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韓國,我們都不陌生。這個生活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家,多年來一直與我們關系密切,除了古代的經濟與文化往來,如今也以大量的韓流、韓劇影響着一輩年輕人。如今在限韓令的管束下,韓流的傳播相對少了,可是韓國仍舊時時出現在我們的新聞裡,從醫美廣告、從足球競賽,還有從各種自稱XX是他們的新聞裡。
很多人都笑韓國,明明他們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别的國家學過去的,卻偏偏非要說是自己的。不說别的,就說他們的地名,都有濃濃的中國味兒。還有人特意分析了韓國的地名,發現很多地方的名字不僅體現了中國味兒,而且還頗有湖北特色。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他們的祖先是從湖北過去的?學過曆史的都知道,答案顯然不會如此,可又如何解釋韓國地名裡的湖北元素呢?
韓國地名裡的中國元素其實很常見了,就連他們的首都在更名之前,都用的是非常具有漢文化元素的名字——漢城。估計後面也是覺得這個名字的中國味兒太重了,他們就改名了。可地名一般都是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變才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口頭表達,很多地方的名字韓國根本不可能改到,所以至今我們仍能在韓國地圖上找到大量的“中國名兒”。
而你随意翻閱朝鮮的地圖,你會發現他們的地區有很多和中國的地名是一模一樣的,比如廣州在距離韓國首都六十公裡之處;麗水,在韓國的全羅南道上;鹹陽則在慶尚南道;泰安在忠清南道……
但很多人的了解估計也就到這裡了,很多人其實并沒有意識到,韓國的大量“中國名兒”裡,其實還有很多都有很濃的湖北味兒。就比如首爾改名前的稱呼“漢城”,這裡的“漢”未必隻是“漢元素”這麼簡單,事實上在1394年以前,漢城的名字叫“漢陽”。這是不是瞬間讓你想起了武漢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漢陽?
但這還隻是一個開始,同樣是首爾,這個城市有一條穿過城市而過的河流,名字叫做漢江,而漢江還是韓國的母親河。名字再次和湖北那條水流對應上了。隻是後來漢城改名成了首爾,漢江也改名成了韓江罷了。
類似的名字還有襄陽、江陵、利川、谷城、鹹安……尤其是江陵,還出現了韓國的一個著名儀式——江陵端午祭。而隻要你肯繼續往下數,總還能找到很多。韓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地名和湖北省的地名重合呢?
湖北版地名是因為他們祖先來自湖北?有人曾大膽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韓國人的祖先是從湖北移民過去的吧。但其實這個說法完全立不住腳。因為古代的生活水平大家都知道,吃飯難、穿衣難、行路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産生移民活動,隻可能是長時間的人類活動逐步往某個方位移動,他會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
所以如果真的是從湖北移民到朝鮮,那也肯定是湖北人先按照湖北的風俗習慣生活一陣,然後逐步北上,風俗習慣也會逐步北方化,再等到遷移到朝鮮的時候,他們就算要用故土的東西,也應該還是北方文化的東西,因為這樣才具有接近性。
當然,古代也有能在一個時間從一個地方跨越到千裡之外的另一個地方的,但那基本都是發配或者戰亂,過去的人民還是會遵照一個就近原則,越遠,則遷移過去的人越少,也不足以在遷徙後的地方産生較大的影響。
而韓國人究竟是怎麼來的史料上也是有記載的,說的是這個地方有他們的土著人,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有自己的文化的,隻是後面受了更先進的中華文化影響,這才有了後來的面貌。所以遷徙說并不成立。
那麼這些湖北版地名究竟怎麼來的呢?
湖北版地名的由來其實翻閱曆史可以發現,這些湖北版地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名字,如漢陽、江陵,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在13~14世紀,這段時期是元朝統治時期。我們都知道元朝是我們曆朝曆代裡,國土面積最大的時期,在蒙古的鐵騎下,戰鬥力也非常強悍。
而這個時候的中華大地雖然也被蒙古的鐵騎拿下,但蒙古在南方還是吃了不少虧的,比如著名的襄陽戰争,蒙古一打就打了幾十年,著名的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也描繪了襄陽之戰的血腥與殘酷。
這讓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隊十分窩火,所以最後雖然拿下了城池,也始終對湖北軍隊心存敬畏。所以等到元朝拿下中原後,他們急劇擴大的野心又驅使着他們東征西讨,這時候就把湖北的軍隊征用起來做先鋒來為他們開路,而這首站就是面向日本。
得益于海上優勢,骁勇善戰的蒙古兵在海上讨不到什麼好處,也沒什麼好的謀略,打了一段時間發現久攻不下,再打下去還影響征服其他地區的計劃後,蒙古兵選擇了放棄,而他們征調來的大量湖北軍馬也被他們看做無用,丢在了朝鮮半島。就這樣,不少來自湖北的精壯漢子被迫留在了朝鮮半島上生活。
而當地人一直仰慕中華文化,欣然歡迎了這些湖北軍士,湖北人就這樣把當地文化帶到了韓國,而出于對故土的思念,當地的很多地名也湖北化了。這就是為什麼這裡的湖北味那麼濃,就連一些風俗都偏湖北化的原因。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宣揚民族自信,但其實真正地民族自信從來不是說出來的,就像韓國,他們越是在外面誇誇其談,把一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強吹是自己的,就越顯得可笑。真的有沒有,還要看你的底蘊,看你的傳承。中華文化的底蘊一直是非常雄厚的,隻是如今需要我們傳承的東西太多了,而現在生活的節奏又太快了,好多具有底蘊的文化内容沒有得到很好地保護與發揚,這才有了如今一些東西被人強占的局面,這還需要年輕人們意識到這一點,不求非要繼承多少文化,但多了解一點是一點,能支持一些是一些,這樣在談及我們民族的時候,我們也更有底氣,更能信手拈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