》,還有清華大學校友合唱團光芒閃爍的《登鹳雀樓》,均朗朗上口、蕩氣回腸。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在經典選用上更加豐富和廣泛。從時代上,增加了唐宋以外,特别是近現代作品的比重;從體裁上,更多嘗試詩詞之外的文學著作。比如在第三期節目中,主修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國博士生克麗絲叮帶來一首《夢蝶:一百萬個可能》。她将《莊子·齊物論》和李白《古風(其九)》兩篇經典與自己一首點擊量3億多的歌曲融合,重新作詞演繹,在舞台上大放異彩。
為了讓觀衆在鑒賞歌曲之前就能領悟詩詞精髓,更好融入意境,本季《經典詠流傳》将“解析”環節前置,每首歌曲的結構變成:專業朗誦、文學評析、演唱經典、鑒賞互動。同時,本季節目還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現場,使得經典歌曲在演繹之前就有充分的醞釀和鋪墊。
節目中,鑒賞團成員康震說到,古人的詩歌替大家說出了心裡很想說出的一些話。“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讓觀衆在情感共鳴中,重新發現經典詩詞在當下的價值和力量,從詩詞中汲取心靈滋養,獲得前行的動力,才是真正“讓經典再流行”。
觀衆則認為:“自從開始唱這些歌,背古詩可以事半功倍。”“音樂之美、人聲之美和文本之美在這種松弛的狀态下特别容易共振。”
囊括70多個生僻字,《生僻字》火遍全網
最近,一首《生僻字》火遍全網,不僅原唱版本數次登上熱搜,新春期間在各大衛視晚會上也有不同的演唱版本。這首“有史以來最難寫出歌詞的歌曲”,囊括70多個生僻字,被網友認為堪稱“中文十級測試”。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茕茕孑立、沆瀣一氣、踽踽獨行、醍醐灌頂……”這首《生僻字》,不僅包含了“又雙叒叕、火炎焱燚、水沝淼 ”等網絡熱詞,還有“咄嗟、蹀躞、耄耋、饕餮、囹圄蘡薁、觊觎、龃龉”等讓高中生經常頭疼的生僻字。
創作出這首作品的是90後小夥陳柯宇。陳柯宇是蘇州人,2009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通俗演唱專業。《生僻字》是他2017年11月創作推出的,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關注。2018年12月,陳柯宇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條自己唱《生僻字》的視頻,這首歌迅速走紅。
說起當時的創作背景,陳柯宇表示靈感來自網絡熱詞“又雙叒叕”。“看到這四個字,雖然明白網友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後兩個字不知道怎麼念,就專門去翻了字典,查完才知道原來這兩個字這麼讀。”聯想到平時刷微博也經常看到一些生僻字,陳柯宇就萌發了用生僻字創作一首歌曲、讓生僻字不再生僻的想法。“一方面可以讓成年人認識這些字,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們從趣味中學會這些字。”發行這首歌時,陳柯宇建議:“以後再也不要‘又又又又’了!‘叒ruo四聲’‘叕zhuo二聲’!這首歌包含70多個不尋常的詞!我不知道這首歌會不會火,但我真心希望這些傳揚中國文化正能量的歌能被更多人聽到!”
如今這首歌不僅被全網傳唱,還出現了很多翻唱版。根據《生僻字》曲調重新填詞的美食篇、中醫藥篇等改編版也有不少。
不少網友在評論中表示,這首歌傳播了傳統文化,讓自己聽歌的同時學到了生僻字,有趣又能學到知識。有網友為這首歌配上了沙畫版本的視頻,還有網友為這首歌配上了自己創作的手指舞。還有人則笑稱,自己“外語不認識也就算了,原來中文更成問題……”“這是史上最難的中文歌,語文老師都要聽到懷疑人生!”
網絡之外,歌曲的熱度也在不斷蔓延。據悉,在一些中小學,語文老師把《生僻字》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要求牢記讀音,同時查閱字典了解每個字、詞的出處和含義。
專家看法
“年輕人解讀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探索”
在學界專家看來,在如今這個“人不離機”的時代,提筆寫字成了稀奇事,而各種智能輸入法所具有的聯想、組詞等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拆解了大腦對于漢字結構的認知。“一首《生僻字》或許談不上有多大的教育意義,但它的确牽引着很多人開始關注漢字、讀懂漢字,它代表了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解讀和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探索。”
也有專家認為,生僻字之生僻,原因之一在于用得少、見得少。歌詞中有些詞相對而言使用頻率高一些,如茕茕孑立、沆瀣一氣這一類,認識并且會使用會帶來一些便利,另外一些生僻字,如叕、燚等,現代人已經很少碰到,認得并沒有太大用處。“我們要記得并且會使用一個字、詞,最好是放到具體的語境裡面,上、下文語音連貫,或者能夠提供聯想。《生僻字》裡隻是簡單地把一些字放到一起,于是産生了網友提出的‘離歌不認字’的現象。”
在《生僻字》之外,一首《倒裝句》也為不少網友傳唱。歌裡幾乎每一句歌詞都是倒裝句,讓網友驚呼“果然現在沒點文化連歌都聽不了了”。對此,專家認為,倒裝句隻是人們的口語習慣問題,“之所以很多人喜歡說倒裝句,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日常口語交談時喜歡先說重點,說白了就是有時說話嘴巴跟不上腦子,再作補充說明,就變成倒裝句了”。把口語習慣集合成歌,也是一個讓大家了解語言特色的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