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是民間知名度極高的曆史人物,
雖然未必每個人都知道他原名包拯,但幾乎都知他又稱為包公,
是宋朝的清官,鐵面無私、公正廉明,曾任開封府尹。
電視劇《包青天》曾經很流行,第一次看就很納悶:
他為何臉黑?
額頭為何有月彎?
【早期圖像】
故宮『南熏殿』始建于明朝。
1749年,38歲的乾隆帝檢閱庫中積儲,發現所藏畫像多斑駁脫落,
命工部将所藏的曆代帝王後妃、聖賢名臣肖像重新裝裱。
上圖的包拯像是『南熏殿』曆代聖賢名人像之一。
明朝起迄于(1368 - 1644年),四百餘年前包拯的形象與近世差很多,
慈眉善目、臉不黑,額頭也沒月彎疤痕;
他後來的造型是民間故事經由戲曲、小說、說書人,長時間催化,逐步定型的。
【簡曆】
包拯(999 - 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28歲,中進士,任建昌縣(今江西修水,如下圖)知縣,
他因父母年邁不願遠行,毅然辭官。
36歲,父母雙亡,原拟守孝三年,經家鄉父老勸告,38歲複任官員。
包拯先擔任任天長縣知縣,因卓有清譽,此後調動非常頻繁,
被派至中央、地方許多單位整頓财政、監察官風,
最後61歲升任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之職)。
【民間說法】
包拯57歲時,任開封府尹(首都市長),任期不到兩年,
但因為包拯擔任過的官職極多,人們搞不清楚故事發生在他哪個職位,
隻好通通歸于他擔任位高權重的開封府尹之時。
其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事迹,隻是小說渲染的故事。
後來,故事越傳越神奇,有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
華南地區有傳說謂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王中的五殿森羅王。
台灣有些神壇廟宇傳說包拯死後被封為神明,号稱「馬國公」、「馬府千歲」。
(台灣廟會遊行的「包公陣」)
【戲曲形貌】
包公的故事在宋朝以後就被搬上地方戲曲舞台。
中國的戲曲用臉譜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及特征,白色多表示膽小、懦弱;
包公鐵面無私,所以用黑色臉譜來彰顯。
也由于包公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
久而久之,人們就自然覺得包公本人應該也是黑臉、大個子。
戲曲、小說在他的額頭加上月彎,意指『明鏡高懸』,
象征包拯正直清廉。
【大嫂、二嫂】
戲曲裡,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吳妙貞帶養成人。
事實上,包拯自小就深受父母寵愛,他也事親至孝。
另有故事:
『包公小時,他二嫂怕他長大分家産,哄他到井邊玩耍,
冷不防把他推到井裡,井底兩邊分别刻着月牙和太陽,
包拯的頭正好撞在月牙上,所以有特殊标記』
應屬杜撰。
京劇《赤桑鎮》,包拯與大嫂吳妙貞(右)
【七俠五義】
《七俠五義》是大部份包公戲曲的原始故事,其前身是《三俠五義》,
清朝學者俞樾重新修改再版,定名為《七俠五義》。
包公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禦貓」之稱的禦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協助,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
傳頌的案件包括: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等。
【說書人-石玉昆】
《三俠五義》是清朝鹹豐年間(1851 – 1861年)知名說書人石玉昆的表演内容,
由其弟子和聽衆記錄成冊。
石玉昆受禮親王之托,以包公審案故事為基礎,
根據王爺家挂着畫中的鐘馗、蘭花、玉貓、挂畫的釘子、家中的老鼠,
構建了書中的主要正反派人物,以三俠五義輔保包拯除暴安良、懲奸除惡為情節主線,
編成說書的内容。
包公如果地下有知,看到自己的故事居然被石玉昆說得如此複雜多彩,一定傻眼了。
(安徽合肥『包公祠』的三隻鍘刀:
龍頭鍘專鍘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貪官污吏、狗頭鍘專鍘窮兇惡極之平民。
其實衙門是問案的地方,處決人犯都是另擇期示衆行刑,并非如戲劇那樣當庭處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