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客家風俗,多有做社的習慣。所謂“做社”,即殺牲置酒祭社,祭地神。
下面拍攝的做社現場,是今日下午在博白南城蔗姑祿做社的盛況。
來,一起跟小編看看現場的視頻。。
這些民間祭祀景象,充滿了生活氣息,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有的甚至還有各種歡樂活動,如社戲、社火、唱木偶等。
社,又稱社皇伯公,實即是土地之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和糧食是人們所必須的,因此,格外受人重視,逐漸産生了對土地和五谷的崇拜。
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叫勾龍,能平水土,被人稱作“後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叫農,能播植百谷,被人當作稷神。《周禮.春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
古代祭社神之日,叫做社日。漢代以前隻有春社,在漢代以後始有春、秋二社,間或也有四時緻祭者。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饗其胙。”這裡的“牲”,指供祭祀用的家畜。《易萃》:“用大牲,吉。”故多殺豬、羊供祭。醪指濁酒。胙指祭肉。饗,指鄉人共聚飲酒和吃祭肉。故唐人張演《社日》詩雲: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雞栖對柴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做社當日各家各戶不管多忙都會到社神壇焚香點燭,擺放牲醴,向社神頂禮膜拜,祈求社神保佑。祭社民俗,充分反映了博白人對平安、生産、收成的祈望,也表現了他們在與大自然抗争時的求助心理。(來源:博白大事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