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脆皮。
上海疫情,好消息越來越多。
“全市16區實現社會面清零”。
“快遞個人散件派送正在恢複”。
“5月22日逐步恢複公交地鐵”。
“6月中下旬全面複工複産”。
這個城市的煙火氣,終于回來了。
而随着部分地區政策的放開,一些封控多日的人們也開始計劃返鄉。
僅17号一日,上海虹橋火車站就發出12趟列車。
預估發送旅客7000人次。
已經空曠了許久的車站,久違地站滿了歸家的遊子。
返鄉之路并不容易。
首先是一層層的程序員。
48小時内核酸檢測報告和24小時内抗原檢測報告;
處于防範區内,社區給開具離滬證明;
屬地居委同意接收;
需駕車離開的所開具證明6小時内有效。
幾個條件缺一不可。
其次,是搶票難。
離開上海的列車就那麼幾輛,遠遠負荷不了想要回家的人們。
有人說好像回到了疫情初期搶菜的時候。
每天換好幾個搶票軟件。
點進去不是“排隊人數過多”就是“票已售罄”。
甚至出現了黃牛加價2200元倒賣2張火車票的離譜情況。
買票之難堪比春運。
而更心酸的,是你曆盡萬難買到了票,但可能連車站都到不了。
上海的交通尚未全面恢複。
坐不了公交地鐵,也很難打到車。
于是,大多數人,隻能選擇步行或是騎共享單車前往。
有人提前一天晚上從家出發。
背着沉重的行李騎了4、5個小時的自行車。
有人幹脆連行李也不拿了。
淩晨步行了21公裡才到。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采訪)
還有人,幹脆直接在車站外打上地鋪。
生怕錯過第二天的列車。
為了回家,他們忍下疼痛,忍下疲憊,忍下委屈。
但仍無法逃避他人的責難。
有人指責,上海又沒完全解封,回來添什麼亂!
有人不解,兩個月都等了,就不能再等疫情完全結束嗎?
我當然理解大家的恐懼和緊張。
隻是,對于很多急于離開上海的人來說。
若非别無選擇,誰又願被千夫所指。
那一張張返鄉的車票裡,不知道寫滿了多少成年人的心酸與為難。
他們,或許真的等不起了。
2
候車廳裡,有一對從江西來的老夫妻。
兩人原本是來上海看病的。
沒想到,一出院就突然遭遇到了疫情。
明明有家,卻不能回。
在這偌大的城市裡,卻無一人可依。
酒店的房費太貴,他們承擔不起。
隻能勉強找一個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睡覺。
我不知道,他們得經曆什麼樣的苦難,才買到了這張回家的車票。
澎湃新聞的記者采訪到他們的時候。
妻子哽咽着說:“不講了,能回家就好。”
我不敢想象,這兩個月,他們經曆了什麼樣的風餐露宿。
也不敢深思,連上海人都買不到菜的時候。
他們又要以什麼果腹。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疫情下,能讓一個成年人崩潰的,或許隻是一張床,一餐飯。
别問為什麼不能再等等。
因為有些人,僅僅是活着,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3
大學生林涵,也是返鄉流裡的一員。
她回家的理由,是母親病危。
4月27日,林涵接到了家裡人的電話,說母親病重。
心急如焚的她立馬找到輔導員,問清了所有要離開學校要辦的手續。
從上海飛往長沙最近的航班,是5月3日。
卻已經是她的最優選。
29日下午,林涵準備好了離開上海的所有資料。
壞消息接踵而來,航班取消。
收到短信的那一刻,她整個人都木了。
怎麼辦?
