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着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從古至今都是舉世矚目的禮儀之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現存的。雖然衆人皆知的孔子、老子以及墨子等所追求的東西不咋一樣,但不管是哪家學說的根本都離不開“禮儀”二字。
大到做人處事,小到生活細節,都有着各種各樣的禮儀,任何一件事做得不到位都會被人們所恥笑。曾經,古人留下過這樣一句話:“東西有七不送,送了人散财空”。
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含義呢?其中的“七不送”又說的是哪七種東西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不能送手表時鐘一類的禮物“鐘表”大概是“七不送”裡知道得最多的了吧!“鐘”與“終”諧音,有着養老送終的含義,而我國送禮時大抵還是看重禮物的諧音的,雖說這兩個字同音不同字,但也會讓收禮物的人浮想聯翩。
不用多說,想必大家也應該能想到這份禮物有多不合适了。古今中外,人們都比較忌諱死亡,特别是在老人過壽時,送手表時鐘這類禮物是最不可取的。
“送鐘”諧音“送終”,如果把手表時鐘一類的作為禮物送給别人,恐怕會讓人覺得有詛咒自己,雙方都會陷入尴尬,所以這類東西不能送。
不能送鞋子一類的禮物
“鞋子”這類東西也是不能送的,知道這一點的人應該不多,因為有人覺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送鞋一類的禮物有着祝願對方前程似錦的意思。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為何會有這麼一說呢?和上一點的原因很相同,不能送鞋子一類的東西主要就是因為鞋與邪同音,有着邪氣、不好的等意思,這也是一個不好的寓意。
為什麼過年人們要扔掉舊衣服、舊鞋子,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吧,如果把鞋子一類的禮物送給對方,或許會被誤解成把邪氣送給了對方。
還有一種說法是送鞋子一類的禮物有趕對方走的意思,這兩種含義堆疊在一起,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們也可以理解其中的含義——為啥有人介意鞋子一類的禮物。
不能送傘一類的禮物
說了以上兩點,想必大家應該猜到了這也是個諧音梗吧,“傘”諧音“散”,相比于“邪”這個詞,散木不才、散兵遊勇、妻離子散以及人散财空......
諸如此類的成語都帶有不好、不吉利的意思,人生中最悲涼的境遇大概莫過于此吧。雖然作為一種出行工具來說,傘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但通常情況下,它也是不會當作禮物贈與他人的。
不貴,總有人會贈送一些稀奇古怪的禮物,但不管怎樣送傘都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送傘會被人誤以為有“離散,趕人走”的含義,這一點應該注意。
不能送梨一類的禮物梨也是一個諧音梗,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心得體會:老一輩常常說梨是不可以送人的,更不可以與其他人分着吃掉,若是将它贈與别人隻會把二人的關系越拉越遠,并逐漸分道揚镳。
我地大物博的我國盛産諸多水果,梨是其中一種價格低廉卻又極具營養價值的水果,可是把它作為一種禮物送給他人卻是極度不合适的。
正如上述所言,梨與“離”是個諧音梗,所以很久以前的人對此十分避諱,有些人就很讨厭對方送水果時送梨,後來這個“傳統思想”就漸漸的廣為流傳了。
不能送魚缸一類的禮物魚缸一類的禮物不能随便送人,這一點知道的人應該不是太多吧。在很多人眼裡,魚缸不僅代表風水,更是招财的重要象征,在部分地區魚缸更是被人們稱之為“水财神”,認為它與自家财運是休戚與共的。
也是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送魚缸并沒有什麼問題。其實,送魚缸影響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首先,如上述所言,魚缸與自家的幸福有關聯,送出去不僅會影響自己家的風水,更會将自己的财運輕而易舉地葬送掉。
即便是真的要送魚缸也不能帶着魚一起送出去,從“年年有餘”等一系列諸如此類的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魚在古代代表了财富,如果将魚缸帶着魚一起送于他人,就等于送出了自己的運氣。
不能送錢包一類的禮物錢包,古人稱它為荷包,曾在諸多古裝劇中都出現過這種暧昧的劇情:女子悉心打扮後将自己用心編制的荷包送給心儀的男子,所以很多人以為錢包是可以作為禮物的。
一直以來,各式各樣簡單小巧又别緻的錢包都是首選,不是特别貴重但卻象征着我們的身份。其實并不是這樣,如果不是作為信物送給喜歡的男子,荷包是萬萬不可以送給别人的。
它作為錢币的主要承載物,怎麼可以随便贈與他人呢,這不就是明擺着的把自己的财運讓給别人了嗎?同樣,在古人的思想中,荷包是一種定情信物,不能夠輕易送人。
不能送枕頭一類的禮物
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後,不難看出的是,枕頭不僅意味着愛情更代表着事業。在不少老一輩人的眼裡,枕頭暗含着“同床共枕”的意味,象征着獨屬于我們自己的那份愛情。
把枕頭一類的物品作為禮物贈予他人,何嘗不是象征着把自己的愛情贈予了他人呢?有目共睹的是,古今中外的枕頭都有着這樣一個相同點,那就是略微高于床鋪的,大有“高枕無憂”之意。
如果将枕頭一類的如此私人的日常用品贈與他人,是不是稍微有了一點不是那麼個意思了?有一種把自己的事業和愛情都給了别人的感覺,不僅把自己的“高枕”送給了别人,還把夫妻之間的那種“共枕”贈予了别人。
讀完這篇文章是不是覺得有些無聊,亦或者覺得這些所謂的禮儀,無非就是一些諧音梗以及迷信。其實,任何的文化都來源于生活,古人有這些總結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我們應該通過這些日常,深刻感受那時的人們對于禮儀的重視,以及對于美好的向往和對不好的避諱。隻有大家都做到知禮、懂禮以及守禮,才能守護我們共同的禮儀之邦。
為了我們的往後餘生可以過得更加順暢,多去了解來自于古人們的先賢文化,近距離地去學習我國那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對于自己,還是自己的家人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何樂而不為呢。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