重新買機票,被取消的概率太大。
坐高鐵,就不得不到其他城市中轉。
面臨着直接被就地隔離的風險。
(圖片來源:北青深一度)
為了早一點見到母親,林涵最終聯系到了一個可以拼車回長沙的車隊。
6個人拼一輛車,車費一萬五。
均攤下來,每人兩千五。
是平時的好幾倍。
但她管不了那麼多了。
5月2日,林涵如願到達長沙甯鄉縣。
按照當地防疫政策,她必須要接受7 7的隔離。
一下高速,社區轉運車就直接把她拉到了隔離酒店。
幾小時後,林涵接到電話。
母親不在了。
母女二人,終究沒能好好告别。
她隻能通過視頻,參加母親的葬禮。
和她情況類似的,還有28歲的工程師小李。
幾天前,他收到了父親突發再障性貧血的消息。
急需骨髓移植手術,需要他配型。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采訪)
小李搶了好幾天,都沒有搶到回家的車票。
最後隻能打了一輛跨省運輸的貨拉拉。
司機一開始并不願意接單。
聽說他要回家救父親後,才咬牙同意。
因為他經曆過那種親人患癌的無助與恐懼。
小李說,自己平時是一個特别害怕麻煩别人的人。
這次麻煩了很多人,心裡一直過意不去。
其實,他們不是沒有大局意識。
隻是,有時候錯過一次,就是一生的遺憾。
疫情下的成年人,要承擔的豈止是生活的壓力。
還有猝不及防的意外。
有時,可能連從容盡孝都是奢侈的。
4
抖音上,一個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曬出了自己離開上海之前,向社區提交的申請信。
他給出的理由很簡潔:“沒錢交房租了”。
戳中了許多人的軟肋。
返鄉的人流中,多得是和他一樣在外拼搏的打工人。
他們都曾懷抱一腔熱血,來到這座城市。
尚未來得及大展宏圖,就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生活。
當夢想回歸現實,當生活隻剩生存。
他們摸着空空如也的口袋,再也無力負擔夢想的成本。
隻剩回家這一條路。
來自安徽的餐飲人久久,在上海打拼了四年多。
有一份不錯的事業,掙了些錢,也在老家買了房。
幾個月前,他工作的餐廳生意還很火爆。
原本打算3月份回去驗房。
沒想到,一場疫情,重置了他所有的人生規劃。
封控的50多天裡,他被隔離在公司宿舍裡,失去了收入。
手停口停的時候,每多隔離一天,都讓人無比的焦慮與煎熬。
17日,他離開了這座承載了他大半青春的城市。
他說,隔離結束後,就準備在老家開個飯店了。
疫情時代,走一步看一步吧。
網上曾經有一個很火的問題:“疫情結束後,你最想見誰。”
愛人?家人?子女?
都不是。
最高贊的答案裡寫:“我誰都不想見,隻想上班。”
以前覺得好笑,現在隻覺得心酸。
疫情下成年人,都活成了生活的挑夫。
家庭的支撐,父母的指望。
哪一頭都放不下,隻得咬牙硬撐。
但現在,他們真的撐不住了。
返鄉的隊伍裡,我看到了很多農民工的身影。
他們放下家庭,來這裡謀生,本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卻因疫情幾個月沒有掙錢了。
一家老小都等着他養,你要他如何還能在這裡再待下去?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們永遠無法對他們感同身受。
但我們可以給這些被生活撞倒的人更多的理解。
他們,或許隻是倒黴版的我們。
5
我為什麼要寫這些返鄉的人?
我隻是想說,疫情當下,每個成年人都是在負重前行。
無論他們,還是你我。
我們都是被迫卷入時代洪流裡的滄海一粟。
站在并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上,演繹着并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
有時候,我們應該多一點人對人之間的共情與寬容。
這幾個月的上海如何,隻有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最有發言權。
我們未曾經曆過為幾包菜而緊張焦慮的無助。
未曾體驗過收入驟降,節衣縮食的窘迫。
更沒有經曆過與親人生死兩隔的遺憾痛苦。
便無法對離開上海的他們指責什麼。
既然其他城市願意接收,我們就應該相信他們心中有數,也有做好閉環工作的能力。
疫情可怕,但偏見同樣如此。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晉奶爸,創業公司高管。去過很多城市,也曾在路邊練攤。現在隻想和你說最真的話,持續成長,不斷精進。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0個人的離滬之路,上觀新聞
6個年輕人的離滬之路,北青深一度
疫情下的離滬返鄉路,澎湃新聞
在滬外鄉人返鄉:有人10倍價包車,有人淩晨走20多公裡到火車站,北京青年報
逃離上海,返鄉之路有多難,看天下
上海虹橋站今天預計發送旅客七千人,部分高校學子踏上返家路,澎湃新聞
導圖為素材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